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名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的短視頻,在社交媒體刷屏。看完視頻後,許多人同情“二舅”的坎坷命運以及並不寬裕的現狀,紛紛表示想要幫助他擺脱困境。更有人建議,讓“二舅”出鏡直播,接受廣大網友的點贊與打賞。
不過,視頻作者嚴詞拒絕了這個提議,並表示希望“讓二舅安安靜靜地陪姥姥生活在那個小山村”。
對他人的不幸心生悲憫,並主動伸出援手,這是人性本善的彰顯。然而,僅憑一段11分鐘視頻,在當事人未開口求援時,就作出“他需要幫助”的判斷,然後在未經思考“他需要何種形式幫助”的前提下,憑着“誰不需要錢”“誰不需要關注”的蠻橫邏輯,推導出“他直播,我打錢”的提議。這並不是助人為樂的慷慨,而是自以為是的傲慢。
根據視頻的敍述,“二舅”對智能手機、電腦等互聯網時代的必備終端並不熟門熟路,他的生活與高科技、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也並不接軌。在物理空間、虛擬空間、社會空間裏,他都是“別人的二舅”,離我們很遙遠。貿然將他從固有的生活環境中拉到聚光燈下,使其成為網絡秀場的一個表演者,不僅粗魯無禮,更可能導致無法預知的“直播事故”。
此前,已有多位身世不幸的當事人或當事人家屬或為謀生,或為開啓人生新篇章,而轉型開直播,並因其特殊的經歷得到一定程度的關注。但是根據我有限的互聯網記憶,這些轉型絕大多數算不上成功,因為當事人的悲慘經歷很快便成為某些網友口中“賣慘的資本”,而他們也很快遭到網絡暴力的“洗禮”,蒙受命運中的又一次痛擊。退一步講,即便“二舅”開了直播,會不會落得如此境地?如果會,他能否全身而退,迴歸自己的生活,又是否會在現實與過去的撕裂中無奈彷徨?如果正相反,“二舅”成了網紅,那麼他又會不會面臨“大衣哥”的苦惱?
任何形式的幫助,都應建立在尊重受助者意願的基礎上。在“二舅”的故事中,他本人未曾開口,敍述者也從未作出求助的暗示。所以作為旁觀者,同情也好,感動也罷,對當事個體的情感表達應該有所節制,而不必擅作主張地“為你好”,更不應將自己簡單粗暴的價值觀強加於一個陌生人的身上。
如視頻作者所説,“二舅”故事最美好的結局,就是安安靜靜地生活在小山村裏。在他熟悉的環境中,他平靜地舔舐着自己的傷口,用樂觀與堅強消解命運的不公。作為旁人,我們沒有資格也沒有必要代替他的個人意志,改變他的人生軌跡。我們能做的,也許就是通過社會的進步,來為個人不可知的際遇兜底,儘可能地守護好“二舅”,以及他身上折射出的無數凡人。
作者:孫欣祺
編輯:孫欣祺
責任編輯:楊健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