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作品不以“長短”論高下

隨着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等產品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快節奏的生活讓碎片化收看方式逐步取代了傳統的收看方式,觀眾也不願再花過多的時間去看劇、追劇。從採用1.5倍速、2倍速的追劇法,到這兩年新出現的用抖音、快手不看正片,只看“名場面”的追劇法,這些劇集收看變化給創作者和平台帶來了新的挑戰。

然而,儘管短視頻和長視頻相比存在諸多優勢,甚至更適應當下碎片化收看的需求,但其在完整性、沉浸式、價值觀等方面的不足卻是不能被忽視的,尤其是對於主旋律題材影視作品的呈現,效果更是大打折扣。但追劇只看短視頻這一現象的出現,也從側面反映出長視頻有時需要對內容、渠道進行多元的自我認知,以更適合的方式拓展受眾、擴大影響。

其實,無論是長視頻還是短視頻,它們各有所長,不僅受眾羣不同,其功能也不同。作為技術革命帶來的新產品,短視頻並不會消滅長視頻,也不會消滅長影視劇。因為長影視作品帶來的哲學思考、思想發現和價值引領是短視頻尚不可取代的。

對於真正的精品影視作品而言,短視頻的片段化內容呈現,會換來更加有廣度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長視頻觸發不同圈層的用户,成為一個新的分發系統,讓傳播不僅僅是“到達”的效果,而且可以激發出更多的內心共鳴。

因此,可以把短視頻這個新的渠道看作是與長視頻共生、共融、共進的“夥伴”,二者是互相融合、相互促進的關係,無需過度焦慮。

畢竟形式再如何變化,其服務內容的本質不會變。對於影視作品的創作而言,如何把長故事講好,讓大家願意追下去才是關鍵。換言之,就是迴歸到創作本身的規律,紮紮實實做內容,而無需過度強調影像內容的長短傳播,因為內容是否足夠堅實是體量的決定因素。

此外,在創作中還應將着力點放在如何做好自己上,做自己最擅長的事,因為下一個爆款的方向誰也説不準,可能自己就是那個引領者。這也要求業界對於影視作品的創作,尤其在主旋律內容的創作時,不要一味地迎合所謂的“風口”。

<script>window.FWBATH=1;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18 字。

轉載請註明: 影視作品不以“長短”論高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