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娛樂訊 9月10日下午,ZERO-G男團“感謝恩師特別演出”在ZERO-G FANSCLUB舉行,ZERO-G男團成員銘亮、繆越、寅聰、意嘉、斯然、欽騁、木木、逸辰為恩師們送上特別演出。趁着教師節,成員們和老師們更是大玩師生合作,一展老師們平日裏未在舞台上展現過的才藝。成員們也紛紛為老師們準備了驚喜,親手寫信向老師表達感謝,並送上了鮮花和擁抱,在温情滿滿中度過了教師節。
為了這場特別演出,成員們和老師們都是做足準備,精彩節目連番上演。活動開場,在ZERO-G男團舞蹈老師的帶領下,ZERO-G男團成員們以《ZERO GRAVITY》動感的舞步拉開了演出的序幕;ZERO-G繆越、意嘉、寅聰、逸辰和吉他老師及Rap老師全新演繹不插電版《阿羅哈》;ZERO-G寅聰和聲樂老師挑戰高音演唱《Listen》;ZERO-G銘亮現場自彈自唱原創歌曲《愛》,表達能夠身處這個充滿愛的集體中的珍惜和感恩。
ZERO-G男團老師們各個都有不凡的經歷,有《快樂女聲》評委,有鹿晗、羅志祥等藝人的編舞師等等,卻始終默默付出,只為ZERO-G男團成員的夢想之路。未到場的ZERO-G男團的老師們也通過VCR向成員們送來了寄語,透過屏幕都能感受到老師們的深切期望。
趁着教師節,ZERO-G男團成員們紛紛向老師們表達平時未能表露的感激之情。成員們在現場念出了事先準備的信,一頁頁手寫信承載着滿滿的愛。活動最後,成員們更是紛紛送上鮮花並擁抱恩師們,努力將感謝通過行動傳達給老師們。
李輝1978年初入復旦大學,在校門前留影。
在1970年代動盪的歲月裏,21歲的李輝參加了“文革”後恢復的第一年高考,進入復旦中文系課堂,成為全國“最幸運的百分之五”。在中文系資料室,還是大一新生的李輝,更有幸偶遇一生的恩師與伯樂——賈植芳先生。受其影響,他廣泛閲讀、研究巴金、創作文學,在復旦“7711”班“文學競賽”的沃土上,慢慢接觸到與湖北鄉下完全不同的文學世界。
畢業後,李輝一直從事文藝記者和副刊編輯的工作,由巴金為起點,不斷進入蕭乾、沈從文、黃苗子、鬱風等一批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成為知名傳記作家和散文家。
有時候,他還會回想起與同學陳思和一起見到賈植芳先生的那天。60歲的他,坐在那裏,抬頭問他們要找什麼書,隨後從書架上抽出民國初版巴金著作,交到他們手上。
“晚幾個月也許就碰不到他了,因為他(平反了)要帶青年教師做事情。”李輝一度覺得,“他好像受難的20多年,就為了等到我們兩個人。而我執着地要到上海來,想看看新世界,實際上就是為了看他。”
李輝1974年高中畢業照。
與1973年“高考”擦肩而過
李輝的母親是小學教員,在公社的小學裏教書。幼時他就一直跟着母親的學校轉,這裏待一年,那裏待一年。
就在他十歲上小學的時候,“文革”爆發了。由於社會不穩定,唸書機會亦很少。李輝的初、高中生涯基本上都是勞動為主,“大概只有一年多的時間,大概1973年,算是正兒八經地去學習了。”
那一年,李輝所在高中宣傳隊把一羣年輕的孩子集中起來成立文藝班。説是文藝班,其實是為即將恢復的高考做準備,“因此,我們這批成天蹦蹦跳跳的學生,文化課成績卻都不錯。”
回憶起一年短暫的文藝班時光,李輝感到幸運和快樂:在枯燥的政治術語和口號外,唱歌跳舞讓他們接近知識,知道了家鄉外面的世界;唱歌跳舞讓他們有開放的心態和樂觀的精神——在那個“男女授受不親”、男女同學不敢隨便講話握手的年代,他們班男女同學間的交往卻比別的班要自然、隨意得多。
“我們的知識是從老師們的言談舉止中獲取的。我忘不了老師帶我們看月亮,看星星;忘不了在清晨老師帶我們去鄉下,腳下的草葉上還掛着冬霜。”李輝曾在一次聚會即興講話中感嘆,“藝術讓我們樂觀,快樂,讓我們總是對生活充滿好奇和熱情。在一個貶斥知識的荒唐年代,我慶幸在這樣的班級度過中學時光。”
這份樂觀一直伴隨着李輝,度過上山下鄉的艱苦歲月。
1974年高中畢業後,他被分配在隨南山區的茶場種茶。曾經有過一連幾個月沒下雨,知青們不得不每天冒着高温從水庫裏擔水,挑到幾里外的山上,澆灌剛剛冒出頭來的新茶苗。一天,天空終於有了雨意,整個茶場的人都跑到院子裏仰望天空,祈禱雨神。
茶場書記對着大夥兒大聲説:“今天只要下了大雨,我們就把那頭最大的豬殺了加餐。”在一陣歡呼聲中,雨真的下了。大家跑進雨裏,跳着唱着,甚至跑到豬圈裏去看書記許願的那頭豬。
第二天的那頓加餐,成了全場的節日。李輝後來笑説,至今最喜歡吃肉,“如果一天沒有吃肉,就感到肚子裏缺些什麼。只要單位食堂賣紅燒肉,我是必買不可的。”
為高考作文汗顏
在茶場,有專門的知青函授點,會有從武漢來的一些大學的老師,教青年們寫報告文學,帶他們採訪一些知青的典型,瞭解他們如何紮根農村……每當茶場工作結束,李輝就會和50多個人一起聚到知青函授的地方,老師教什麼寫什麼,李輝最早發表的作品就在知青函授雜誌上。
在茶場呆了兩年半後,李輝被湖北省油泵油嘴廠招工,因為一直以來對文學的堅持,被分配到工廠子弟學校做語文老師。也正是在那一年,全國恢復高考。10月份公佈恢復高考,僅剩兩個月準備時間。
李輝覺得只有高考才能到外面去。他坦承,當時不存在改變命運的想法,就是想出去玩,要離湖北遠一點,別在這個小縣城待著了。這是唯一的動機。
考完之後李輝過得迷迷糊糊。過完春節一天,李輝在街上遇到了工廠招生團委的書記,書記説了一句“你的復旦大學通知書來了。”
知道過審了,像是有煙花在李輝的心底炸開。他沒想到,入學一兩年後回鄉的一個暑假,一位與他同時參加高考但未能如願的中學同學,竟給他帶來一份特殊的禮物——他參加高考的所有試卷。
“其實你的成績也不怎麼樣。”同學説。李輝也這樣覺得。語文74分,數學62分,政治69分,歷史地理(簡稱“史地”)69.4分,加在一起不過274.5分。
三十多年後,當他再次重看自己的試卷,除了感嘆題目之簡單,也為自己的答題“汗顏不已”,“筆跡之亂、知識之貧乏、文字之幼稚、見解之淺薄,用‘慘不忍睹’這個詞一點兒也不誇張。我羞於示人,連妻子也不例外。”在一篇文章中,他這樣寫道。
李輝對自己的作文更不滿意。
“多麼幼稚,多麼可笑,哪裏有一丁點兒文學性?更難見最基本的文字功力。至於後面牽強的構思,也就不必提它了。”多年以後,已是知名作家的李輝哭笑不得。
這些試卷,大小不一,顏色不一,有的紙薄得透明,如今連寫便條都不會用它們,可當年,卻派上了大用場。“都説那是一個百廢待興的時代,試卷之寒酸正好印證了當時的物資的極度貧乏,若不是再見舊物,即便是我們這些過來人,大概也難以想象此情此景了。”李輝寫道。
李輝在復旦圖書館查資料。
復旦“傷痕”班
1978年初,李輝走進復旦大學中文系,入住學生宿舍四號樓。
全班71人,平均年齡大約在26歲。其中有好幾位早在入校前就已經發表過詩歌、小説,甚至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詩人、作家。巴金的兒子李小棠也在這個班,雖然這要等到很久以後才為大家所知。
文學當然是中文系最熱門話題,同學們意氣風發,成立了不少文學興趣小組,當一名作家更是不少人的夢想。但誰也沒想到,最先引起轟動的是“外表大大咧咧、喜歡説笑、喜歡‘打嘴仗’的盧新華”。
1978年4月,寫滿17張稿紙的短篇小説《傷痕》,登上了四號樓底樓“百花”牆報欄。和它張貼在一起的,還有李輝的散文《奔騰吧,心中的長江》,寫的是走進大學的激動。
李輝的宿舍在一樓北側最東頭,盧新華正住在隔壁,緊鄰樓梯,推開房門,即可看到牆報前的讀者。這出描寫女青年在“文革”中與“叛徒”母親決裂最後醒悟懺悔的悲劇,一連幾天吸引了無數讀者擠在牆報前,許多女生邊看邊抄邊落淚。
“與其他同學相比,入校前我雖喜歡寫作卻毫無文學根底,當時,自己的習作混在那些優秀作品中間,讀來令人汗顏不已。如同是在懵懂中參加高考一樣,所謂寫作課與作家夢,在我依然是在懵懂中。”李輝後來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寫道,“作家夢與己無關,‘7711’開始最初的文學競賽時,我只是一個相對隔膜和不夠資格的新生,充其量,機緣巧合成了一個親歷者。”
那時的新生李輝,由於幼年的舞蹈基礎,參加了學校舞蹈隊,正到處演出玩樂。到了暑假,《傷痕》在《文匯報》整版發表。
復旦大學舞蹈隊時的李輝(右)。
當時李輝回家鄉度假,看望中學老師和知青函授班老師,都興奮地提到《傷痕》和閲讀時的極大觸動。果不其然,到了秋季開學,盧新華成了轟動全國的明星。作為班上的“郵差”,這個學期李輝送信最多的人就是盧新華。
“(班裏)好多人都做得比較好,我們從下面來的,那時候還處於初始階段,知識面也不廣。”意識到自己書讀得太少的李輝,開始整日埋頭在圖書館,期望從這裏汲取更多的養分。也正是在這裏,他遇到了一輩子的恩師和伯樂。
陳思和、賈植芳和李輝。
賈先生影響的一生
1978年底,同班同學陳思和跟李輝聊天,“我們都喜歡巴金,就一起研究巴金吧。”李輝回憶,“我當時很隨便地答應了,就想有個事情做。”
這個時候恰恰巴金開始發表《隨想錄》,是發在香港《大公報》上。他們經常到學校圖書館去看香港報紙,邊看邊抄,這在外面是看不到的。與此同時,他們開始去中文系資料室借書。
“進去一看,一個60多歲的老師坐在那兒,他問我們找什麼書,我們説準備研究巴金。他就拿過來旁邊一個架子上的書,説研究巴金要先看最初的版本,這是民國的版本。我們才知道,研究要從最初的版本做起,這是第一課。”
後來李輝才知道,那就是文壇大名鼎鼎的賈植芳先生。1955年賈植芳受胡風事件牽連判刑,坐了10多年牢。出獄之後被安排在復旦印刷廠上班。“你別看他那麼瘦,他還要乾重體力活,搬運很沉的紙。”
賈植芳後來回到中文系資料室,因為沒有平反,還不能當老師。每念及此,李輝總説:“我覺得先生就是在那裏等我們的。”
在一次接受採訪的過程中,李輝很是動情地説了一段話:“晚幾個月也許就碰不到他了,因為他要帶青年教師做事情。我就覺得,他好像受難的20多年,就為了等到我們兩個人。而我執着地要到上海來,想看看新世界,實際上就是為了看他。我和陳思和對他都有一種對父親的感覺。”
賈植芳老兩口就住在復旦,也沒孩子,李輝每週都要去他家好幾趟,吃飯聊天。“賈先生喜歡記日記,每天都記誰來吃了什麼,寫得清清楚楚。我有一回看他的日記,我説:‘你這麼寫,分明是讓我還飯錢嘛。’”
李輝説,當時與賈先生的關係就很深了,“他是大學者,也搞翻譯,還是作家,我跟陳思和都受益匪淺。”
1979年,賈植芳獲得平反後,便組織青年教師編一本巴金研究集,也喊上了李輝和陳思和,就這樣進入到研究巴金的領域。如今兩人,一個是知名作家,一個是知名學者。
賈植芳有着與一般文人不同的江湖氣,一生都在漂泊。復旦印刷廠的時候,下至工人、炊事員,上到校長、書記,還有別的大教授,他都交往自如。他用他的人格力量和眼界,持續影響着李輝。
比如在研究巴金的時候,賈植芳告訴他們,英語不能丟。他讓他們看美國出版的巴金著作,到了大四,還要求他們自己動手翻譯。當時,李輝硬着頭皮翻譯了幾篇叔本華的哲學論文和散文隨筆。
20年後,當他着手研究美國《時代週刊》上中國人的封面報道時,才意識到,如此一個大工程,不懂英語真是不行。“這確實要感謝復旦,感謝賈先生,讓我英語沒有丟,才有後面這些寫作。”
李輝無數次表達過對賈先生的感激。“賈先生確實是改變我一生的人。有的人説,他個人學術成就不算很高。但是他有人格力量,培養了很多學生。受了他的影響,我才學會做一些事情,而我做的每件事,都是對他的回報和感激。”
2007年4月,李輝因發表“封面中國”系列作品,被第五屆華語文學傳媒盛典評選為“2006年最佳散文家”。次年4月,賈植芳93歲高齡去世。
生前,他曾多次告訴弟子,要認識中國就要去西北。身後,弟子陳思和促成了他在河西走廊“安家”。2014年,賈植芳的7000多冊藏書被捐贈給河西學院,建起“賈植芳藏書陳列館”。
李輝曾表示,“我們這些弟子,彷彿與他的書和精神相伴,也融於其中。可以毫不誇張地説,我們也成了河西學院的一員。”
2016年7月初,賈植芳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活動在河西學院舉行。李輝與陳思和當即決定設立一個“賈植芳講堂”,每年約請不同領域的學者、作家、藝術家等前來演講,為新一代大學生提供內心與精神的滋補。
“這既是我們對恩師的感恩,也是為遠方的河西走廊的教育,盡我們的綿薄之力。”對於賈植芳先生,對於1978年的相遇,李輝用一生在傳承。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四川省樂山市澎友”:喝茶的桌子上放有實驗室用的燒杯
網友“陸盈蓉”:年輕時候真帥。。。。。
網友“兔兔圖要90”:好帥啊!
網友“TT 1-0”:高師風範
網友“kkstemm”:年輕的時候好會擺拍!
網友“墨塵未及”:帥到哭泣
網友“6163162903”:帥哦我的媽呀!
網友“wowo”:我次奧好帥
網友“Riche-”:帥啊
網友“容”:是真的好帥
(1970-01-01)
頃接母校母系的通知,廈門大學經濟學院財政系金融系將隆重舉行建系八十週年華誕慶典,欣喜莫名,感慨良多。附在“通知”之後的是“徵稿啓事”,捧讀之餘,彷彿又接到了老師佈置的作業題。
寫什麼呢?我在母校唸書十年,四年念財政金融專業,六年念財政方向的碩士、博士課程。十載寒窗,往事如雲似煙,歲月如磐似歌,難忘求學生涯,難忘同學老師,而最難忘的是鄧子基教授。
2009年5月14日,時任天津市委副書記何立峯。東方IC 資料
認識鄧老師是在1978年春。77級學生是文革之後恢復高考的第一批學子,遲了半年入學。記得入學後不久一個春雨綿綿的週六夜晚,我們同宿舍的8名同學正在芙蓉二125房間天南海北吹牛談天,鄧老師微笑着走了進來,完全出乎我們的預料,時間雖然已流逝30年,但當時8位同學臉上所表現出來的驚異、興奮、激動的表情神態,至今依然歷歷在目。因為我們敬仰的鄧老師,文革後中斷了教授、副教授的職稱評聘,雖然鄧老師當時還是“講師”,但已是學術論文和專著等身,是我們的專業教科書《社會主義財政學》的作者,是有着25年大學教師歷史的在廈門大學乃至全國財政學界“很出名的青年講師”,“南鄧(子基)北許(毅)”,學財政的同學都知道他們的名字,都瞭解他們的知名度,但都從未近距離接觸過。那一夜鄧老師和我們談了哪些話題已經記不清了,但他的學者、長者、智者的風範師表已經深深地刻印在了我們這些同學的腦子裏心海里,揮之不去,歷久彌新。
從那時起,我師從鄧老師,彈指揮間整十年!
鄧子基年輕時期照片
鄧老師是我的良師。他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學富五車。他的每篇論文、每本專著,都閃爍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光芒,融匯着當代中西方有益於有利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財政建設發展的科學理論。鄧老師所研創的財政經濟科學理論與同時代同時期正在進行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緊密相連,同頻共振,有着很強的理論性、現實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鄧老師的教學授課方式也別具一格,不僅邏輯性強、系統性強、理論性強,而且深入淺出、循循善誘、環環緊扣、易學易記易懂;不僅旁徵博引、海闊天空、信手拈來、恰到好處,而且語言生動、妙語連珠、幽默詼諧、寓教於樂。聽鄧老師講課不僅覺得是在完成學習任務,而且會感到是一種怡然自得的學識滋補,精神會餐。這種感覺真的是隻能意會,難以言傳。
鄧老師是我的益友。儘管鄧老師是一代大師,一代大家,但從不擺譜,不擺架子。無論是對同事對領導還是對學生對百姓總是一貫的和藹可親,一貫的平易近人。這種隨和性格、這種平民情結許是與生俱來的?或許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在他身上日積月累之後的自然流溢和折射?在師從鄧老師學習的長期過程中,我們這些學生總是自然而然地把他當作好朋友、忘年交,無拘無束,無話不談,與之相處真的很“爽”,心情真的很愉快。每一次相處,研究生階段每一次授課都好像是老朋友一樣在傾訴交流,而在這交流過程中又不知不覺地學到了很多我們應該學到的東西和知識。
我們入大學不久,我們的黨就勝利召開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階級鬥爭為綱轉到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社會主義中國一個偉大的歷史轉折。改革開放如春潮湧動、洶湧澎湃,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化日益加速、變動劇烈,這是一個前無古人的艱難探索時期,是一段跌宕起伏摸着石頭過河的歷程。財政理論的碰撞探索前行也是如此。面對財政科學理論碰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鄧老師總是積極地熱情地不懈地組織我們這些研究生平等地探討、爭論、分析、比較、認識、提高。除了關心我們的學習之外,鄧老師還十分關心我們這些研究生的困難,包括生活上的困難、家庭上的困難、工作分配安排的困難等等,他總是細心詢問並且竭盡所能去幫助、去支持,師生之情到了這個份上,真是令人感動,令人感慨,令人難忘啊!
2011年4月6日,廈門大學,著名財政家、教育家、經濟學家鄧子基。 視覺中國 資料
鄧老師是我的學習榜樣。鄧老師以他自己的一言一行親歷親為所體現出來的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學風、誨人不倦的循循善誘的師風、不怕挫折直面困難的氣勢、與時俱進不懈探求的勇氣、堅持真理無所畏懼的骨氣,已經深深地影響和教育着我們這些莘莘學子。在鄧老師身上,我們的確有許多應當學習感悟的東西。我們現在也年過半百了,尤以下面兩點為最:
一是堅持學習、永不滿足。鄧老師從事教學科學幾十年,從來筆耕不輟,年年有新論文面世,歲歲有新專著出版。真是不得了,了不得。一生勤奮、勤奮一生。這正是我等後輩應當一生學習仿效的。
二是用於探索、與時俱進。財政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分配。財政的這一本質性質決定了財政理論政策必須始終緊密結合新時期新形勢,按照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適時的總結、提煉、修正、完善。財政工作不可能遊離於現實之外,不可能遊離於改革開放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實踐之外,因此,財政理論必須與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同行,必須與時俱進。鄧老師的論文、專著無一不反映和體現了這個鮮明特點。也正因為如此,由鄧老師創研和堅持的“國家分配論”始終閃爍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真理光芒,始終充滿活力而生機勃勃,始終對社會主義財政工作發揮着巨大的影響和指導作用。真是難能可貴。
夜深了,窗外已經一片寂靜安詳,想必母校也如此?再度翻閲母系發來的邀請函,真有種文中所描述的感覺:流年逝水,別夢依稀。難忘母校!難忘母系!難忘鄧子基老師!
(文章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經濟學家圈。原文首發於2009年廈門大學學報 )
(1970-01-01)
趙本山的第一個徒弟叫做李正春,但是他卻年紀輕輕的就因病去世了。
李正春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當中,在自己17歲的時候,李正春因為家庭的原因,自己放棄了學業準備學習二人轉,可是父親十分的反對,認為只有好好學習才能改變,可是李正春十分的執拗,父親也只好妥協了。
學習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李正春就感覺自己什麼都會了,是一名真正的二人轉演員了,可是李正春登台表演之後發現自己根本什麼也不是,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李正春便開始加倍的學習。可能是因為李正春的運氣太好了,還在學習中的李正春鐵嶺縣劇團招走當演員去了。
李正春在劇組中,因為年紀小,不懂事,儘管這是一個機會但是李正春中途卻想放棄,正在自己想要放棄的時候,恩師趙本山找到了他。
趙本山當時在東北三省小有名氣,趙本山得之李正春嗓子很好變專門去劇組找李正春,發現李正春嗓子很棒便準備受其為徒。
當時,拜師儀式沒有現在這麼隆重,當時特別的簡陋,幾個菜,一瓶酒,李正春跪下給趙本山磕三個頭,拜師儀式就這麼結束了。
成為趙本山的徒弟之後,李正春得到了趙本山的器重,從來沒有演過電視劇的他卻在《馬大帥》中出演了重要的角色鄉長。後來,又在《鄉村愛情》第一部當中飾演李福。本來應該大紅的他卻在這時候被查出了癌症。
2007年李正春病情惡化,最後去世了。在葬禮上,趙本山忍不住痛哭起來。趙本山將他的葬禮大辦,並且趙本山所有的徒弟都來到了葬禮的現場,可見趙本山和自己的大徒弟兩個人的感情有多深厚了。
(2017-03-21)
劉子歌與金煒在北京完婚。 騰訊體育 圖
9月24日,奧運游泳冠軍、“蝶後”劉子歌與教練金煒在北京完婚。這對跨度23歲的師徒戀也修成正果。
今年上半年的游泳冠軍賽上,劉子歌沒有能夠獲得里約奧運會的參賽資格。隨後,這位27歲的前奧運冠軍選擇退役。
劉子歌與金煒在北京完婚。 騰訊體育 圖
劉子歌來自遼寧本溪的工人家庭,從9歲起,劉子歌就被送到金煒的俱樂部訓練。金煒也在多個場合誇讚弟子一心都放在了游泳上。
由於常年埋頭訓練,加之平時除了比賽外就在“山海關”訓練基地和上海訓練,劉子歌的社交圈非常窄。
劉子歌與金煒在北京完婚。 騰訊體育 圖
最終,常年的相處,師徒倆從親情轉變為了愛情。
金煒曾經在採訪中説到,“子歌小時候,是我照顧她多一些。現在她長大了,她會主動照顧我。”
平日裏,劉子歌會主動幫金煒洗衣服。每次遠行,很多細節,她都會幫師傅想到。
劉子歌與金煒合影。 視覺中國 資料圖
“我身體不好,血脂高、血壓高,出遠門要帶好幾種藥,可我又老忘記。子歌常常能幫我打理好這一切。”
金煒與前妻有兩個小孩,比賽回來,劉子歌都會給兩個孩子帶上禮物,比當爹的還要上心。
如今這對中國游泳圈最低調的師徒修成正果,也祝福他們。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L”:你講的是網絡小説常有的“養成系”嗎?!自己養大的小孩,自己睡?!更加無法接受了!
網友“蘿蔔wan子”:。。。
網友“三石哥哥”:可惜了
網友“/eat呱呱~~~”:好吧。祝福。
網友“少爺”:師傅,您收了徒兒吧,師傅…………
網友“小李飛飛刀”:祝福
網友“浴火重生”:想起了一句不知道在哪兒看到的話:“愛學生,但不要愛上學生!”
網友“天將明”:只要真心相愛什麼都不是問題,不知道為什麼,總有一些人就看不慣別人幸福,你不喜歡年紀大的不代表別人不喜歡,別人相愛就夠了,管你屁事
網友“熱雪”:不要多想,孩子能找到很優秀的老公,這是孩子父母的驕傲。
網友“edffc”:能重返泳壇。
網友“L”:感覺很不好……試問:養大的閨女,嫁跟父母的同齡人……
網友“蒼白的正義”:問題是父母基本上沒養,是教練養大的
網友“雪山飛狐”:父母把孩子養到這份上,那心裏可真是五味雜陳哪!
(1970-01-01)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