光鮮亮麗的背後,也有着不為人知的心酸,那些年德雲社的逆風翻盤

説到現如今最有影響力的相聲班子,德雲社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它的存在,不僅讓創始人之一的郭德綱在國內獲得了極高的知名度,而且也培養了一大批年輕的相聲演員,獲得了一大批堅實的受眾羣體。

那麼這樣一個最初最困難時,一場只有一個觀眾的相聲團體,是怎麼一步步成為今天家喻户曉的相聲天團的呢?

伴隨德雲社的除了成名後的輝煌,又有哪些被人爭論的焦點呢?

德雲社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1995年。

當時懷揣着復興相聲理想的郭德綱,剛剛來到北京闖蕩,他立志要靠相聲在北京立足。來北京之後予以退休的相聲演員張文順和青年相聲演員李菁在北京的一些茶樓演出。

1996年三人創辦了北京文記德雲曲藝研習社(德雲相聲藝術研習社)。同年又有包括徐德亮、邢文昭在內的數名演員加入。

但是受制於當時相聲在社會上的歡迎程度不高,縱使在相聲氣氛相較於比較濃郁的京津地區,當時的他們也很難有穩定的收入。

1998年的時候,社團擴展到了十幾人,隨即也正式取名為《北京相聲大會》。

但是即便如此,相聲演員們的收入也很低,很多時候今天也許演出滿座,第二天可能就只有幾個觀眾,困難時期都出現過只有一個觀眾聽相聲的局面,迫使演員們要在演出前,在門外招攬過路的路人入場觀看。

2003年是德雲社成立的元年,這一年一些演員受不了苦,陸續離開了,但是好在也有一些新人加入整個社團,基本穩定在10來個人。

也正是在這成員換血之際,《北京相聲大》會正式改名為《德雲社》。

德雲社的發展在2004年開始了轉機,這一年春節,經常與郭德綱搭檔的于謙正式加盟德雲社。同年11月,北京電台文藝廣播《開心茶館》的主持人錄下了一場德雲社演出錄音,錄音在廣播中播出,一時間廣受好評。

可以説現代人們習慣在家中、車裏聽德雲社相聲的習慣,自那時就已經開始了。

自此,德雲社的演出不用再愁賣不出票,每週末的相聲大會時常能夠爆滿。

到2005年,每場的觀眾已經能夠達到四五百人,很多演出需要提前五六個小時才能買得到票,而這年也可以説是德雲社真正紅起來的一年。多家媒體的競相報道,不僅讓相聲再一次被觀眾熟知,也讓郭德綱暴露在公眾的面前。

11月份的時候,德雲社第一次離開北京,來到天津做專場演出,這也是後來德雲社全國範圍巡演的開端。

2006年的春節,鳳凰衞視播出了對郭德綱本人的專訪之後,更是一連播了4天的郭德綱相聲專場,郭德綱立刻火遍大江南北。郭德綱的出名也帶動了德雲社的生意,德雲社十週年慶典更是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連做6天。

而德雲社的成功更是離不開郭大膽的闖勁兒,在90年代相聲行業低迷的時候,郭德綱深知相聲要想存活,就必須立足於劇場。

當時並不被業內待見的,郭德綱可以説是四處碰壁,身邊很多人都勸他放棄,但郭德綱非但沒有放棄演出,四處招攬新人加入,常常一個演員要身兼演出、場務、售票甚至保潔的多種身份。

後來德雲社開始有名氣時,一些影視盜錄開始在網上瘋傳,然而郭德綱並沒有禁止這種本身是侵權損益的行為,反而鼓勵大家錄像上傳。在他看來,這樣的行為就是免費為德雲社做宣傳。

郭德綱的做法現在看來非常明智,直到今天,當我們想要搜索一些德雲社相聲節目時,也經常看到當時人們拍攝下來的珍貴畫面。郭德綱深知,藉助現代網絡相聲能夠更廣泛更長久的流傳。

進入到2010年後,德雲社已然成為中華大地最為著名的相聲團體。甚至在很多年輕人的心中,德雲社就等於相聲。

在這一年,德雲社也迎來變革,將舍內成員除了郭德綱、于謙外,分成了4個隊伍,分別在不同的劇場演出。

這樣不僅擴大了德雲社的劇場演出規模,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己內部的良性競爭。

為了加強演員們的積極性,每個季度都會有一次技術考核。這樣的做法呢也保證了演員們不會原地踏步,極大推動了德雲社在第二個十年裏的飛速發展。

到了2016年,原本的四支隊伍擴張成包括一支青年隊在內的9支隊伍,並且讓各支隊伍獨立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巡演。而德雲社海外巡演的開端最早在2011年,當時德雲社就在澳大利亞墨爾本進行了中國相聲史上第一次海外商業演出。

直到現在,向德雲社這樣有着相當廣泛的曲藝社團,全國很難找出第二家。

除了本職在茶館劇場説相聲外,德雲社也以相聲為中心開闢了很多新產業。

2006年,德雲社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德雲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正式開始了公司制管理。

隨着第二年電視劇《相聲演義》的開機,德雲社也正式進入影視界。而這之後以郭德綱、岳雲鵬為首的很多優秀德雲社演員也參加了各種形式的綜藝節目,個人曝光率的提升,也變相宣傳了德雲社。

除了橫向開闢新領域外,德雲社也在縱向上提升自己的人才儲備。

2009年,德雲社成立了北京德雲社傳統藝術傳習社。2011年,德雲社甚至還首次通過合作辦學的方式與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創辦了相聲傳習班。這也是首次讓德雲社招收演員走入了正規教學體系。

回看德雲社辦社的這20餘年,也並不總是順風順水,爭議其實一直伴隨着德雲社。

在2010年時,郭德綱弟子李鶴彪打人,這件事情的發酵,直接讓德雲社主動聲明將停演內查。

雖然後來郭德綱拿出監控錄像要還李鶴彪清白,可輿論對此事件關注度的褪去,只讓更多的人記住的是“郭德綱弟子打了人”。

最近兩年,德雲社著名演員張雲雷接連調侃汶川地震,京劇女演員張火丁,更是引起網民譁然,甚至連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都點名批評,後來張雲雷主動道歉,但此類事件還是引起了廣泛討論,讓公眾質疑德雲社對於演員德性的培養,矛頭更是直指郭德綱。

其實對於郭德綱的爭論,在他成名後就一直沒有停歇,十幾年前剛剛成名的郭德綱就迎來了反三俗運動的浪潮。雖然我們不能否認郭的相聲中摻雜着一些所謂的“俗”,但是一些相聲演員的帶頭抵制,更像是眼紅當時郭德綱一夜爆紅的名氣與金錢。

可讓那些相聲演員失望的是,當時的一些諸如取締小劇場的提議並沒有得到批准,而郭德綱對於反三俗運動更是直接在相聲節目中回應。

後來的發展也證明這次運動非但沒有打壓德雲社,沒有降低觀眾對德雲社的好感,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德雲社再次崛起。客觀的説,這場反三俗運動就是傳統相聲界和德雲社的一次矛盾碰撞,彼此都有對有錯。

其實郭德綱早年在演出時就經常暗示性批判當時的主流相聲演員,現在看來一定程度上也是在蹭熱度。

但反三俗事件也給了郭德綱深深的反思,在那之後,郭德綱乃至德雲社都發表關於進化德雲社舞台抵制低俗的聲明,觀眾也亦可向德雲社舉報。

除了德雲社與外部的爭鬥外,德雲社內部也有着很多爭議,最為出名的當屬德雲社出走事件。

自2008年開始,在接下來的10年間,有十餘位相聲演員離開德雲社。

在這其中,原本郭德綱的愛徒曹雲金更是和師傅,你來我往,在網上相互發文指責。

作為旁觀者,我們很難清楚歷年的出走事件到底誰對誰錯。但是能反映出的就是德雲社內部,確實在一段時期有着較為嚴重的管理問題。

一直以來,郭德綱對於自己徒弟向來是德雲社捧你必紅。

郭德綱在一次訪談中就説過,曹雲金出走後,德雲社面臨人才流失,缺少門面的尷尬局面。

當時郭德綱就將岳雲鵬重點推了上去,而岳雲鵬的聽話也給自己帶來了名利上的收穫,如今已經在春晚綜藝影視劇中大紅大紫的岳雲鵬不知道會不會感激當年曹雲金等人的出走呢?

最近幾年,德雲社的受眾羣體中,年輕一代佔據了相當大的一部分,聽相聲從原來被認定為古董行為,如今已然變成了新的文化方式。特別是德雲社青年相聲演員盧張雲雷、郭麒麟等都有一眾狂熱粉絲。

德雲社的演員儼然和流量明星一樣,有着自己的粉絲經濟,郭德綱本人也細談這個現象,誰能想到來德雲社聽相聲會帶着熒光燈棒呢?

如今的種種現象,都證明曾經非主流的德雲相聲已經成為了中國相聲的主要組成,而受眾羣體的越來越年輕化,也讓人們相信相聲已經活過來了,德雲社的這條相聲之路是正確的。

今天人們在探尋老的文化該如何繼續在現代社會紮根時,不妨看看德雲社這20多年是怎麼做的。

放下自己所謂文化的老派架子,當自己生命力不夠蓬勃時,適應社會,不妨為一種能夠讓自己生存的方式。

如今的德雲社已經成為現在主流娛樂文化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可能等同於現在人們對相聲的認知。

可就和老一輩人對相聲的認知一樣,單一的相聲方式還是會造成公眾的審美疲勞。

郭德綱本人就説過,希望有更多像德雲社一樣的新相聲羣體湧現。

一輩子追求相聲復興的老郭必定相信,百花齊放,才能真正讓一股文化經久不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30 字。

轉載請註明: 光鮮亮麗的背後,也有着不為人知的心酸,那些年德雲社的逆風翻盤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