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川北燈戲傳承人汪洋②:22歲出國演出 隨團走訪了40多個城市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此前報道
口述歷史|川北燈戲傳承人汪洋①:年少家境貧寒 擺攤賣貨貼補家用 13歲迎來人生轉折
舊地重遊
22歲出訪東歐四國
除了演出還擔當二翻譯
1959年,對於汪洋來説,是個非常重要的年份。這一年他22歲,第一次出國演出——隨中國川劇團出訪東歐四國。“1959年,是我們國慶10週年。當時,民主德國也是十週年,中國為了表示祝賀,就派中國川劇團出訪演出。當時在全省選拔川劇演員,我有幸被選上,當年7月份就隨出國演出團出去了,是為了跟東歐進行友好交流,後來一直到 12月底才回到了北京。”
劇目多、人員多、時間長,是汪洋的第一印象。“我們一行是64個人,除了團長、副團長、秘書和翻譯,其他都是演職人員。”當時,來自四川的川劇演員還有川劇名醜周裕祥、唐雲峯、李笑非。作為青年演員,汪洋有機會跟幾位前輩名家一起被選入出國團,他興奮不已。“我那麼年輕就被選到出國團,享受了最高的榮譽,我這一生要對得起我從事的藝術。”
1959年出國演出路過俄羅斯,汪洋與師兄李笑非在俄羅斯紅場留影
長達半年的演出裏,汪洋隨團走訪了40多個城市,他對涉及的人名、地點、時間、事件,記得非常清楚。“這是我最大的光榮。”汪洋回憶,他隨團出國的第一站是波蘭,途中要經過莫斯科,“當時坐火車過去要7天7夜,我們每次吃飯,翻譯只能帶30幾個人過去,那第二批咋辦呢?要有人會説俄文呀,找不到了,我就變成了二翻譯。我當時是團支書,他看我很聰明,他就喊我過去跟他學,把要吃的菜、水、飲料等都學一遍,教了我64個,我説不要,學30幾個詞就行了,因為我就帶30幾個人去吃飯,把一般的詞會説了就行了。”
汪洋用中文記下俄文筆記,説的時候再做點川劇的彈音,也能順利交流。後來他還發現,俄文在東歐幾個國家都能用得上。“到莫斯科我第一個下車,演員不會點餐,我就去餐廳幫大家點菜、結賬等。”這段經歷,讓汪洋的歐行充滿別樣的樂趣。“川劇藝術最輝煌的時代,就是1959年出國,川劇在全國影響力非常大。”
“我們第一站是在波蘭,第一場就想着要不要把字幕翻譯成了波蘭文字。後來發現,不打字幕當地老百姓也能看得懂故事,他們只需要節目單上有個大概的説明,不用字幕,用表演就看懂了。我們後面一路取消字幕,在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東德、保加利亞四個國家一路演出,走了40多個城市,從7月20多號走到了12月20多號回來。”
出國留影
中南海演出
吃到了毛主席的壽麪
在國外演出的半年時間裏,汪洋受益匪淺。之後他回到國內,又在中南海蔘加了三個大戲的主演演出。分別出演了高腔傳統戲大幕《三土地》、川劇彈戲《畫梅花》、彈戲傳統戲大幕戲《折桂斧》。
“我們在中南海懷仁堂參加了三個大戲的主演,《三土地》,我飾演的三個土地之一,當時最年輕的土地,感覺很光榮。演出中場休息時,陳毅夫人張茜到後台看我們。”談起這次演出,汪洋臉上驕傲滿滿。後來,他又主演的川劇《畫梅花》,與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陳書舫同台獻藝。“我當年只是無名無影響的青年演員,他們都是有名的藝術家。演出後,陳毅老總還上台接見了我們,他就站到我的左邊,當時心情非常激動。這也是我一生的榮光。”
1959年出國前在北京頤和園萬壽山佛香閣留影 從左到右:汪洋、賀建紅、肖又和
更讓汪洋難忘的是,1959年12月26日,中南海調演大幕戲《折桂斧》。“此劇並沒有列入出國演出劇目,飾演知縣一角的演員也未參加出國演出團,臨時又沒有時間排練。
當時周裕祥任導演,我是他的劇務,看到他那麼着急,我就跟他説:周老師,莫着急,你看我上行不行?他震驚了,問我:你還演過,你演得到?那當然哦!把曲譜給我,我來演。這出戏我在南充演了很多遍,這次排都沒排,直接上我就演的縣官。我説演錯了我負責,周老師開心得很,跟我説:娃兒啊,你解決了我的大問題。” 汪洋笑着説到,“當晚舉行宴會,工作人員端了一碗麪來,説吃壽麪。咋個吃壽麪?那個工作人員悄悄告訴我們:毛主席的生日。”
2019年,汪洋(左)與師兄李笑非
北京看遍名家演出
受梅蘭芳《穆桂英掛帥》影響深遠
汪洋還記得,當年川劇名家彭海清在北京演出了《打紅台》引發轟動。“北京的報紙、刊物、戲劇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日報等都等了評論文章。艾蕪、陳其通等都寫了評論文章。川劇還走進中戲課堂,給北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北京期間,只要有機會,汪洋就去看演出。“我那個時候把豫劇四大名旦之一馬金鳳演的《穆桂英掛帥》,郭沫若創作、北京人藝蘇繡文、刁光覃主演的《蔡文姬》,京劇名家譚元壽的父親譚富英的《陽平關》、話劇《娜(nuó)拉》等都看了,還看來梅蘭芳的《貴妃醉酒》,尤其他的新編歷史劇《穆桂英掛帥》,對我影響非常大。這些藝術大家,讓我崇拜得不得了,尤其是梅蘭芳,60歲演《貴妃醉酒》還在下腰,我手一直鼓掌都拍痛了。”
汪洋當時不僅是演員,他還擔任劇團劇務一職。每有演出,他必會到現場觀看學習,學習各大藝術家們的編、導、演手法。再加上出國時他在國外藝術劇目中汲取到的營養,包括歐洲舞劇、雜技劇的精華,以及在當地的國家博物館、古城堡等地收藏的世界名畫中獲得啓示,他對舞台構圖、用光等有了進一步瞭解。回到南充後,他把這些“養料”帶回到南充,將更為先進的藝術手法展示給當地戲迷。
2019年,汪洋、賀建紅、肖又和再次合影
其實,自1958年起,汪洋就在川劇老藝術家周海濱的培養下當導演。“他帶着我排大幕戲《桃花扇》,讓我當劇務。這個戲就是川劇改革的一齣戲,重新寫唱詞、音樂、聲腔,表演藝術虛實結合,他不僅是傳統戲的祖師爺,而且還是一個改革家,他的戲有現代氣息。我後來又跟着看他導演《還我台灣》、《十五貫》等,看他怎麼把現代手法融進去。周老師喊我:汪小娃過來,你娃可造。説我可以造化,可以培養。”
“我從1958年開始導演小幕戲,也導了兩個現代戲。1959年開始,周海濱老師鼓勵我導演大幕戲。他們都覺得我記憶好,都支持我。”結束東歐之行回到南充的汪洋,將所有出國演出劇目都給本團演員排出並公演,受到觀眾一致好評,併成為了劇團長期的保留劇目。“很多人都説,汪洋出國回來之後排的這些劇目,讓劇團水平上了一個層次。”
多年來,汪洋執導的傳統戲、新編歷史戲、現代戲、大幕戲、小幕戲上百部,其中導排大型現代燈戲《大山情》(與人合作)、古裝燈戲《半邊月兒明》、《郎噹驛》,多次獲全省歷屆振興川劇會演優秀演員獎及優秀導演獎。導排燈戲《嫁媽》在全國百優小品大獎賽決賽中獲獎。
【下期預告】
為了發揚燈戲文化,上世紀50年代,南充市文化部門曾組織了大批燈戲藝人成立了燈戲劇團,廣泛傳授燈戲藝術。學生時代,汪洋就喜歡上了燈戲並深受感染,這也成了他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
(請編輯老師將“川北燈戲傳承人汪洋③”的鏈接放到此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