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囚西門》在戲劇小組評估適合改編後,先談好小説版權授權,就開始找導演進來做劇本和執行。她笑説:會找謝庭菡首先自然是看中她有類型操作的經驗、風格和原著能夠相合,另外一個加分也是她心裏系畢業,因為劇中有大量心理諮商相關段落,相信在處理這部分時較能找到相關資源人脈來做協力。
而選中《魂囚西門》,同時也是第一線參與《魂囚西門》改編制作案的關鍵人物,也是站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製作第一線的公視戲劇組製作人巫知諭。巫知諭表示:當時看完小説做評估,認為很適合拍成上千萬的心理驚悚長片,或是改編成類似《沒關係啊因為是愛情》的電視劇。
從暢銷書《24個比利》的歷久不衰,我想心理驚悚和人格分裂本來就是很有趣、吸引人的題材,《魂囚西門》不但談精神疾病、又談鬼,而且九色夫是心理師,故事本身並不是硬湊瞎掰,而是有所據的,當然就是非常好的基底。而且我自己覺得,很多人在心理疾病的觀念上不會去理解跟探討,也不知道自己可能有精神上的狀況,希望能用故事去包裝這些心理的東西,讓更多人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裏,希望可以起到治療或開啓治療的契機,這會是很好的一件事。
而謝庭菡導演則是在讀完小説之後,就二話不説地答應接拍。她回想道:我通常看小説的速度很慢,因為我會在腦海中把文字影像化。但讀《魂囚西門》的時候是很特別的經驗,因為非常精彩,我一鼓作氣兩天不睡地把它看完。
她答允接拍最大的初衷,其實也確實跟心理系的背景分不開。謝庭菡解釋道:看完小説後我自己獲得很大的感動,真的想要做的原因,就是因為這是帶有力量的故事。作者九色夫本身是心理師,他在後記寫到的話讓我很感動,他認為『心理師常在工作時看到社會的黑暗面,也因此有幸看到人心在面對困難時不屈不饒的光輝。
而心理師的工作便是相信光的存在,勇敢伴隨病人進入黑暗內尋找他們自己的心燈』她回憶自己當時唸心理系的過程,表示:當年因為很多因素,大三就確定不往心理師這條路走,但我認為九色夫用很抒情的方式講出了心理師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幫人找到心燈、戰勝自己的困難。其實目前大部分台灣人可能還不知道心理師的工作和性質,但我還是希望能為這件事盡一分心力,即使我現在沒有當心理師,但我當上導演,也希望可以用説故事的方式,來幫觀眾找到自己的心燈、克服自己遇到的困難。
謝庭菡也笑説:除了想把感動的力量分享給更多觀眾外,公視找我來執導也是因為我有心理背景,我確實有很多朋友都是心理背景,也問過我要不要拍相關題材,沒想到真的遇到了,我有專業壓力不能把題材搞砸,但還是要兼顧戲劇性,其實壓力蠻大的。謝庭菡解釋道:我們希望這部片的心理諮商是接近寫實的,但還是會基於基底去做一些戲劇性的改編。因為我們的題材跟醫病相關,雖然不是職人劇,我們仍然不能違反基本的倫理,但確實還是為了戲劇性有一定程度的改編,也感謝顧問幫我們在劇情、台詞、美術道具上都做了相關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