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籃高手的契約》總製片人王大為:衝刺黃金檔,我選擇相信觀眾

年尾將近,2020年僅剩一個多月。在疫情常態化的大環境之下,電影產業的發展今年尤為艱難。度過了前半年的低迷期之後,不少影片在後半年開始逐漸發力,以《我和我的家鄉》《八佰》《金剛川》等一批影片為代表的作品在票房上都取得出色成績。而即將到來的12月,是留給各位電影人圍戰2020的最後時間。

在12月即將上映的影片中,有一部頗具話題性的誠意之作非常值得關注,它就是由業內獨立製片人王大為傾情打造的大型校園勵志青春電影《灌籃高手之契約》。

《灌籃高手的契約》總製片人王大為:衝刺黃金檔,我選擇相信觀眾

王大為2010年獲北京大學藝術碩士學位,同時還擔任金考拉國際華語電影節顧問委員會委員,代表作品有電影《碟仙詭譚2》、《會痛的十七歲》、《孤戰》等。

《灌籃高手的契約》以高中生江譯追逐籃球夢為主要故事情節,從女性視角講述一個高中球隊克服重重阻力打進高中聯賽的熱血追夢故事。王大為先生既是該片的編劇,同時也擔任總製片人,是12月即將上映的影片中為數不多的青春類題材電影。

這幾年隨着電影產業的日漸成熟,觀眾的品味與觀影訴求也逐漸變得個性與多元化,國產青春片的同質化問題也早已讓觀眾審美疲勞不願為票房買單,而是轉而對現實主義題材的片子青睞有加。

面對如此現狀,王大為先生表示:“以前做片子的故事創意,都是按照商業電影的構架來做,灌籃的故事內核其實是兩個真實故事被融合到了一起,一個關於籃球的故事和一個關於樂隊的故事。中間也有朋友提出可以在結構上做的更商業一些,但是我們覺得真實的才是有力量的。”

面對片名與曾經的經典動漫高度相似,被質疑是“蹭IP”這一觀點。王大為也有自己明確的立場,他認為雖然名字相似,但《灌籃高手的契約》是中國球手自己的故事,就像CBA、和耐高一樣,雖然在名稱和規則上與國外知名賽事類似,但他們都是中國人自己的聯賽,這樣聯賽的存在紮實的推動着中國籃球的發展。如果説跟那部曾經的經典動漫有何關係,那就是對“灌籃精神”的傳承與發揚。

“因為我本人打球,也是重度灌籃愛好者,“灌籃”是七零八零的重要記憶符號。遺憾的是,“灌籃高手”從來沒有被真人在大銀幕演繹。我和一些國外同行也聊過,我們覺得,當每個國家的編劇都可以按照本國的籃球文化將灌籃精神進行演繹,各種膚色的灌籃高手共同亮相銀屏的時候,才是對灌籃最有意義的致敬。”王大為如實説道。

除去青春題材這個看點外,《灌籃》的另外一大看點則是,這是一部類型化的籃球體育電影。既然是一部類型片,那麼主創在實現類型化方面都做了哪些努力呢?

王大為分享道:“籃球電影並不好拍,我們不想高舉籃球的主題講球場外的故事,電影中的多數故事是在球場上發生的,而即會打球、又會演戲還有流量的演員屈指可數。我們這個戲是笨辦法拍出來的,開機前兩個多月,多數演員就集結在一起開始共同生活、訓練,一方面是要演練比賽中的幾十套技戰術,另一方面也是彼此熟悉,產生真正的同學、隊友的感覺。在這個階段我們發現,不會打籃球的演員,從球場戲份執行到場外氣質,很難與角色融為一體。衡量再三,我們決定啓用多位畢業於中戲又經過了《這就是灌籃》這樣的籃球節目洗禮的演員,他們本身就具備CUBA的水準,所以全片我們沒有使用威亞和替身,幾十套技戰術都是真人真打。”

儘管年底所謂的大片扎堆,王大為先生作為該片總製片人,他選擇相信觀眾:“現在的電影觀眾已經愈發成熟。相比於流量明星,一個紮實的好故事是更多觀眾願意看到的。”

一個好的製片人不僅要有良好的藝術修養,對作品的藝術質量把關負責,更要有一定的商業頭腦對影片的市場潛力做出理性判斷。既做編劇又做製片人,看似是掌握了更多的主動權,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作者表達的完整性。但也不乏會有姜文這樣風格極強的創作者會陷入唯心主義的自我表達,親手製作出《一步之遙》這樣的“票房滑鐵盧”之作。

在這一點上,王大為也有着清醒的自我認知。“編劇身份出身的製片人,由於本人對故事非常瞭解,與導演等其他主創溝通的時候,往往效率更高。但是因為還有出品、發行等其他合作伙伴的存在,他們會在我專注劇作和劇組管理的時候,給我很好的補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34 字。

轉載請註明: 《灌籃高手的契約》總製片人王大為:衝刺黃金檔,我選擇相信觀眾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