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創牌者,作者丨周麗蓉
這屆賀歲檔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毫無懸念地贏了。上映首日,票房即超7億,打破中國影史15項紀錄。據貓眼票房專業版,《長津湖之水門橋》預估票房將超過40億。
去年國慶檔上映的《長津湖》也是憑藉57.75億的票房,超越《戰狼2》成了中國影史票房冠軍。
搏命般的13億總投資(國內最貴),換來了長津湖系列總票房接近百億成績,博納影業總裁於冬完成驚險一躍。
1971年,於冬出生在北京的一個小衚衕裏。中學時期,他和同學組了個文學社,定期發表文章,文藝而實幹的性格開始顯露。19歲,懷着“離藝術更近一點”的夢想,於冬考上北京電影學院。
畢業後,於冬直接進入北影廠從事發行工作。彼時,中國電影行業實行的還是“統購包銷”,中影公司向製片廠預付100萬元購買電影,再根據拷貝的銷量和製片廠結算,多退少補。
不用為結果買單,市面上出現了大批粗製濫造的小成本電影。後來於冬回憶到,“大家都是二三十萬拍個電影,交給中影,拿回的錢基本上發工資了,沒錢再拍片。整個製片業都陷入惡性循環。”
作為推銷員,於冬要把拷貝賣出去,靠的只有“處關係、喝大酒”這套。那些日子,於冬每天揹着拷貝,跑到哪裏,哪裏就是一頓大酒,“一杯酒一萬塊錢,一個拷貝”。
“從早到晚三頓酒,也只有於冬受得了”,陳凱歌甚至評價,這叫“推銷員之死”。
業務能力出眾的於冬,沒多久便博得領導賞識,成為北影廠史上最年輕副科級幹部。
照此發展,於冬本將在官場上有一番作為。但中國電影史上的一件大事,改變了於冬的人生軌跡。
1999年2月,國家廣電將中國電影公司等7家單位合併為中國電影集團。於冬升遷夢碎,一個低三屆的學弟成了他的新領導。
不服氣的於冬下定決心辭職單幹。那年,他28歲。
02於冬的新公司就是博納,一開始做的依然是賣拷貝的老本行。但這一次,於冬不願延續老單位的做法。
他深知,品質才是票房的關鍵。而大學期間看過2000多部電影的他,相中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由黃建新執導、王志文和江珊主演的《説出你的秘密》。
片子在庫房裏已經擱了1年,他在北影廠時就看過,很不錯。再加上這是王志文、江珊繼《過把癮》之後的第二次合作,於冬嗅到了“宣傳點”。
於冬的老領導韓三平,是黃建新的同學,通過層層關係,他找到黃導誠懇表示:“當時中影給您的60萬太低了,我現在出來單幹,給您保底120萬。先給您30萬做定金,做不成做得成,您就相信我一次。”
於冬打動了黃建新,而事實證明,他沒有辜負黃建新的信任。《説出你的秘密》收穫1000萬元票房,於冬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50萬元。
如果説《秘密》奠定了於冬事業的基石,那麼《我的兄弟姐妹》,則助他叩啓了與港片共舞的淘金之門。
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電影市場逐步萎縮,很多投資人不再投資香港電影。不少香港導演也開始尋找進入內地電影圈的機會。
《我的兄弟姐妹》正是誕生在這樣的環境下,該片匯聚了梁詠琪、姜武、夏雨等一批大牌演員,很有“賣相”。
這時,一個好消息傳來,國家廣電正式將電影製片權、發行權正式向民營企業放開,於冬拿到了國家廣電總局為民營電影公司頒發的第一塊發行牌照。
於冬果斷找到與劉曉慶、姜文等“京圈”影人交好的香港導演文雋(曾任23-25金像獎主席,大力推動內地和香港的交流),拿下這部影片的發行權。而後,他開始與各地發行公司協調檔期,通過同步上映,各大媒體炒作等方式,推高聲量,使之坐實“2001年催淚核彈”的名號。
最終,這部成本只有200多萬的小製作電影,在撞檔《蜘蛛俠》的情況下,票房高達2000萬元,投資人淨賺700多萬元。更重要的是,它一舉打破了港片靠向內地盜版碟商,售賣劣質母帶賺取50萬的既定套路。
於冬曾告訴文雋,香港電影人是“遊牧民族”,曾經台灣省是香港電影最大的市場,“遊牧民族”就跑去討好台灣省市場,利用台灣省的資金。現在,內地開放了,就又來到這邊吃草。於東説,“香港電影人應該定居在這裏,不能吃完草就走,要落地生根,要接地氣,才能真的把這個地方做成一個互相提升的市場。”
這段話,對文雋觸動很大。
文雋回到香港後,開始大力宣傳內地電影的好,更引薦於冬結識更多香港電影界人士,眾人都開始耳聞於冬這人能處,和他合作是真能分到錢。
2002年,為拿下《天脈傳奇》內地發行權,於冬又創新性地發明了“保底分賬”。
“500萬保底再分賬。我當時手上的錢都不夠500萬,但如果這個電影成功,將是博納的一個飛躍。”為了支付這筆保底費,於冬愣是抵押了自己的房子。
最終,《天脈傳奇》在內地取得了2600萬的好成績,於冬也成為了香港電影發行界最受歡迎和信賴的合作伙伴。
於冬也足夠幸運,《天脈傳奇》後,中央與香港特區簽署了《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從此香港電影不再受“進口片”配額的限制,可以通過合拍片的方式進入內地。
於東趕上了好時候,香港電影正因資本投入減少在走下坡路,想要拍大片,內地資金市場有着無可比擬的優勢。此時,已經積累足夠人品的於冬,自然成為了香港電影人的最佳合作人選。
就這樣,2003年—2008年,博納幾乎壟斷了80%的港片或合拍片發行,並藉此迅速壯大成與華誼兄弟、光線傳媒並駕齊驅的民營電影企業三巨頭。
03發行權開放後,更多民營資本進入影視行業。
那段時間,有兩部香港電影於冬志在必得,一是成龍的《寶貝計劃》,二是徐克的《七劍下天山》。結果華誼等公司捷足先登,原因是華誼參與了前期的投資。
於冬很受刺激:“這樣下去,很多電影我就拿不到了。”
2007年,博納開始大規模參與電影投資,試圖從源頭握牢發行權。你華誼兄弟有馮小剛、新畫面有張藝謀,那我博納就進一步加深與港導的合作。
“我跟華誼比,徐克是我的張藝謀,爾冬升是我的陳國富兼馮小剛”,於冬曾這樣説過。
有着前期口碑積累,徐克、陳可辛、王晶、爾冬升等一線導演加入博納,成為其日後崛起的強大人力資本。
初入陌生領域,於冬也向合作伙伴展現了充分的信任,哪怕是賠錢。
2008年,徐克的《深海尋人》《女人不壞》票房慘淡,接連虧損,徐克迎來人生低谷。作為發行方的於冬,不僅沒有拋棄徐克,還邀請他為博納拍攝一部他最擅長的電影——《龍門飛甲》。
作為《新龍門客棧》續集,這部電影是中國內地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3D武俠電影,集結了李連杰、周迅、陳坤等明星,耗時兩年,耗資兩億。
2011年上映時,《龍門飛甲》取得了5.7億的超高票房,更是在當年的各大電影盛典上,獲獎10次,提名20次。
這不僅證明了徐克廉頗未老,也進一步加深了於冬和徐克的關係。在一次採訪中,於冬驕傲地説:“現在我和徐克已經信任到籤合約不需要談錢,只要改一下電影名字就行。”
△徐克和於冬
同年,由博納投資、在全球同步上映的《桃姐》,也創下了華語片得獎數的最高紀錄,不只包攬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女主角五座獎盃,還在全世界“拿獎拿到手軟”。
後來這部電影的導演許鞍華對於冬説:“我70歲了,拍不動了,最多拍兩部,我希望這兩部博納都可以投資。”而於冬則表示:“投資許鞍華就沒打算要賺錢,只要導演有需求,我會隨時投,把賺到的錢再賠給她。”
對香港電影人的一片赤誠,讓於冬再一次迎來了事業的高峯。
從2007年和陳可辛合作的《投名狀》,到2009年陳德森合作的《十月圍城》,再到2011年的《龍門飛甲》,博納投資的一系列英雄主義故事合拍片,均取得了不錯的票房,同時,也幫助博納建立了對商業電影工業體系的理解。
從這些片子,不難看出後來博納紅色商業大片的影子。後來他聯合香港導演打造的“主旋律商業化”範式,進一步讓他功成名就。
2014年,由徐克導演、於冬擔任製片人之一的《智取威虎山》翻開了主旋律電影的新篇章。
這部電影以解放軍英勇剿匪為核心,選用了張涵予、梁家輝、林更新等豪華的明星陣容,加以3D技術革新了觀影體驗。
從那以後 ,於冬更是決定,將主旋律電影進行到底,從《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到《中國機長》《烈火英雄》《決勝時刻》,通過將昔日説教式的主旋律電影變得帶勁好看、能打動人,博納蹚出一條“叫好又叫座”的市場化之路。
演員、製片、導演、編劇……電影就是一幫人聚在一起造一個夢。於冬的成功,離不開那些香港導演的簇擁,而那些電影人的成就,也與於冬的信任與支持息息相關。
因為於冬是那個在背後為他們託底的人。為了同一個電影夢,於冬曾説,“最重要的是電影的質量。有些電影或許一時不符合市場流行,然而過了五年、十年,依然能夠被真正懂電影的人記住、提起。對我而言,相比票房,能夠被人記住,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