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背頭”陳建斌專訪:50歲中年男人的困境和力不從心,我都有
豆瓣8.3!精品公安劇《三叉戟》開播即火,一部沒有流量明星參演的老男人劇竟意外圈粉,憑藉劇情和演技收穫口碑熱度雙豐收,觀眾追劇追到停不下來。大背頭、大棍子、大噴子三位中年警察退休之際重返一線,齊心協力擊破金融犯罪案件,將罪犯繩之以法……沒錯,這部劇的三位男主角是即將退休、年紀加起來超過150歲的“老男人”,其中男一號陳建斌今年剛好50歲,其超級接地氣的表演被觀眾戲稱為“陳三歲”,趁着熱播,記者微信採訪了這位“三叉戟”中的“大背頭”,陳建斌坦言,觀眾喜歡是因為故事好劇情好,而演員們除了專業的表演外,也加入了自己的生活,“尤其是,劇中50歲中年男人的困境和力不從心,我都有!”
觀眾:就像在看“我爸”“我哥”“我老公”,
陳建斌:拿着生活的尺子在衡量着演
《三叉戟》中的案情一波三折絲絲入扣,而人物刻畫也都特別生活化接地氣,據悉主要劇情線是根據真實案件改編,被問及主要角色是否有原型,陳建斌強調編劇呂錚本人就是警察,所以細節方面讓觀眾覺得格外真實,“大背頭這個人物有沒有原型?其實不光是這個大背頭、大棍子、大噴子,我想説一定是有的,但是這些問題呢我們的原作者呂崢老師肯定是更清楚,因為他是真正的警察,他寫的是自己的生活,就比如説劇中的小呂叫呂徵,就跟他的名字都基本上是一樣的,一定是有他自己的各種影子在裏頭,他只有這樣做,才能把這個人物更鮮活地呈現給我們”。
這部劇讓觀眾見識到了中年演員的絕對實力,劇中的一個表情一個眼神都相當到位,甚至很多人覺得在劇中看到自己爸爸或者老公的影子,陳建斌表示自己也收到了不少觀眾的反饋,贊他們演得接地氣,“以往大家説,演一個你熟悉的人這是非常非常難的,因為大家對這種人物是有各自的判斷能力。觀眾看着電視感慨説這個人就是我爸,這個人就是我哥,這個人就是我老公……這就是對的呀,因為我們表演的時候就是拿着生活的尺子在衡量,就是説符合生活的這個尺子的標準,我覺得就一定是對的,我們參考的這個標的物就是生活本身,觀眾才會有這個認同感。觀眾是很容易就判斷説你這個演得對不對,你這套東西對不對,我覺得這個東西確實是需要分寸的,這個程度的拿捏和取捨,的確都是經過我們和海波導演,還有呂崢老師認真的仔細的推敲,最後才呈現出來的”。
50歲中年人的困境和力不從心,
我都能感同身受
“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原著作者呂崢老師的這個小説,提供了特別鮮活的這個人物形象,它不像有些寫偵破的戲,裏面全部是事情,《三叉戟》裏首先我覺得是有人物,有生活氣息,我覺得這個特別難得。我看了以後很喜歡,飽滿鮮活的人物是最吸引我的部分”,陳建斌坦言,當初接這部劇就是被裏面的人物塑造所吸引,而觀眾的觀感也證實了他的眼光,儘管是講一羣中年男人的故事,但大家紛紛表示:他們破案、生活、拌嘴……都太有意思了!
關於這一點兒,陳建斌除了認同,還有感慨,甚至他理解“大背頭”這個人物就像理解自己一樣,“他面臨的這個困境,其實人到了差不多50歲左右的時候,我覺得是個分界線,從那以後你的生活可能就結束了,你依靠的是一個慣性,然後就是退休、頤養天年什麼的。但在他們仨內心當中,就跟我們很多人一樣,有特別不甘心的東西,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創造力、能力,但是這些東西跟自己日益老化的身體又形成落差。人的時間是有限的,但我們有很多東西還沒有來得及把它做好做到極致”,陳建斌之所以特別有感慨,因為今年50歲的他感同身受,“他們每個人都面臨着這個困境和選擇,這個東西是吸引我的,其實對我來説也是面臨着這個選擇和困境。他們仨內心不服從命運的安排,還想跟命運交手、抗爭、摔跤。這個東西我是喜歡的,感同身受的”。
而中年男人的力不從心也是他願意演這個人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比如説戲裏有一個細節我印象特別深,就是林楠去找我,我正在車底下修車,我就從車底下出來然後跟他一塊兒去警保處。實拍的時候我們其實是一個鏡頭完成的,那個動作、過程大背頭表現很費勁,要我以前我覺得那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一個動作,但是現在從那兒起來的‘費勁’都不是演的,這就是這個角色和演員的某些有共同之處”。
和陶紅特別有老夫老妻的cp感,
其實我和蔣老師在家不這樣
“關於這個人物的一些細節是很生活化的,比如説差不多到40歲到50歲的年齡段的男性裏確實是有很多共性的東西,相信大家也都是知道的,比如説保温杯啦、喝茶啊放個枸杞什麼的”,陳建斌表示劇中人物雖然跟自己性格差別挺大,但其實很多“中年男人的共性”還是讓他挺感慨的。
此外,劇中他和陶紅演一對中年夫婦,網友們覺得倆人演出了老夫老妻的默契和cp感,特別親切,甚至有網友猜測這是否就是陳建斌家裏真實的相處方式。對此陳建斌以“撒狗糧”的方式予以否認,“我跟陶紅老師在家裏部分的戲份吧,這肯定跟我本人在家裏的情況不太一樣,比如我就不可能這個鑽到蔣老師懷裏去讓她安慰我,我覺得這種事情從來都沒有發生過”。
但他也坦言倆人對手戲特別有感覺是多方面的結果,“我覺得主要是劇本的基礎提供的好,包括像張華在那兒數落大背頭的大段兒戲,還有後來他尿褲子,回來之後去玩微信……劇本兒本身就給到了,陶紅老師演的也特別好,海波導演呢有要求,所以我們就把他往那裏走,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劇本、導演、演員缺一不可的狀態,才能把那些演的那麼鮮活,那麼真實,那麼有代入感”。
關於“披荊斬棘的叔叔們”,
沒有流量靠演技,只能靠這個了
有一陣影視圈流行年輕帥氣有流量的所謂“小鮮肉”,現在中老年戲骨們憑藉實力越來越贏得觀眾的尊重,當被問及這個“行業風向”,陳建斌表示從來沒有關注過這種問題,“我只是覺得我們作為演員應該盡好自己的本分,首先要把戲演好,把本職工作要做好,然後再去談別的事情。去建議去發牢騷什麼的並不能改變什麼,但如果每個人沒有把自己的工作先做好就可能會出現各種混亂和問題”。
這陣子姐姐們“乘風破浪”,該劇則被大家稱為“披荊斬棘的叔叔們,在流量的叢林裏前進”。陳建斌也坦言這個戲裏好像沒有什麼流量的演員,“我們只有靠演技把戲演好,把角色塑造好,我們也就只能靠這個了”。他感慨自己在中戲上學時學表演、學做演員做導演做編劇,“那時候從來沒有納入過流量這個概念,所以每個時代可能都有每個時代的東西,但永恆不變的東西也是存在的,我覺得有價值的東西會一直都在那兒,一直都是一個標準,對演員來説就是把戲演好,把這個角色奉獻給觀眾”。
50歲的陳建斌像劇中的“三叉戟”一樣,仍有自己的理想和堅持,他透露《三叉戟》之後,自己也在籌備類似題材的作品,“我有這個想法,也想拍一部這樣題材的電影,我們現在正在做這個劇本兒,希望把這個劇本兒能做的非常非常的棒”。他把“三叉戟”和自己的這種要拼要奮鬥的狀態用李宗盛的《山丘》和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來形容,“它裏邊兒有句詞我覺得寫的特別好,就是面對命運,不自量力地還手,直至死方休。還有《老人與海》裏那個老人,他説,人可以被毀滅,但是不能被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