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號電影院懂小姐(topcinema原創,嚴禁轉載)
作為電影院重新開放後上映的首部國產大片,《八佰》,成為目前電影院裏最火的一部電影。
這是導演管虎堅持了10年的一個心願:3次重啓、40次改稿、18個月搭實景、1500名劇組人員、7個月演員軍事訓練、499天籌備、230天拍攝……
最終,影片選擇以個體為視角,呈現在時代洪流和昔日全球時局中,中華民族抗日英雄羣體“八百壯士”的英勇和悲壯。
“八百壯士”,死也不退,在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他們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四天四夜。
《八佰》是羣戲,每個演員都奉獻了極具感染力的表演,但很多人都沒想到,張譯這次飾演的老算盤,是其中的一個“瓜慫”。就連之前先看了《八佰》點映的吳京,也連連表示太意外,沒想到他演了這樣一個角色。
老算盤來到四行倉庫,親眼看到血淋淋的殘酷戰場後,嚇怕了的他,畏畏縮縮,戰戰兢兢,一心想着,怎麼逃走。
從恐懼再到崩潰,張譯用豐富細膩的表演,在片中呈現了一個小人物在戰場上貪生怕死的內心煎熬和極度恐懼。
他擔不起什麼家國天下、捨生取義,他只想着家裏那還沒見過的,“肉嘟嘟”的媳婦。
當被人發現他準備逃走,繼而被人用槍指着頭時,老算盤涕泗橫流,講述起自己被打殘缺的手指、恐懼懦弱,以及想回家的理由,活生生呈現了一個在戰爭中的懦夫。
片中那一場戲,張譯眼淚鼻涕一起流,把老算盤這個角色演得透透的,拍攝時,硬漢型的導演管虎看着監視器,也被他的表演感染到落淚。
這個角色是真慫啊,但張譯演得是真好。
這個角色,不由讓人想起同是戰爭戲裏的另一個張譯,《我的團長我的團》裏那個嘴上惡毒、內心善良的“孟煩了”。
這是一個張譯一直念念不忘的角色,他的社交賬號所在地設置的“禪達”,就是《我的團長我的團》劇中的一個地名。
和“老算盤”相同的一點,孟煩了,也是戰爭中的一個凡人。
今年初,《我的團長我的團戰至終章》備案的信息公示,報備機構正是張譯名下的公司,當時讓無數觀眾興奮不已。
從內容提要中可以看出,這部劇的主角是孟煩了,講述的是《我的團長我的團》時間線之後發生的故事,禪達則是讓孟煩了心繫一生的地方。
從劇情上來看,可以看做是《團長》之“孟煩了續集”。
《八佰》上映,已經有觀眾留言説:“看過《八佰》之後,總時不時的拿來和《團長》做對比。”
因此,看完《八佰》,也讓人更期待張譯重啓《我的團長我的團》,繼續演他的孟煩了。
談到“孟煩了”,就必須要提國內戰爭劇的里程碑——《我的團長我的團》,這部在豆瓣9.5分的高分好劇,傲視羣雄多年,因為它和出演該劇的演員,是真正走進了無數觀眾的心裏。
劇中的角色説着不同的方言,東北話、四川話、上海話、廣東話……這才是戰爭年代真正的來自五湖四海,所以,對比這次《八佰》裏各個角色的不同地域口音,聽着也讓人覺得更加真實。
導演康洪雷、編劇蘭曉龍,演員段奕宏、張譯、張國強、邢佳棟、李晨、王大治……
雖然這部劇已經過去了11年,至今觀眾都能對主創的種種,如數家珍,這是整個團隊通力合作的魅力,在好的作品裏,演員也是一起在發光。
蘭曉龍説:“對我來説這部戲有五個最重要的人物,孟煩了、團長、虞嘯卿、迷龍和郝獸醫。一部戲跟建築很像,一個房子柱子不要太多,也就是所謂‘戲骨’。有戲眼,戲眼是孟煩了,有戲魂,戲魂是團長,還有戲骨,戲骨是支撐這個東西的柱子,戲肉,每個人都是戲肉。”
“每個人都是戲肉”,這句評價,一針見血。
劇中很多細節,隨便拎一段出來,至今都令人回味。
《團長》中,這些兵天天吃慣了沒有鹽巴味也並不頂餓的一些稀飯,其中炮灰團軍銜最高的“長官”阿譯宣稱,今天要吃白菜豬肉燉粉條。他們想方設法湊足了東西,熬出了一鍋“豬肉燉粉條”。
李烏拉沒有為這鍋飯出一點力,捱過揍後躺在地上一動不動,但心軟的孟煩了還是給他端了一碗,他從地上迅速“卷”了起來,坐在地上用手指當筷子,分分鐘吃完了這頓飯。
他不過是劇中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可衝他吃飯時的狼吞虎嚥,觀眾也足以想象到,他們都經歷了些什麼。
在做飯時,他們的“豬肉燉粉條”燉的不太對,來自東北的迷龍上手,讓他們嘗一嘗什麼是真正的“豬肉燉粉條”。
聞着家鄉的味道,迷龍唱起了有關家鄉的歌:“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裏有我的爹孃……”
戰爭導致分離的悲傷、混合着“硝煙”的肉香,迷龍仰天大聲的歌唱,各種情緒在他的內心裏翻騰,他的想念順着歌聲和肉香,飄回了家鄉。
而壯漢柔情的他也僅僅只能説一句,“添柴啊,這把我眼睛燻的”,這背後是無數留戀與不捨。
張譯飾演的孟煩了,非常有特點。
這個角色,自嘲自己早就在戰爭中失了靈魂,“我,孟煩了,野心勃勃,諸戰皆北,一事無成,孤星入命,孑然一身。曾於這戰亂之秋謄抄了十幾份遺書發給所有親友,從此就冒充活死人。”
原本二十四、五的年紀,本應該青春正盛,意氣風發,可惜在戰爭中瘸了腿、掛了傷疤,一臉的滄桑模樣。
他的年齡與他的心理狀態,彆扭而又和諧的呈現在同一個身體裏,所以,他敢於和龍文章情緒對抗,與已經步入老年的郝獸醫成為忘年知己。
他自認為自己看透了人生,他也十分擅長看透別人,作為那個年代裏少有的知識分子,他有獨立的思想和強烈的個性, 所以“少年老成”、嘴巴又毒的孟煩了,太讓人印象深刻了。
龍文章是團長,揹負着巨大的責任感,那些家國天下、勝利的號角像鏈條一樣死死扣住了他的心,他願意為了這些而放棄一切,哪怕是自己的生命又甚至是別人的生命。
這樣的人很容易“圈粉”,他充滿責任與擔當,果敢又勇猛,時刻為了偉大的理想目標前進——他正直得很完美。
孟煩了恰恰與他相反,他的腦袋裏裝滿了獨立人性的光輝,他明知這些戰爭中的人都不過是如草芥一般的“炮灰”。
他時常與龍文章爭吵,他不願為了那些目標,犧牲一個又一個的兄弟,可爭吵過後又不得不妥協。
畢竟,這是戰爭。
他常常心軟,與別人達到高度共情,就像他願意分享給一無所出、不勞而獲的李烏拉那一碗飯一樣。
就像他本不願意挽留麥師傅,可最終仍聽龍文章的話,低聲下氣地去挽留了想要離開的麥師傅(美軍聯絡官麥克唐納阿瑟,參加的是龍文章突擊隊對南天門的奇襲)。
而麥師傅,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卻被俘身亡。
他提早就意識到了這個結果,所以在乞求麥師傅留下時他的表情,只有難過和非常難過,瀕臨崩潰。但為了贏,為了戰爭的勝利,他又不得不這麼做,可能這才是這個角色最絕望的地方。
11年過去了,《我的團長我的團》依然是那麼讓人難忘,裏面每個人物都是那麼鮮活,有血有肉。
因為喜歡,也讓主角張譯,至今還走不出那部劇,在心裏,一直沒有離開那個叫“禪達”的地方。
而這次演完《八佰》,張譯依然一直走不出這部戲。
他在網上和網友談起這部片子,説:“後來,我去南方工作,每當乘坐高鐵路過《八佰》的片場,我都會久久地凝望它,真想穿越回那個時空,想着想着眼睛也會濕潤。”
張譯説,“很像老算盤終於去了朝思暮想的南岸,卻又一心想回到北邊。”
戰爭的年代,有人逃避,有人哭泣,有人成為英雄,但沒有人天生不怕死。
張譯在《八佰》演的這個“瓜慫”,從另外一個角度讓我們更真切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更顯以身殉國英雄之悲壯。
對於八百壯士的英雄事蹟,導演管虎曾感慨:“生難做人傑,死亦非鬼雄,但是他們活過。”
向所有抵抗外辱的中國軍人,致敬!
第一時間推薦解讀好電影、好劇、好演員,人生就像一場電影,歡迎點擊關注“頭號電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