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特開心》: 讓觀眾笑,並且擁有獲得感丨娛論
隨着中國綜藝行業的發展,近些年來綜藝類型愈加細分。加之互聯網技術的加持,越來越多的綜藝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讓觀眾有參與感的同時,獲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知識的獲取。《麻花特開心》便是這樣一檔順勢而出的喜劇綜藝,它是優酷和開心麻花社團的合作產品。當戲劇舞台上的演員進入綜藝場域,他們碰撞出的巧思和火花成了中國綜藝演進中的一環。
《麻花特開心》之“麻花城十三時辰”海報
戲劇演員參加綜藝
是時勢所趨也是必然
團綜這個綜藝形式是近兩年才產生的,它從競演綜藝衍生,到《麻花特開心》這裏,則是順應這波浪潮的再創新。
開心麻花在全國人民的心目中一直有“喜劇”這個標籤,不論是他們的小劇場演出,幾次登上春晚舞台表演小品,還是將劇場作品帶上銀幕,喜劇因子一直伴隨他們。像沈騰、馬麗這對全民熟知的老搭檔,一出場就自帶笑點。而團隊其他成員也大都是劇場和銀幕上的熟臉。這個團體天然地擁有很多節目需要後天培養的“團魂”,人物之間也有情感基礎,這些優勢都讓《麻花特開心》從項目一開始就備受矚目。
開心麻花眾人穿上校服回到《夏洛特煩惱》
在疫情原因導致劇場演出受到影響,而麻花團隊與喜劇綜藝擁有非常高的適配性後,優酷與他們合作創新綜藝便成為可能。
貼近普通人
開心麻花的成功一以貫之
讓《開心麻花》全國出圈的一個現象是電影《夏洛特煩惱》,這部電影塑造的小人物夏洛俘獲了很多觀眾的心。因為他不完美,也有不少缺點,但正因為如此才讓電影打動人心。同樣的,《麻花特開心》從始至終也通過展現嘉賓普通人的一面,以及他們與素人的互動,呈現真實生活的模樣。
夏洛和馬冬梅重回校園
節目第一期植入了《夏洛特煩惱》的橋段,讓嘉賓重回學校,也讓觀眾快速“入戲”。遊戲環節的設定進一步拓寬了受眾,比如猜網絡用語環節將關注點放在代溝上;與廣場舞阿姨們共舞,則將中國特色的“新民俗”以喜劇方式呈現。優酷數據顯示,該節目的年齡層的佔比分佈比較均勻,可見其受眾廣泛性。
第二期場地變換,以麻花作品《西虹市首富》切入,因為沈騰在片中叫“王多魚”,活動所在的地域便被稱作“多漁村”。眾位嘉賓通過不同遊戲深入基層村鎮,讓嘉賓帶着觀眾感受鄉村發展的新面貌。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個橋段是檸檬茶店姐妹花向大家解釋回到家鄉創業的原因,就像電影《我和我的家鄉》裏沈騰、馬麗主演的故事一樣,暖心又感人,這種不刻意的情感昇華難能可貴。
“王多魚”在《多漁村》
第三期繼續變換場地,由現代鄉村變為古色古香的旅遊景點,這一期裏嘉賓們穿上古裝,用一系列中國傳統遊戲引出最終主題——守護南音琵琶,保護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目中呈現了蹴鞠、射彈弓、踢毽子、踩高蹺、扎飛鏢、砸紙牌、套圈等娛樂項目,在嘉賓的體驗下,觀眾也進行了一場傳統文化洗禮。
平衡娛樂性與價值內涵
播撒了煙火氣的快樂
可以説,優酷與開心麻花共同出品的《麻花特開心》做到了節目娛樂性與價值內涵的平衡。因為單純的娛樂性很難讓一檔節目走得遠,它必須附加不同價值在裏面,讓觀眾在獲得快樂的同時,要麼收穫美的感受,要麼產生深刻思考。
嘉賓身着古裝,參與中國傳統遊戲
《麻花特開心》一方面調動了喜劇演員的娛樂性,節目進行到今天,成員間的默契越來越深,觀眾能感受到其中氣場的變化。嘉賓們帶給觀眾的已經不只是會心一笑,還有對他們本人的更多瞭解,這些特點都是一部電影或一場戲劇演出很難達到的程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
另一方面,節目組對主題的把握和對遊戲內容的選擇明顯進行過深思熟慮。不同場景的實景拍攝讓觀眾看到了普通人生活的不同切面。對蹴鞠等傳統遊藝的挖掘展示,則是對本土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有人説,喜劇表現的是人間的故事。《麻花特開心》正是用喜劇的方式,將煙火氣的快樂帶給眾人。
□刺蝟果(娛評人)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