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是每年一度的抗美援朝紀念日。
而今年,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
“197653”的數字登上了熱搜,很多年輕人在話題下記錄自己爺爺的往事,字字真摯。
跨越時空,正是在對197653名烈士説,我們從未忘記!
歌裏唱:“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很多人不知道,70年前,志願軍戰士們卻是靜悄悄地出了國。
有一個戰士後來回憶説:“沒有歌聲,沒有鮮花,一切都在黑暗中進行。但天一黑,戰士們就像猛虎下山。”
讓阿看立馬想到即將上映的[金剛川]中的一幕幕。
黑夜中,一切蓄勢待發,一切也正在發生。
有人潛伏在叢林、低伏在玉米地,有人趟在水裏、正在橋下趕工,有戰士們快速前進,正在通向大橋。
所有人都在自己的最佳狀態,時刻警覺,時刻戰備。
[金剛川]事件的中心,是一座在暗夜裏燈光點點的大橋。
未看片前,阿看和很多人一樣充滿困惑:為什麼要選擇講這麼一座並不著名的橋的故事?
看片之後,阿看被電影的“小視角、大格局”深深震撼。
管虎、郭帆、路陽三大導演,以很小的切入點,卻講出了這樣一個很偉大的“勇氣、團魂、熱血”的故事。
抗美援朝的志願軍們,不再只是課本里的冰冷文字,擁有着一個模糊輪廓。
他們就是電影裏的炮兵張飛、關班長,也是步兵劉浩,更是無數沒有名字卻鮮活而鐵骨錚錚的志願軍漢子。
這是1953年。經過2年零8個月的烽火硝煙,抗美援朝戰爭進入到最終階段。
這時候,志願軍已經轉守為攻,展開了夏季反擊戰役。
發生在第三階段的金城戰役,幾乎是抗美援朝的最後一場決戰。
能否最終勝利,在此關鍵一役。
可是,正在這千鈞一髮之際,金剛山下湍急的江水,卻擋住了戰士們的去路。
原來,這是一支代號“燕山”的主力師,他們要迅速趕赴前線支援。然後在右翼,掩護大部隊發起總攻。
如果在次日6時前無法到達指定位置,那麼整個兵團就會像一隻折翼之鷹,落入狼羣,陷入危境。
從接到任務,到凌晨過橋。故事就發生在這短短的半天時間之內。
早在夏季反擊戰打響之後,敵人就開始了對關鍵運輸點的持續轟炸。
而金剛川上原本的木橋也已遭到了毀損。
這裏,地理地位太過重要。並且河流最寬處能達到60多米,如果不借助橋樑根本無法通行。
築橋與護橋!刻不容緩。
一邊,是敵人部隊持續的火力干擾、高空轟炸。另一邊,是志願軍戰士們將橋體炸了修、修了炸後,再接着搶修。
很神奇。電影裏,戰士們的戰場,只圍繞了一座橋。
這對看慣了宏大戰爭片的某些觀眾來説,故事算得上“微小”。
明明更多戰役壯懷激越,戰士們浴血奮戰,比如金城戰役中志願軍殲滅韓軍5萬多人,直接促成了《停戰協定》的最後簽訂。
是何其激昂!
然而,[金剛川]卻並未聚焦這些正面戰場。它關注的,只是金城戰役的一環。
或者説,一座交通要塞——橋。
但阿看覺得,放棄了大而全的視角,只專注一個小的切入點,才正是本片的高明之處。
關於橋,詩人説“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自帶戲劇性。
橋,接駁兩岸,溝連渡人。它可以塑造和成就太多精彩也經典的戰役。
“二戰”中,盟軍和德軍爭奪橫跨萊茵河大橋的“市場花園行動”,成就了經典戰爭片[永遠的橋]。
曾經的南斯拉夫戰爭片[橋],更是我們父輩一代人的回憶。
“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你可以沒看過電影,但一定聽過這首歌。
就如阿看正聽着《Waterloo Sunset》(滑鐵盧橋落日)敲下這行字。想起[金剛川]裏戰士們的自白:
“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唯一想的事,就是通過那座橋。”
但“過橋”故事雖小,形式卻不小。
一場“護橋之戰”,[金剛川]分了三個視角。
從普通士兵、敵方飛行員、炮兵部隊三個視角,如拼圖一般,拼起了這段奇蹟的前前後後。
前一段是後一段的背景,後一段是前一段的補充。
管虎、郭帆、路陽三位導演算得上在本片玩了一次“時間魔術”。
以往,你只能在黑色幽默、懸疑片中看到的敍事結構,如今,第一次在戰爭片中得見。
情緒被積累了三次。
當經過三個視角,修築成第四段的“橋”,相信銀幕前的每個人都會和阿看一樣紅了眼眶。
很多人都為預告片中的第一幕感到震驚。
哨響,原本風平浪靜的山林中,突然冒出了無數身披同樣色彩樹葉的志願軍戰士。
隱,能與山林融一體。動,能全體雷霆出擊。
這些訓練有素、無名無姓的戰士,就是本片誓與橋樑共存亡的主角們。
在第二段美國飛行員視角中,他們喊這羣人“黃螞蟻”、打不死的“蟑螂”。
因為無論他們將橋樑轟炸了第幾遍,總是能在短短的數小時後,看到重新被修築起來的橋。
也是他們口裏的“黃螞蟻”們眾人同心,用血肉之軀撐起了這樣一個屹立不倒的戰爭奇蹟!
[金剛川]的故事是橋,但更是人。
不是正面戰場上負責主攻的戰士,而是遠離戰場、修橋渡人,為戰場服務的人。
他們一開始或許也會有不解和埋怨。
就像李九霄飾演的步兵劉浩,從聽到協助工兵連修橋的任務開始,也曾怏怏抱怨上幾句:
“怎麼又是我們連啊?我們是來打仗的,又不是來修橋的!”
想要拿獎章,想要在戰場殺敵立功,哪個士兵不志在如此?
可是他們不能。在湍急江水和敵方火力壓制之下,他們必須扛起修橋的重任!
這項任務,沒有正面戰場的壯烈悲歌,更沒有曉風殘月的浪漫。
但他們是不會彎折的志願軍。
在電影裏,他們是負責掩護的炮兵張飛(張譯飾)和關班長(吳京飾);
是負責協助的步兵劉浩(李九霄飾)和高福來(鄧超飾);
也是工兵連戰士閆瑞(魏晨飾)和無數沒有名字的英雄。
鄧超的角色説着江西話,一着急就禿嚕禿嚕大段往外冒,李九霄的角色會小小的抱怨,也會立馬吐槽起長官的禿嚕嘴。
張譯和吳京的角色之間更有火花。
一個在另一個面前總是“慫慫的”,話不敢大聲説,連關心都是輕輕的。
另一個卻是滿嘴怪話,從不饒人。
不是簡單的上下級關係,他們亦師亦友亦兄弟。可以相互吐槽,也可以並肩前行、生死相托。
電影中每一個人,既有作為戰時微小人物的每一份情,每一份念,全部有血有肉的生活真實。
也有作為志願軍戰士,奉獻一身銅皮鐵骨和永不彎折的勇氣。
工兵們連夜在橋下搶修,冒着槍林彈雨。炮兵們潛伏在橋旁,一聲“點火”令下,是將與美空軍的正面對決。
遠處隆隆爆炸聲,輕重機槍的響聲,美戰鬥機的轟鳴聲,還有張譯戰鬥到最後、孤獨一人既悽愴又悲壯的怒吼聲。
這一切,都將電影推向了最高潮。
工兵、步兵與炮手,兵種不同,大家卻擁有着眾人同心的團魂。就像那句台詞所説:“俺們這些人,真的沒有一個怕死的!”
大家上下同心、協作堅守,一切苦寒與犧牲,便都不再可怕。
凌晨5點之前通過這座橋!把戰士送出去!
以橋這個很小的點切入,講普通戰士的小人物故事,[金剛川]的“以小見大”同樣還體現在一個“小”上。
它的勝利很小。
即使美軍飛行員不懂,為什麼明明一次次地確認轟炸已取得成功,卻又得一次次地面對橋已被修好的“奇蹟”。
管虎説:“我們的主題是犧牲。中國人之所以能在板門店談判,憑的不是武器裝備,憑的是勇氣和犧牲。”
古人説:“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可是,當廣廈危斜,誰又來挽狂瀾之即倒?
是所有年輕的志願軍戰士們,是所有將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的中國軍人。
是近20萬年輕的生命戰死在異國他鄉,才換來我們如今的安居樂業、和平安定。
可他們的犧牲,不僅在前線,同樣也在後方。
回到電影這場“護橋之戰”上,它的勝利的確很小。僅僅只是通過這座橋,就已經是一場偉大的勝利。
而回望整個朝鮮戰場,我們又有太多這樣後方的“小小”勝利。
只為應對美軍的“空中絞殺戰”計劃(摧毀朝鮮的鐵路和橋樑系統,破壞對手前後方聯繫),志願軍的工兵部隊就貢獻了太多次和[金剛川]一樣的偉大犧牲。
“人在鐵路在,人在大橋在”。他們高喊着口號,不惜一切代價,幾乎在夜夜搶修。
鐵道兵1師的一個連,搶修鐵路,連續奮戰76晝夜,抗擊美軍轟炸26次,全連傷亡99人,只剩下40人,仍然堅持完成了任務。
由於缺少營養和過度疲勞,工兵連很多人甚至患上了夜盲症。
就連美國人都感嘆過:“中國軍隊搶修部隊填補彈坑的速度可以和F-86飛行員的轟炸速度匹敵。”
[金剛川]的誕生,太有意義了。
它讓我們關注到,那些正面戰場之外的犧牲,那些前線之外同樣勇敢而可愛的人。
看到前線之外也有如此殘酷,才更加懂得先烈犧牲的偉大。
就像電影那句宣傳語所言:“融世代血肉金剛,換當下風平浪靜。”
生在和平時代,自該心懷一份感恩。謝謝那些曾經用生命保家衞國的英雄們!
而感恩之後,他們的精神,更需要我們這一代的傳承。
是他們眾人同心、捨生赴死的精神照亮了我們前行的路途,給予我們不斷前進奮鬥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