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回眸中國電影市場化的二十年,
大場面的視覺盛宴一次一次帶給觀眾極致的震撼。
從《英雄》《功夫》到《龍門飛甲》,
再到《流浪地球》《刺殺小説家》,
視效大片題材各異、佳作頻出。
票房也屢創新高,引領着中國電影不斷向前。
秦殿燭火、意念之戰、劍穿水滴
以及最後的漫天飛箭射殺無名,
超過250個二維和三維電腦視覺特效,
或絢爛或震撼的效果在電影《英雄》中運用,
這是在國內太多電影難以匹敵的。
《英雄》是導演張藝謀
面對電影全球化和商業化的背景,
實現自身藝術轉型的一個重要標誌。
明星雲集,場面宏大,
畫面精美,武打設計揮灑寫意,
營造了獨具中國特色的視覺奇觀。
張藝謀説,
《英雄》是他第一次有意識做一部大製作電影,
“不遺餘力的去追求那些畫面
和詩情畫意的那種風格。”
2010年,引進大片《阿凡達》上映,
刺激了我國視效大片的生產創作。
2011年,由徐克執導的3D武俠電影問世,
該片也成為華語電影史上第一部獲得官方認證的IMAX 3D電影。
徐克説,
“立體電影是電影必然使用的一種手法,
也必然是電影史裏的一個過程。
我們不要去拒絕,我們去了解它,
用它來拍電影,至少是一個很有趣的經驗。”
同時,
徐克這個開創性的想法也吸引了
敢於創新的演員們前來助力。
李連杰回憶,
“徐克導演跟我説,我們做一部3D電影吧。
如果我們不做,晚十年做,
可能人家的技術又提升了很多年,
我們再追起來就很困難。
我們只有5年的差距,如果追起來的話,
起碼能夠培養一批中國的電影工作者
懂得如何用3D的技術,
去表達中國的題材。”
最終,搭載了3D效果的電影《龍門飛甲》,
讓觀眾領略了不一樣的熱血英雄。
之後,
徐克再次將3D技術運用到《狄仁傑之神都龍王》,
並突破性的為觀眾呈現了水下3D場景。
2015年,堪稱是國產視效大片的豐收之年。
其中《捉妖記》從技術上講
無疑是華語電影的里程碑,
最終以超24億元的票房,
創下當年國產電影最高紀錄。
近年來,
國內視效大片在市場的感召和數字技術的推動下,
經過了最初的起步探索階段,
逐步開始呈現崛起之勢。
2019年,科幻片《流浪地球》斬獲超46億票房,
電影以非凡和逼真的特技效果,
展現了恢弘的災難場景和宇宙奇觀。
導演郭帆介紹,
影片畫了3000多張概念設計圖,
建立起整個世界的雛形,
在此基礎上才開始做劇本。
影片在初剪初期視效鏡頭達到4000個,
最後縮減到2200個。
其中50%是高難度的視效鏡頭。
從《流浪地球》的硬核科幻,
到《刺殺小説家》宏大的畫面敍事
和震撼的視聽盛宴,
國內視效技術已經擁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將很多以前“不可能”做到的效果變為了“可能”。
《刺殺小説家》集合了一套完整的
動捕、面捕、虛擬拍攝等視效技術配置,
用以呈現真人和虛擬交互的奇幻世界。
導演路陽説,
“以前有《流浪地球》作為一個標杆,
觀眾已經看到中國視效電影能做到什麼程度。
那麼在《流浪地球》之後,
我們要告訴觀眾,
技術和視覺刺激的享受是在不斷提升的。”
展望未來,
視效大片《封神三部曲》《流浪地球2》
也已拍攝完成。
它們將會帶給觀眾哪些極致的震撼體驗,
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