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魏德聖
許多人常説中國缺少特別好的電影,像《霸王別姬》這樣的作品至今也只有屈指可數。實際上,中國從來不缺優秀的電影,缺的更多的是願意看到好電影的眼睛。
所以華語電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很多業內推崇的好作品,商業價值並不高,而很多商業價值高的電影,並不會被人們以對待藝術的眼光看待。
許多人一邊看着爆米花電影笑,一邊説中國缺少佳片,其實是不客觀的。
畢竟電影首先是一門藝術,其次才是一種商品。
2011年9月,魏德聖導演的《賽德克巴萊》分為上下兩集先後在台灣上映,兩部一共獲得了8億新台幣的票房,創下了台灣電影票房記錄。
一年後,在監製吳宇森的推動下,《賽德克巴萊》上下集整合為一部,刪減近130分鐘,登上了內地的電影院大銀幕。
導演魏德聖為了《賽德克巴萊》,籌備了十二年,電影動用了將近兩萬人蔘與拍攝,因為資金不足,周杰倫慷慨的借出了4000萬,還有其他人也慷慨解囊。
內地上映的版本雖然刪減很多,但故事脈絡清晰,依舊很震撼,豆瓣高達8.8分。
這部台灣影史最大製作,最高票房,講述中國台灣人民抗日屈辱史的作品,在內地拿到了1730萬票房。
2012年,內地的電影市場已經開始繁榮,這個數字甚至不及一部爆米花電影票房的零頭。
問題出在哪裏,這裏不去討論,但相比起業內對這部作品的推崇,這個結果總歸是有問題的。導演魏德聖本人,在採訪時也從來避開票房不談。
魏德聖是台灣的幾位代表導演之一。
1993年,年輕的魏德聖進入楊德昌電影工作室工作,第二年創作的劇本就獲了獎。
1997年,魏德聖看到了一本漫畫書,書裏講述了台灣原住民抗日的蕩氣迴腸的故事,他深受觸動,想要把這個故事拍成電影,但一切條件都沒有。
2008年,默默無名的魏德聖橫空出世,拍出了《海角七號》,一舉成名天下知。
《海角七號》有多厲害?在《賽德克巴萊》之前,《海角七號》一直是台灣的票房金字塔。
台灣社會上風靡着《海角七號》的故事,甚至於,在《海角七號》過後的台灣電影,被人叫做“後海角時代”。
出了名,投資就好找了,但《賽德克巴萊》的籌備依然困難。直到2009年項目啓動,魏德聖為了這部電影已經籌備了十二年。他説過一句話:“拍海角七號,就是為了拍賽德克巴萊。”
借用韓寒的話説,就算拋開電影的文化因素,僅就故事本身而言,《賽德克巴萊》也是一部男人必看的電影。
關於種族,關於信仰,關於靈魂,關於戰鬥,關於野蠻與文明,能把大製作的歷史片做到如此蕩氣迴腸,少之又少。
恢弘的情緒渲染,激烈的戰鬥場面,以及沉靜有力的文戲,熱血的故事情節,有數不清的看點。
二、賽德克巴萊
“賽德克巴萊”是賽德克族語言的音譯,原意是“真正的男人”。電影的表達的情緒也很清晰,“真正的男人,可以輸掉身體,但一定要贏得靈魂。”
先講講故事的文化背景。
台灣的山地佔據了整個島的大部分面積,也因此造就了生活在山地裏的眾多原住民部落。
經過漫長歲月的傳承,就像大家熟知的少數民族一樣,部落也有自己的傳統:男人打獵,女人持家,男孩要砍下敵人的頭顱才能成為男人。
在賽德克族的歷史中,有一個傳承了很久的傳説:族人死去後都會看到一座彩虹橋,那些死去的祖靈就在彩虹橋的另一頭等着他們,但只有真正的男人死後才有資格走過那座彩虹橋。這是這個民族驕傲、野蠻的傳承。
這樣的生活,隨着甲午戰爭失敗,清政府割讓台灣後,日本人的到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賽德克巴萊》整個故事中,只有一個主角,叫做莫那魯道。
電影開頭,是年輕的莫那魯道參加自己的成人儀式。這個成人儀式,就是和敵對部落的戰鬥。
砍下敵人的頭顱,帶回自己的部落,女人們都會為他歡呼,他也可以在臉上紋上代表男人的圖騰。
莫那魯道身強力壯,頭腦靈活,又非常勇猛,成人儀式過後,他的名聲越來越大,甚至傳到了附近的好幾個部落。
莫那魯道生活在霧社地區,物產豐饒。隨着日軍武力接收台灣,這些原始部落的原住民的生活發生了徹底的改變。物產豐饒的霧社地區更是被日軍重點對待。
起初得知日軍的到來,幾個敵對的部落聯合起來進行反抗,方式是在路上阻擊日軍。
他們利用地形進行埋伏,用槍、弓箭和滾落的石頭襲擊,日軍起初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但畢竟是現代化軍隊,很快就發起了反攻。
那一次戰鬥中,莫那魯道的父親也犧牲了,父親死時的遺言是:不要讓日本人進入我們的獵場。
莫那魯道沒能救活父親,也沒能完成父親的遺願。日本人很快佔領了所有地方,武力統治了這裏。
莫那魯道成了部落的首領,但包括他的部落在內,所有的部落都被迫接受了日軍的統治。
轉眼二十年。
日本人在霧社地區修建現代化設施,醫院、學校、郵局、鐵路,開發廣袤的森林資源,教育原住民日本文化,想要馴服他們的野蠻。
結果的確成功了,年青一代的族人裏,沒有一個男人的臉上紋着象徵男人的圖騰。
年輕的族人都成了日本人的工人,但日本人拖欠的微薄薪水,和對原住民的歧視,長久的壓迫在,使得矛盾在看不見的地方隱隱滋長。
而那個年輕的莫那魯道,也變成了當年父親一樣的年紀。作為部落的首領,他從未喪失驕傲,但無法反抗強大的日本人,所以只能隱忍。
莫那魯道常去自己的獵場,想起兒時父親對自己講述的民族驕傲。他偷偷收集火柴的火藥,為的就是有一天能夠反抗,但這一天遙遙無期。
電影到這裏,第一部分就結束了。緊接着,就是整個故事的轉折點,也是歷史的真實事件:“霧社事件”。
霧社事件發生在1930年10月。莫那魯道的部落上正在舉行一場婚禮,一個日本警察來搗亂,和族人發生了衝突,警察被打傷。後來,莫那魯道親自帶人去警局道歉,但那個警察依然上報給了軍方。
番人打傷警察是一件大事,莫那魯道深知日本人不會放過他們部落。部落內的年輕人們也羣情激奮,積壓已久的情緒轟然炸裂。於是莫那魯道開始了反抗的計劃。
以莫那魯道為首的馬赫坡社,聯合了霧社地區附近六個部落,制定了詳細的起義計劃。當然也有一些部落的首領不同意,因為他們都知道這是一場必死無疑的戰鬥。
但莫那魯道看着那羣臉上光禿禿的年輕人説:“真正的人,可以輸掉身體,但一定要贏得靈魂。”
在日本人運動會這天,霧社地區所有的日本人都聚集於此。賽德克族的部落發起了攻擊,以此給部落的年輕人一場宏大的成人儀式,,屠殺了一百多名日本人,其中包括老幼婦孺,這已經違背了傳統。這是一場自殺式的復仇。
霧社事件過後,日軍大為震動,派遣了軍隊前來圍剿。莫那魯道率領着起義的族人也做好了應對,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和日本人展開了戰鬥,三百多人生生打退了三千多人的軍隊。
於是日軍氣急敗壞,發動了兇猛的反攻。甚至動用了國際明令禁止的毒氣彈。還利用其他的本土部落,與軍隊一起對整個霧社地區進行起圍剿。
故事到這裏,就是不停的戰鬥、犧牲、戰鬥、犧牲。這也是《賽德克巴萊》為數不多的槽點,在電影的後半部分給戰鬥的畫面太多,故事的情節有些許停滯,但瑕疵很小。精彩的戰鬥畫面依然能喚起內心的熱血。
後面的戰鬥情節中,有兩個十分震撼人心的場景。
男人們在戰場上戰鬥,讓女人們帶着小孩子離開。但糧食儲備不夠,女人們知道自己會拖累男人們的戰鬥。幾個剛剛過完成人儀式的少年送他們離開,他們向少年道別:“我們會在彩虹橋的另一頭等你。”
少年突然明白了她們要做什麼,哭喊着不要,但沒能阻止女人們眼中的決絕。
風光如畫一樣的森林裏,女人們唱着歌謠,用衣服制成布條掛在樹上,親手殺死了自己還小的孩子,接着各自將自己掛在布條上,集體上吊自殺。
這一幕給人心靈的震撼難以言喻。
還有一幕是最後的戰鬥。
莫那魯道的兒子身中數刀,卻依然眼神堅毅;少年打光了槍裏的子彈,在懸崖邊抱着敵人一起摔下懸崖;莫那魯道帶領僅剩的族人,狂吼着衝向橋對面裝備森嚴的日軍,接着一顆炮彈落下,炸碎了搖搖欲墜的木橋……
苟且的活,驕傲的死,他們選擇了後者。
這場戰鬥持續了一個月,三百多名族人全部死亡,僅剩的老幼婦孺被日軍遷到了其他地方,至今沒能回到故鄉。賽德克族傳承了千年的民族信仰,或許也就此中斷。
三、歷史與現實
在真實的歷史上,霧社事件的起義原因,或許是日軍對部落生存的壓迫佔了大部分,但電影裏表現的更加淋漓盡致的,還是兩個字,“信仰”。
如今的時代早就不是從前,每個人都有發聲和爭取權利的機會,看起來唯一還奴役着人們的,只有鈔票。
但是光畢竟無法照亮每個角落。
現代人缺失的信仰,就是光照不到的黑暗角落。
中國真的不缺好電影,缺少的是願意看到、能看到好電影的眼睛。現代人也從來不缺少信仰,缺少的只是對生命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