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之上》成“抗日神劇”,票房口碑雙豐收的張藝謀被批評了

他來了,他來了!

那個曾經炮轟《八佰》的男人又來了!

這一次,督工把“魔爪”伸向了五一檔口碑第一、票房第一的《懸崖之上》。

雖然他先表明自己認為《懸崖之上》是最近幾年張藝謀最好的作品,

接着又話鋒一轉,把這部電影定義為“抗日神劇”。

《懸崖之上》成“抗日神劇”,票房口碑雙豐收的張藝謀被批評了

何出此言?

督工為“抗日神劇”下了三條定義,同時認為《懸崖之上》至少佔了其中兩個半:

忽視革命和社會的聯繫,重視革命本身的故事性,忽視了產生革命的社會土壤;

突出展示個人英雄主義,但解釋不清英雄主義的來源;

迎合現代觀眾,把現代生活要素強行塞進前現代的中國社會。

《懸崖之上》成“抗日神劇”,票房口碑雙豐收的張藝謀被批評了

這一次堂叔不想直接否定或肯定這樣的觀點,而是想和大家聊聊這個有意思的話題——

《懸崖之上》是不是“抗日神劇”,可以拆分成兩個問題來回答:

第一個,《懸崖之上》中有哪些不合理之處,是否超出基本底線?

第二個,如何看待影視作品和現實的出入?

01

不用督工發話,想必很多觀眾都發現了劇情中存在不少不合理之處。

比如:

劉浩存飾演的小蘭,在火車站逃跑時,開槍幹掉了一個偽滿警察,但槍聲並沒有吸引來周圍其他警察。

《懸崖之上》成“抗日神劇”,票房口碑雙豐收的張藝謀被批評了

張譯飾演的經驗豐富的特工張憲臣,先是在逃跑過程中臨時下車找孩子,後來又在危急關頭沒有把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也沒有用事先準備好的毒藥自殺,而是束手就擒,最後被活捉逼供。

《懸崖之上》成“抗日神劇”,票房口碑雙豐收的張藝謀被批評了

這些情節都不符合現實情況和角色行為邏輯,明顯是為了劇情需要而強行設定的。

而督工對《懸崖之上》的指摘,主要集中在情節不符合歷史細節上。

比如:

片中張譯、秦曉璐飾演的角色,逃生時都選擇打出租或者開車,最後還有一段哈爾濱街頭的飆車戲。

《懸崖之上》成“抗日神劇”,票房口碑雙豐收的張藝謀被批評了

而據考證,1934年哈爾濱的出租車數量是486台,最大的通用品牌是140輛雪福萊,時速25公里。

而且當時哈爾濱沒有平整的瀝青或者水泥路面,只有總面積0.99平方千米的石板和碎石路。

用直觀的話説,如果開車逃跑,油門踩到一半,就會發現前面是坑坑窪窪的土路。

但我們也能理解這麼拍的原因,作為一部商業片,導演往往把拍得“好看”作為第一優先級,塞進飆車戲幾乎是順理成章的事。

而關於歷史細節的另一大問題,是片中沒有一個日本人。

無論是李乃文、飛凡飾演的普通特務,還是倪大紅飾演的高級長官,都是投敵的中國人。

《懸崖之上》成“抗日神劇”,票房口碑雙豐收的張藝謀被批評了

而據考證,偽滿時期重要機構和重要職位,都由日本人把持,不可能出現片中的特務機構裏上上下下都是中國人的局面。

這樣看來,《懸崖之上》中的相關情節的確可以説“偏離歷史”。

那麼問題就來了——

這些情節,是否打破了歷史題材影視劇的原則和底線?

也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判斷。

02

歷史題材影視劇被批不合符史實,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

像《還珠格格》《鐵齒銅牙紀曉嵐》《康熙微服私訪記》《延禧攻略》之類的純娛樂劇,本來就是以虛構為主,不在討論範圍內。

但就連《大秦帝國》《漢武大帝》《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等這些公認最優秀的一批歷史正劇,都存在不少歷史錯誤。

以《走向共和》為例,這部講述清末各界仁人志士救亡圖存的歷史劇,在廣大觀眾裏有着極高的口碑,豆瓣評分高達9.7。

《懸崖之上》成“抗日神劇”,票房口碑雙豐收的張藝謀被批評了

但從2003年這部劇首播以來,關於劇情是否符合歷史的討論就一直存在。

知乎上的問題“《走向共和》有哪些會誤導人的錯誤?”下面,有一百多個網友的回答,列舉出的問題多達幾十條。

《懸崖之上》成“抗日神劇”,票房口碑雙豐收的張藝謀被批評了

常見的錯誤包括:事實錯誤、事件順序顛倒、事件張冠李戴、虛構人物、虛構情節等等。

其中影響比較大的一處錯誤,是劇中關於“在簽訂馬關條約過程中,李鴻章借自己遇刺求得日方讓步,減少一億兩白銀賠款”的情節。

《懸崖之上》成“抗日神劇”,票房口碑雙豐收的張藝謀被批評了

有人考證,使得日方讓步的原因,並非李鴻章挨的一槍,而是日方破譯了李鴻章發給清政府的電報,其中提到“罷議回國備戰”。

也許是劇組考證不夠周密,也許是為了戲劇性刻意為之,總之這部劇讓“李鴻章挨槍子導致馬關條約少了一億兩白銀賠款”的錯誤説法流傳甚廣。

但就像這位豆瓣網友一樣,雖然明知劇中有很多地方不合史實,自己也列舉了數十條,但依然給這部劇打了五星。

《懸崖之上》成“抗日神劇”,票房口碑雙豐收的張藝謀被批評了

可以看出,只要不出現價值導向的重大偏差,大多觀眾都不會因為情節不合符歷史細節而否定一部影視劇的價值。

類似情況在國外影視界也不少,甚至相比國內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逃離德蘭黑》《獵殺U571》《愛國者》《勇敢的心》《珍珠港》《風中奇緣》等改編自真實事件的影片,都存在大量和史實不符,甚至截然相反的情節,但它們依然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在獎項和票房上取得成功。

比如《勇敢的心》中,大大小小的錯誤不勝枚舉。

小到為了烘托主角威廉·華萊士的形象,而將其描寫為底層出身,但實際上華萊士出身貴族;

又如為了加強戲劇衝突,虛構了英格蘭貴族對蘇格蘭新娘享有“初夜權”,導致蘇格蘭起義的情節;

片中還有蘇格蘭人撩起蘇格蘭裙露出屁股羞辱英格蘭軍隊的場景,但實際上蘇格蘭裙出現於片中時間的300年後;

而該片最大的歷史錯誤當屬片名,“勇敢的心”這個稱號其實與主角華萊士毫無關係,而是片中另一位角色羅伯特·布魯斯收穫的稱號,但布魯斯在片中卻被塑造為懦弱之人。

《懸崖之上》成“抗日神劇”,票房口碑雙豐收的張藝謀被批評了

從歷史真實性的角度看,《勇敢的心》可以説就是胡編亂造,確實對觀眾造成了誤導。

但我們又不能否定電影本身的藝術價值。

面對這種兩難境地,需要觀眾和創作者一起來解決——

觀眾要對影視劇的戲劇化改編有清晰的認識,分清藝術發揮和歷史事實;

創作者要對自身提出更高要求,創作中起碼應該避免基本事實錯誤,而藝術發揮方面,或許能夠約定一個改編的底線,明確界定出哪些可以任意改編,哪些不能。

你能接受怎樣程度的改編?歡迎在評論區討論。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65 字。

轉載請註明: 《懸崖之上》成“抗日神劇”,票房口碑雙豐收的張藝謀被批評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