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部頂級佳作,足以讓2020成為電影大年

這兩部頂級佳作,足以讓2020成為電影大年
這兩部頂級佳作,足以讓2020成為電影大年
特別提示:歡迎有播客製作經驗的小夥伴在評論區留言,加入我們的播客製作團隊!
* 深 焦 口 碑 榜 *
List of Films
策劃 | 深焦編輯部
本期統籌 | 淞可
本期編輯 | parallel
這兩部頂級佳作,足以讓2020成為電影大年
又到了一週一次的深焦口碑榜,本期新上榜影片是今年入圍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兩部佳作,當時首映現場的口碑就很不錯。一部是獲得銀熊獎最佳藝術貢獻獎的DAU系列《列夫·朗道:娜塔莎》,一部是獲得銀熊獎最佳女演員和費比西獎的《温蒂妮》。
可能是疫情的原因,感覺今年的資源出得都很快,往年看上這些新片都要等上很久。DAU系列的十三部影片在他們的官方網站有進行付費式線上展映,《温蒂妮》的字幕資源則來源於orange字幕組。佩措爾德作為德國“柏林學派”的代表導演在繼承傳統的“唯美主義”的同時,也發展着影像背後的有機張力,在觀看過夏娜萊克和佩措爾德的新片後都有一種呼吸感和靈氣。《温蒂妮》也是佩措爾德“元素精靈三部曲”的第一部,期待後兩部氣精靈和地精靈。
這兩部頂級佳作,足以讓2020成為電影大年
《温蒂妮》劇照
按往常口碑榜的套路説完了資源會再去説一下院線情況,但如今院線復工依舊遙遙無期,這勢必會給全球的電影產業帶來影響,據統計今年國內註銷的電影公司已經有5328家,4月17日橙天嘉禾影城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院線電影將於何日能重新擁抱觀眾我們也不得而知。電影節方面上海國際電影節宣佈按計劃正常進行,平遙國際電影節於前不久也回覆了大家,除選片受一些影響也會正常進行,西寧FIRST青年影展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着。上半年取消的電影節裏瑞士真實影展的線上觀影做得還算不錯,4月25日到5月2日開始第二輪線上展映,主要是一些競賽單元的影片,可以免費預約觀看,影展也設有線上的媒體證,5月2日影展結束之後仍舊可以觀摩一些影片。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官網觀看,也有少量華語影片參展。
雖然在家觀影少了許多儀式感和在場感,但我們的選擇還是不少的,可看的視頻資源還是有很多。同樣入圍今年柏林電影節特別單元的韓國電影《狩獵的時間》也出了中字資源,喜歡韓國類型片的可以去感受一下,台灣導演張作驥的《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也有了資源。另外,上週賈樟柯導演應希臘塞薩洛尼基電影節邀請拍攝的短片《來訪》也已經上線,這是一個以“空間”為主題的系列創作,感興趣的還可以去YouTube上觀看其他導演的作品合集。除此,上一週比較熱門的是記錄短片劇集《口罩獵人》,看到網絡上也出現了導演剪輯版。
《口罩獵人》
上週,我們推介了湯淺政明最新動畫劇集《別對映像研出手》,這部動畫在講述了一個高中動畫社團的組建和創作過程,全程爆燃,非常好看。我們用兩篇萬字以上的文章回顧了金棕櫚導演奉俊昊和金獅獎導演羅伊·安德森的創作生涯。此外,今年戛納電影節是否能夠舉辦也是我們關注的一大焦點,最新推出的一期播客談及電影節對整個電影工業的巨大影響,大家有時間可以收聽這一節目,也歡迎大家在留言區寫出希望聽到主題,深焦編輯部一定有所回饋。
本期口碑榜榜單變化明顯,《悲慘世界》升為榜首,《原鑽》由第二位降至第六位,下榜的兩部影片為持續上榜16周的《愛爾蘭人》和13周的《馬丁·伊登》。上期上榜的兩部分別位居第八和第十。這是一份由深焦讀者和影迷選出的榜單,每部影片的變化取決大家的投票,歡迎大家繼續投票,支持深焦口碑榜,再次希望可以早日有院線影片上榜。
本期榜單
這兩部頂級佳作,足以讓2020成為電影大年
這兩部頂級佳作,足以讓2020成為電影大年
用一天時間,讀懂本世紀最偉大導演
#本期新片
温蒂妮
Undine (2020)
導演: 克里斯蒂安·佩措爾德編劇: 克里斯蒂安·佩措爾德主演: 葆拉·貝爾 / 弗蘭茨·羅戈夫斯基 / 瑪麗安·扎瑞類型: 劇情 / 愛情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 / 法國語言: 德語上映日期: 2020-02-23(柏林電影節) / 2020-03-26(德國)片長: 90分鐘又名: 烏丁娜 / 温蒂娜
觀看狀態:已有中字資源
這兩部頂級佳作,足以讓2020成為電影大年
北美媒體Metacritic: 69/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5
IMDb: 5.8/10
豆瓣:7.5/10
肥內,《秋刀魚之味》鑽研者
95/100
一直有強烈拼貼感(抄襲感)的佩措爾德自從前一部《過境》已經給出非常充足的作者價值(當然,這麼説也許不公平,畢竟再更之前對他的印象停留在《耶拉》),對於材料的使用有着更強大的自信。來到《温蒂妮》,有篇公號文章指出這是導演「神話三部曲」的第一部。姑且不説從神話借用的概念(畢竟説了我也不熟),影片內部自有完整的「片情」架構。通俗的外觀包裹着極大的作者意志,亦即在敍事中的自在性完全屬於導演思維的外化。而這都還是在不論神話基礎還是對柏林歷史都不熟悉的前提之下,依然能夠隨行的步履,正因為人物本身的建構首先已經完整,然後是導演對他所佈局的種種元素,也就是一般都要用的物與景,他都有完整且充分的呈現,並且在「不言」的前需下,設計了一種必然的「無言」來抓取那無法言説、無法體現的狂戀。這無疑是從裏維特那裏借來但最終竟達到裏維特都沒達到的境界。如果能有機會在大銀幕看這部片,必然是種幸福。
圓首的秘書,深焦DeepFocus主編
87/100
魚缸碎裂兩人雙雙倒地身上纏着水草扎着玻璃染着血點的那一刻,真的是倒吸一口氣,可能整個電影節過去,就是在等待這樣一個魔法般的瞬間。這是一個在真實的柏林不可能發生的故事,裏面充斥着各種各樣比《過境》更加微妙、令人難以察覺的異樣,這也是它的成功和非凡之處:佩措爾德就是讓人站在現實與想象、理性與激情、凝固與流動的刀鋒上,完全浸入他的講述和他的愛情。
劉二千,香港電影研究者,本雅明是唯一的主神
85/100
Petzold頗為機巧地暗度陳倉,以一段白日見鬼般的愛情小品來搭載後冷戰時代的城市-國族(再)發明。藉助水寧芙這一交匯點,他不僅使Undine成為外在記憶術(歷史學-博物館)的肉身化,更展示了這一發明在理性與激情、色情與暴力間的雙重擺盪。Paula Beer的迷人氣質正來源於這種極性擺盪。Undine潛入水中,Christoph回到陽間,兩人自此連接起整個柏林-德意志歷史。
Luxuan,格勒諾布爾大學比較文學碩士,愛電影但從沒想過拍電影的攝影迷
80/100
《温蒂妮》秉承了導演前幾部作品的特點:個體鑲嵌於龐大的時代或歷史背景之中。在這部復調鋼琴曲中,我們看到一種明顯的傾斜,關於套用水之精靈神話對愛情的凸顯,兩條旋律之間有着較為疏離的割裂感。我們還可以看到奇妙的愛情中城市中虛幻與實體之間互為的倒轉關係。影片意象紛亂但留白又多,靈氣十足。看懂此片需要了解一下德國神話,而津津有味地觀賞此片所要的要素實際上不需要前者背書便已完全具備:眾多徵兆帶來的緊張感。
Ada的B計劃,一個堅決響應“新電影”,反對“老電影”的影迷
78/100
範例式的情節劇作品,但有着佩措爾德前所未有的精煉,冗餘被減至最小,幾個簡單場景不斷反覆,情節和空間的聯繫得以從中建立(同質於女主角的職業)。可惜,情節和超現實的連結還遠未是直覺的,稍顯笨拙。
文森特九六,手術室裏的影迷,麻醉學在讀碩士,時刻考慮棄醫從影
75/100
流淌於現代都市中的古典呼吸,暗藏在每一顆靈魂深處的執念神性,潛移默化,我們是聆聽者,也是經歷者,並逐漸成為信念者。未能長成高於傳統的進化樣貌,卻也包含着深厚豐滿的美學底藴,那是時間洪流中沖刷了千百年的動人肌理,浮現在你我的每一次心跳、回眸與擁抱裏。殉情和愛恨間是觸碰傳説的永恆迷局,佩措爾德通過靈動微顫的影像之舞,帶領觀者見證奇蹟的拯救,與憂傷的分別,那是銀幕上對戀人的呼喚,並將這段咒語,傳遞給銀幕下無數忘記珍重的精靈。
宋遠程,京都大學電影學碩士在讀,電影愛好者
72/100
把神話嵌入現代語境,用“水”勾連起歷史、神話和情感的嬗變,精緻得有點無從下口。
張無慢,一旦我們開始研究形象,就已經在離它遠去
68/100
雖然通過簡約而饒有致趣的形象來展現,但意料之外地發展成了相當樸拙大氣的情節劇(從潛水員忽然從腦死亡中甦醒開始)。從城市發展局到西部水庫,影片有好品味,但令人惋惜的地方在於,想要藉助文本來作詩,而又不使文本保留在純粹的文本,這就難免使文本的豐沛與神性廢失。無論是建築理論,還是中世紀神話。好在最後幾段還是恢復了這種單純。
列夫·朗道:娜塔莎
DAU. Natasha (2020)
導演: 葉卡特琳娜·奧特爾 / 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編劇: 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類型: 劇情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 / 烏克蘭 / 英國 / 俄羅斯語言: 俄語 / 烏克蘭語 / 英語上映日期: 2020-02-26(柏林電影節) / 2020-04-16(網絡發行)片長: 145分鐘
觀看狀態:已有中字資源
這兩部頂級佳作,足以讓2020成為電影大年
北美媒體Metacritic: 75/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5
IMDb: 6.5/10
豆瓣:6.6/10
Luxuan,格勒諾布爾大學比較文學碩士,愛電影但從沒想過拍電影的攝影迷
95/100
關於克格勃軍官審訊部分的侮辱環節令我想起博爾赫斯在短篇小説《埃瑪·宗茲》中所設置的女主情緒嫁接的微妙特質:“她確實也受到了糟蹋,虛假的只是背景情況、時間和一兩個名字。”當娜塔莎被迫書寫虛假信息時,信息中所描繪的侮辱恰恰是真實的,她書寫的感受也是真實的。影片圍繞赤裸(包括解發辮)、烈酒、性三個關鍵詞所設置的正反面(人性-國家機器)最終匯聚于娜塔莎對克格勃軍官的引誘、後者逢場作戲的親吻以及隨後的漱口:一個是個體的柔軟,一個是齒輪為完成工作花樣百出的SOP。偷窺式的手持拍攝並非透露人性的惡趣味,而是意在點明明目張膽的監控;性愛暴力醉酒的真實本身所帶來的“沉浸式”並非徒有虛名,隨之想要影射的更為有力,而這也許並不應該迎來過多的批判。
圓首的秘書,深焦DeepFocus主編
92/100
兩個半小時跟列夫·朗道其人還沒扯上半毛錢關係,僅僅是整個系統裏最小的一個環節,然而已經讓人大呼過癮了。一個制度下的人如何變質扭曲,如何從傷害到被傷害到進一步轉嫁傷害,《娜塔莎》講得一清二楚。演員真槍實彈掏出真傢伙,用上真功夫,爆發力實在太驚人。最重要的還是真實,是細節,是半個月拍完的電影沒有辦法獲得的質感,因為電影變成了生活,一切界限都被打破。可以肯定地説,《列夫·朗道》整套作品已經寫入史冊,它製造了關於真實的神話,即使不是目之所及的範圍內最牛逼的作品,也會成為最notorious的作品。
仇晟,嬰兒作家,年輕導演,老影迷
85/100
吃,喝,脱衣服,性交。然後被迫吃,喝,脱衣服,性交。這一部看上去是系統的元迴路,同時是即興的以及反即興的,劇場的和反劇場的。在審訊中,看似無邊際的生活被強制性地凝視,所有體驗如Orgone一般被機械複製和強化,快速耗盡自由。餐廳如同Cafe Muller,Natasha對於Mop The Floor的堅持是一種近於“明天戈多會來”的消極抵抗,重啓一次沙盤推演,也是DAU的元比喻。
Ada的B計劃,一個堅決響應“新電影”,反對“老電影”的影迷
83/100
推翻了此前對於DAU系列的認知。沒有體會到太多來自於這一宏觀架構,或意識形態的壓力,而是着重於體驗單一作品內部已即已足夠自洽的人物狀態描摹。因此,更傾向於認為這一系列作品的意義將更多地在於每部作品本身,而非宏觀的全集。但也正因如此,《娜塔莎》後段將劇情強力地引向審判便顯得過於刻意了,如此成熟的羣體表演體系本不需要依賴於額外的強戲劇性/表達欲。
文森特九六,手術室裏的影迷,麻醉學在讀碩士,時刻考慮棄醫從影
70/100
人物肉體被本我和他我共同寄生,卻似乎是遵從着命令在進行需求性的切換,而看似重構倫理規則的封閉實驗場作為干擾因素是否真正達到了理論期望的刺激與影響?它的執行運轉機能必然無法持續自主演化,那麼觀者得到的終歸是部“簡單電影”?唯一能夠肯定的是,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對傳統表演調教手法的極端主義實踐,雖並未造就新的方法論,卻在側面彰顯:意識形態的操控能產生多麼巨大的懾人體驗潛能。無論是演繹還是真實,無論是藝術系統還是客觀歷史,DAU以自身體內的一個個被擺弄的生命樣本為原點,告訴了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中來自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秘密。
徐若風,業餘影迷,自媒體“風影電影”
68/100
不知素人演員們在實驗環境中是否精神受到摧磨,亦或是面對攝影機而出現狀態失調,總覺得他們離預期效果相距甚遠,甚至可以説是集體失控。另外遺憾的是官方上線版為減少爭議而做了非常多的刪減,那段審訊戲快得如同走過場般,一溜煙的套路就結束了,也令上下文近乎失效。簡單的鏡像對應、虛實嵌套,所有設計都直白給出,也沒什麼好解讀的。倒是審訊之前足量的縱聲酒色戲讓人能瞥見出各種概念之外,DAU並非是還原、而是“再造”出另一個從不存在過的蘇聯時空的野心。單獨看這部挺無感,但還是對系列其他的抱有期待,畢竟編年史作品還是要擺在整體中才能最終評價高低。
宋遠程,手術室裏的影迷,麻醉學在讀碩士,時刻考慮棄醫從影
40/100
在缺乏整體把握的情況下,充其量只能算是宏大項目的一個碎片。一味堆砌赤裸的剝削影像,而未見有多高明。
張無慢,一旦我們開始研究形象,就已經在離它遠去
N/A
本來可以拍出一部很好的電影。影片背後的dau項目,從主人公大哭那一場戲開始劇烈地浮現出來,使影片無法脱離項目獨立評價。而這個項目的事實卻是,藝術家放任那些完全超出他自身的東西,搞了一個對拍電影來講毫無必要的、完全可以被生活本身所替代的(如果他放下巨大的功伐之心謙虛地真正地思考一下生活本身,就不會錯過這個事實了)、除了新穎的邪惡外任何新穎之物也沒有創造出來的項目。在此,一切藝術家所預設的主題都失去了討論的必要。而他們反覆強調的自願/叫停權的道德辯護最讓人感到可笑和荒誕。如果藝術家示明其邪惡,至少這一切也許還有探討的空間;但現在需要的是言辭激烈的聲討讓他們先醒醒。
#上期新片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導演: 伊麗莎·希特曼
編劇: 伊麗莎·希特曼
主演: 茜德尼·弗拉尼根 / 塔莉婭·萊德 / 西奧多·佩爾蘭 / 瑞安·艾戈爾德 / 莎倫·凡·艾騰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20-01-24(聖丹斯電影節) / 2020-02-25(柏林電影節) / 2020-03-13(美國)
片長: 101分鐘
觀看狀態:已有中字資源
這兩部頂級佳作,足以讓2020成為電影大年
北美媒體Metacritic: 92/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5
IMDb: 7.2/10
豆瓣:7.6/10
淞可,電影研究僧,偏愛“東南亞”,業餘寫字,拍片,做影展。生活中浪漫,電影中孤獨。
85/100
很好,傳統,現代,經典。屬於易打動電影節選片人的影像,多餘的信息不留,抒情的位置不吝嗇且準確。可能無論它的話題還是故事都不會是出彩的,引起廣泛關注的,但適合之後拿出來給大眾再看,具有影像和社會的價值。從開片的舞台表演,可以感受到導演講故事的節奏和方法,沒有營造一種刻板的壓抑 兩個姐妹的角色設定也很好,那個搭訕的男孩也不需要過多的解釋和討論,只是一次還原現實的電影呈現,讓我們看到這個世界就是這樣了。怎麼這樣了呢?就是即便有四個選項,它還是這樣了。
張無慢,一旦我們開始研究形象,我們就已經開始離她遠去
83/100
為什麼説對於電影而言不鼓勵把女性主義時時刻刻地放在首要的位置來講,為什麼説女性主義一定是一個電影的二級概念。因為女性的問題,不是像很多影片所引起的想象那樣是被“製造”出來,設定出來的,和這種想象恰恰相反,它是一個深植於真實的問題,它永遠不可能在(任何意義上的)現實主義之前被討論。只有把女性的概念放在次級,而讓現實主義的概念在此之前浮現出來,才有可能看到真正的女性主義電影。一年內看到的最好的女性主義影片,點題一段甚至完全超越《幽暗青春》。
文森特九六,手術室裏的影迷,麻醉學在讀碩士,時刻考慮棄醫從影
80/100
建立在無數前輩經驗上的“輕而易舉”的背後,是精心設計的微妙運動,把女性聲音的方方面面包含其中,又將鋒芒暗藏,情節衝突自行隱去,觀察式做戲在這個巨大的荊棘叢寓言生態中步步驚心,置身事外的冷靜客觀,身在其中的酸楚凝視。
圓首的秘書,深焦DeepFocus主編
80/100
美版《四月三週兩天》(片名也…)?很好呈現了男女之間不平衡的權力對比,三次程度不一的侵犯讓人逐漸感覺到背後的殘酷。主空間車站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將女性的不安置於各種底層、有色環境之中也是意味深長。但問題是,片子一方面不厭其煩展現流程,給人制度森嚴健全人性的感覺,另一方面又直指一個壓迫性的社會,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裏?Wiseman對機構和流程的指控,在這裏不見蹤影。一種温吞和自相矛盾,讓影片失去一點力氣。
徐若風,業餘影迷,自媒體“風影電影”
80/100
和《沙灘鼠》有點“背靠背姊妹篇”的感覺(男配支線一段尤為相近),相比之下那部神來之筆眾多,從始至終流動着曖昧的人物與空間狀態,而這部則大部分時間在做一種平整白描,質量有點“跳水”。不過還是忍不住給好評,雖然整體趨於一種沒有起伏的細節羅列、處理幾無亮眼之處,但至少有效地抓住了具有普遍性的女性問題。封閉小鎮與紐約都市,這個世界並不會因為你到了一個看似“更好”的地方而減少“陌生的惡意”。“從不,很少,有時,總是”成為一種固化的、可被選擇的回應方式,也是本片普世化、公約數化的途徑。有兩個細節看完後特別印在腦子裏,一處是女主檢查後問能不能“讓陽性變陰性”,另一處是那塊肚子上被自己擊打出的淤青,讓我意識到美國看似開放社會環境下,青少年卻連基礎生理知識都無法獲取;而這背後則是許多女性難以獲取到自己身體的主導權,這是更大的社會問題。
Peter Cat,製片人,深焦創始人和前主編
72/100
讓這個在平庸調度下的陳舊題材散發出一絲光芒的,恐怕是大巴上搭訕男引出支線。正是這種貌似曖昧情感背後混雜着的權力和經濟驅動力,催生着男女關係中“第二性”誕生,以及附着着這種社會結構,現實生活中男女情感權力的複雜性。
劉二千,香港電影研究者,本雅明是唯一的主神
65/100
男人都太壞,姐妹才有愛。對瑣碎細節的紀錄片式關注固然使影片擺脱了過重的情節劇痕跡,卻也壓過了作為公路片內核的非預期遭遇,因此很難説角色與紐約(where "you are forced to interact with people who are just nothing with you")產生了空間互動。於是在整體的單薄基調下,唯一的遭遇(with男主)也凸顯出其操縱和建構性質——倒是應和了導演激烈的批判姿態。
Ada的B計劃,一個堅決響應“新電影”,反對“老電影”的影迷
65/100
與《感覺就像愛》相比較,強力的情節迫使人物附着,人物缺少主體特徵,行為動機不能從人物中自發形成。但偏偏影片採用的並非強情節作品的表現形式,因此有一些設計過度而產生的矛盾
關於無盡
Om det ondliga
導演: 羅伊·安德森
編劇: 羅伊·安德森
主演: Bengt Bergius / Anja Broms / Marie Burman / Amanda Davies / Tatiana Delaunay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瑞典 / 德國 / 挪威
語言: 瑞典語
上映日期: 2019-09-03(威尼斯電影節) / 2019-11-15(瑞典)
片長: 78分鐘
觀看狀態:已有中字資源
這兩部頂級佳作,足以讓2020成為電影大年
北美媒體Metacritic: 84/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5
IMDb: 7.0/10
豆瓣:7.4/10
圓首的秘書,深焦DeepFocus主編
88/100
最開始感覺羅伊·安德森還是變成了他最討厭的那個人——英格瑪·伯格曼,但越往後越感動於他異於伯格曼的表達(伯格曼恰恰在這個位置上用無休止的自我憐憫和感動而滯澀住了):關於無助,關於絕望,但更加關於無助和絕望“之後”,關於時間必然的推移。萬物皆為芻狗,但不也因無盡的失敗和悲劇性的存在而具有某種美感和詩意?“我看見一個男人…”羅伊·安德森不是用冷漠無情之眼觀看人類,而是以他者的悲憫之眼撫摸眾生。
文森特九六,手術室裏的影迷,麻醉學在讀碩士,時刻考慮棄醫從影
85/100
每個段落高超的細節把控拓展暫時離斷的情感調度,一個鏡頭中,是一個宇宙的深邃,以少有的幾個段落連貫構成情節,淘氣且奢侈,而在這70多分鐘以後未能見到的影片中,那些無來無去的段落或許同樣會彼此間纏繞生根開花結果,關於無盡,永遠不會結束的電影,脱離有限幾何圖形與時間流的束縛,被觀者裝在記憶中浮出銀幕,飄入生活。
徐若風,業餘影迷,自媒體“風影電影”
83/100
人活於世,艱難營業、假裝正常、麻木無盡。在電影沒有大師的時代,羅伊·安德森即使重複自己也足夠出色了。如果硬要在雞蛋裏挑骨頭,可能就是不少點子處理得有點太框架內,不夠怪奇:被強行幽默化的殘酷現實,所以引用夏加爾的《空中的戀人》,因此合拍;借用女人聲音這個“上帝視角”把無序碎片的敍述方式合理化、整合化,將《一千零一夜》的靈感套用進來,也是如此。
劉二千,香港電影研究者,本雅明是唯一的主神
80/100
羅伊·安德森無憚於將攝影機打造為無主(亦是主神)視點,卻又對“我看到”本身設置嚴厲的時空限制(畫框-片段),在大量的身體展示中現身的是廢墟時代的生死愛慾信。
淞可,電影研究僧,偏愛“東南亞”,業餘寫字,拍片,做影展。生活中浪漫,電影中孤獨。
76/100
依舊保持了羅伊·安德森基本的風格,但會發現總體上有所不同,電影像是在山坡散步後休憩在長椅上的囈語,導演用旁白串聯起一幕幕人間場景,時而是寫實的時而魔幻,如一首詩,一行行一幕幕。這次人物臉上塗白的裝扮少了,舞台感也降低了一些,抽離的形式感不那麼強,像是導演在身邊轉過後寫下的觀察,但可能還是不習慣於旁白的抒情直述,破壞了對影像的想象和觀感,更像坐在公園長椅上和我們説説話的老人,至少讓我們看到了無盡。
Luxuan,格勒諾布爾大學比較文學碩士,愛電影但從沒想過拍電影的攝影迷
75/100
安德森將夏加爾置於作品的第一層,為抒情浪漫的畫家包裹上冰霜的蒼白,但以“憂鬱”作為借用的根本點,因此成立。這部影片本該是部流動的詩集,最終卻成為凝固的攝影集。敍述者的排比式述説讓影片內容的第二層簡短零碎,有一種稍稍磨人的重複。這種中國式套盒的敍述方式並不新鮮,但令人讚賞的是:作為敍述者的女聲看似有着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漂浮在空中),實則以城市漫遊者般的非上帝視角向每一個生活片段投以一瞥:她並不比你我知道的更多。這種矛盾增加了影片的共情力。
張無慢,一旦我們開始研究形象,我們就已經開始離她遠去
75/100
非常神奇的超現實主義體驗,能夠在絕對秩序之中使感知滑入時間最瘋狂的亂流。
Ada的B計劃,一個堅決響應“新電影”,反對“老電影”的影迷
66/100
情緒基調轉變對作品影響主要表現在:突兀驚異的奇觀不再適宜,只能改以生活細節為主體,過往作品中的機械性因此下降。加之無宏觀可言的影片結構,值得看,但並非整體的好作品
肥內,《秋刀魚之味》鑽研者
20/100
很表面,一如既往,羅伊·安德森從來沒有離開過「廣告導演」這一身份。
#瀕臨下榜
陽光普照
A Sun (2019)
導演: 鍾孟宏編劇: 張耀升 / 鍾孟宏主演: 劉冠廷 / 巫建和 / 陳以文 / 許光漢 / 柯淑勤類型: 劇情 / 犯罪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台灣語言: 漢語普通話上映日期: 2019-11-01(中國台灣) / 2019-09-06(多倫多電影節)片長: 155分鐘
觀看狀態:已有中字資源
這兩部頂級佳作,足以讓2020成為電影大年
北美媒體Metacritic: --/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 /5
IMDb: --/10
豆瓣:8.4/10
深焦評分72/100
徐若風, 業餘影迷,自媒體“風影電影”
83/100
能刻入21世紀華語電影家庭題材的一流行列,鍾孟宏拍出了屬於他和這個時代的《一一》(楊德昌)/《父子》(譚家明)。絕非“日式”,而是決絕的台灣本土情節劇創作,必須要將《陽光普照》放在台灣電影的創作譜系中,將其詮釋為徹頭徹尾的寒涼、血淋淋的親情關係,才能認清它的表達。犯罪類型的嫁接處理,看似漏洞橫生卻又風生水起。父子親情是痛苦的枷鎖,亦是無聲的温存,不顧一切“以罪惡作為救贖”,陽光與陰影匯於一體。直至最後,這個家庭“守得雲開見日明”的時刻,建立在巨大的罪惡、鮮血和麻木之上,黑色幽默中黑色的那一面也被推向頂峯,令人心生慟意。
可惜劇作上過於直白、工整,多次點題析義、前後互文、圍繞概念做文章,不夠信任觀眾。所以縱使人物的狀態已經呈現出驚人複雜的情感,卻仍舊無法令人滿意。動物園、婚禮、出院、夜尋、狂奔、坦白和最後騎車的開放結局,這七場是本片最有力道的戲點,提煉出了人生的幾個關鍵時刻,的確每場都非常擊中人,但缺點和優點一樣,亦在於“大寫加粗擺到面前”,反而拖累這部電影,使它無法成為一部真正的傑作。
p.s.配樂是華語片年度數一數二的水準,尤其《動物園》和《遠行》都太震人了,給電影增加了很多好感。
淞可,電影研究僧,偏愛“東南亞”,業餘寫字,拍片,做影展。生活中浪漫,電影中孤獨
68/100
還是鍾孟宏電影裏一貫的元素,但使用方法和風格上有所改變。鍾孟宏近年來低產,從《失魂》開始他在電影風格美學上開始新的探索,並在《一路順風》和《陽光普照》中呈現出不穩定的特徵。人到中年,鍾孟宏似乎和王小帥拍出《地久天長》賈樟柯拍《江湖兒女》一樣,關注的視野不自覺放大,沒有當年《停車》和《第四張畫》中那種對小人物和台灣社會的細節關照。可貴的是台灣的社會家庭倫理劇開始了新面向,《陽光普照》可以算上一分子,電影和敍事在風格中尋找平衡點,音樂稍稍多,導演有意加入了很多元素保證了它的可看性和情感傳達。台灣電影是門手藝,演員表演都不錯,阿和像年輕時的鈕承澤,影片很大一部分的敍事方法也和陳以文的“説書式”表演風格相關,看過他主演的《小美》也可發現。
宋遠程,京都大學電影學碩士在讀,電影愛好者
65/100
鮮血淋漓的現實主義背後依然是軟綿綿的和解故事。鍾孟宏可以把鏡頭拍得很美,卻依然只會用對白推進情節。
文森特九六,手術室裏的影迷,麻醉學在讀碩士,時刻考慮棄醫從影
60/100
全靠嘴巴説,總歸是差點意思,對於電影,這或許並非錯誤,然確實並非剛需。
魯貝之燈
Roubaix, une lumière (2019)
導演: 阿諾·戴普勒尚編劇: 阿諾·戴普勒尚主演: 羅什迪·澤姆 / 蕾雅·賽杜 / 莎拉·弗里斯蒂 類型: 懸疑 / 驚悚 / 犯罪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語言: 法語片長: 119分鐘
觀看狀態:已有中字資源
這兩部頂級佳作,足以讓2020成為電影大年
北美媒體Metacritic: 51/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3.7/5
IMDb: 6.2/10
豆瓣:6.3/10
肥內,《秋刀魚之味》研究者
90/100
乍看(第一刷)留意到兩位警探(局長達奧與新同仁路易)交織出來的一場幽雅的成長故事;再看(二刷)留意到劇作鋪陳的全面佈局,隨意中見細緻,或相反,細膩中見率性。在戲院二刷時的震撼讓自己驚訝不已。待到能細品(三刷)發現有諸多細節根本錯過,亦更深地體會到對於德斯普里欽來説,已經是隨心所欲、信手拈來、出口成章了。自《青春的三段回憶》開始,他完全配得上21世紀以來(在我看來)唯二的兩位大作者之一。
仇晟,嬰兒作家,年輕導演,老影迷
85/100
其實跟《我青春的三段回憶》相去不遠,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通過口供,現場重演來追尋逝去的時光,以及確證愛情。重訪的現場是個想象的空間,在此當下的自我和過去的自我相遇彌合。“警察”是時間的縫合者,它在德普勒尚的電影中還可以是間諜,導演,或者主角本人。而片尾的賽馬是一種真正的解脱,因為警察可以放下所有逝去的時間,和一個跳動的當下同在。這也是對魯貝,一個被浪漫化的罪惡之城,最深情的宣誓:“吾往矣”。
文森特九六,手術室裏的影迷,麻醉學在讀碩士,時刻考慮棄醫從影
85/100
最私人的一部德斯普里欽。電影中的魯貝如一頭奄奄一息的巨獸,阿諾沿着記憶中的“解剖圖解”穿梭在巨獸骨骼和臟器組成的龐大迷宮中。案件偵破如疾病診治,電影探尋解救這頭垂危城市生命的方案,即便它的癌細胞早已擴散在每一寸街巷。寒夜中,收起眷顧之心的神都沉睡了,不願放棄的人們舉起火把守候在希望的屍體旁,一出可悲與可敬的現代寓言。
徐若風,學習藝術史,杭州影迷
80/100
莫名其妙喜歡,抱着“爛片”的預期,收穫了“爛得有趣”的觀感,一度懷疑自己:難道是因為爛才喜歡?在哀愁、感傷與麻木共存的矛盾影調中流動的魯貝,“藏污納垢”了一部行進奇異的黑色電影,眼及所見,一座破敗地無可救藥卻又令人沉溺的犯罪之城。看似無聊的案件被前所未有地拆解——似乎從來沒有一部電影會如此拍攝審訊和現場指認。漫長的、無意義的堆砌,細微而敏鋭地回溯並表演“自我”,是通向現實的捷徑。
Ada的B計劃,一個堅決響應“新電影”,反對“老電影”的影迷
79/100
非但不相似,反而從機理即遠離任何探案劇集。戴普勒尚對片中所有的案件都漠不關心,但整個城市空間卻藉由這種繁複、看似缺少重點的講述不斷得到建立。我們不再能看到他既往作品中那些情緒噴薄的人物,實際上只是經過了一層置換,既往作品中的事件變成人物的講述,而人物變成了魯貝,這座城市。
馬蒂亞斯與馬克西姆
Matthias & Maxime (2019)
導演: 澤維爾·多蘭編劇: 澤維爾·多蘭主演: 澤維爾·多蘭 / 哈里斯·迪金森 / 加布裏埃爾·德阿爾梅達·弗雷塔斯 / 凱瑟琳·布呂內 / 安娜·多爾瓦爾類型: 劇情 / 同性製片國家/地區: 加拿大語言: 法語上映日期: 2019-05-22(戛納電影節) / 2019-10-16(法國)片長: 119分鐘
觀看狀態:已有中字資源
這兩部頂級佳作,足以讓2020成為電影大年
北美媒體Metacritics: 59/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3.3/5
IMDb: 6.8/10
豆瓣:7.3/10
Ada的B計劃,一個堅決響應“新電影”,反對“老電影”的影迷
95/100
足以讓人忘記《約翰·多諾萬》的存在,繼續《只是世界盡頭》將單一人物拆解為多人物的寫作,因此儘管表達方式和語言環境都是當下的,我們卻仍然能直接感受到他對伯格曼的承繼。遊戲與撕扯,既是羣像、人際的,也是個體、內心的,具體情境的呈現和潛藏情感的發掘得以融合,一種傑出的外化方式,一位遠超近年所有“家庭劇”題材導演的作者。所以,當然是Xavier&Himself。
仇晟,嬰兒作家,年輕導演,老影迷
85/100
Super-impressionist and expressionist,多蘭就是當代的伯格曼,用精準的鏡頭切入情感,黎明,POV轉另一個POV,游水。成功結合阿莫多瓦和加斯·範·桑特(這對情侶像極了《我自己的愛達荷》),奏出的是不同焰火宣言的苦痛之歌。
文森特九六,手術室裏的影迷,麻醉學在讀碩士,時刻考慮棄醫從影
80/100
當虛擬自傳不再有效,走向反身本我分裂羣戲使多蘭由原始走向了超驗,一種在未來蘇醒的古老調度手法。兩位主角即是作者的兩面,生活的糾結情感,創作的困苦思辨,結局選擇温柔是近乎唯一的遺憾,到底還是暫且無法堅決。忘記“約翰·多諾萬”這個意外吧,他終於抵達了世界盡頭,不再折返。暴雨將至的畫幅變換,雷霆萬鈞,此刻,伯格曼託夢,澤維爾甦醒。
徐若風,學習藝術史,杭州影迷
79/100
雖然具體段落上可能只有幾場特別直衝眼前(游泳、破鏡、燈閃切畫幅和幾次降格),但多蘭這部新片還是挺不錯的。哪怕仍舊是自指 重複自己,但這種重複也仍舊是具有序列性的,並非無意義。況且很少有電影能把“年輕男生友情羣體”這種東西拍好,主流市場上雖然有大量男性情誼片,但基本都是較為正面化與生硬的輸出,裏面的情感表達很難做到這麼“小”,並且直擊到90世代。而多蘭則是每個眼神和對話之間的縫隙裏,填充入温柔體貼和渣男本渣的細微感覺,就像男性的“姐妹會”。相愛相殺、甜虐相伴,值得郭敬明學習。
宋遠程,京都大學電影學碩士在讀,電影愛好者
30/100
有一些佳句,也有一些很細膩的時刻。可翻來覆去還是多蘭那一套陳詞濫調。那些充滿致敬意味和輕浮氣質的廉價美學風格一但脱離了年輕的語境,恐怕比一般的顧影自憐還要令人反感。
燈塔
The Lighthouse
導演: 羅伯特·艾格斯編劇: 馬克斯·艾格斯 / 羅伯特·艾格斯主演: 威廉·達福 / 羅伯特·帕丁森 / 瓦萊麗婭·卡拉曼類型: 驚悚 / 恐怖製片國家/地區: 加拿大 / 美國 / 巴西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19-05-19(戛納電影節) / 2019-09-07(多倫多電影節) / 2019-11-01(美國)片長: 109分鐘
觀看狀態:已有中字資源
這兩部頂級佳作,足以讓2020成為電影大年
北美媒體Metacritic: 83/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3.5/5
IMDb: 8.0/10
豆瓣:7.5/10
文森特九六,手術室裏的影迷,麻醉學在讀碩士,時刻考慮棄醫從影
95/100
喜歡程度遠勝《女巫》,艾格斯開創了一套嶄新且封閉的“地域民俗”類型體系,如洛夫克拉夫特的神話文學建築,影像藝術由此出發將接納更多來自新英格蘭乃至世界角落的怪奇傳説和人類學野史,最重要的是,電影不再是全球性語言,返歸溝通障礙的交流壁壘所產生的自然屬性的神秘可怖,是最為原始的形而上的超然顫慄,驚悚懾魄的傳遞播散,都是言説不能的動物本能感知,塔頂聖艾爾摩之火光中的神魔發出的訊號,誘惑着躍躍欲試的後來創作者,風雨血水沖刷過的礁石上,刻下了四個名字:斯坦利·庫布里克、卡爾·西奧多·德萊葉、安德烈·祖拉斯基、英格瑪·伯格曼。
劉二千,在讀博士,香港電影研究者
87/100
極為刺激卻充滿困惑的觀影體驗。Eggers幾近徹底抽空時空,將一處海陸交纏、混沌不分的化外之地轉化為初民的世界舞台,而身體是這舞台上的唯一主角。性慾、暴力、法和神之恐怖意象的蒙太奇交疊伴隨着縈繞不散的環境聲,使Dafoe與Pattinson之間的主奴鬥爭遊戲始終保留着走向徹底毀滅的迷人懸念;刻意復古的文學化台詞更加重了角色的展演性,這展演性使本就傾向於疾轉的人物關係愈加難測。Pattinson最後究竟看到了什麼?Dafoe是在捍衞父法權威還是某種凡夫俗子無法承受的真理強光?這真理是無麼?無從得知。面對一部可能須要大量精神分析和西方思想史(尤其是基督教)知識才能破解的影片,以上説的大概全是錯的。
宋遠程,京都大學電影學碩士在讀,電影愛好者
87/100
復古的表演、文本與影像風格,即便拋去層層隱喻也會為濃郁的歷史氣息深深着迷。艾格斯和他的《新英格蘭民間志怪錄》系列可以説是下個十年最令人期待的創作之一。
徐若風,學習藝術史,杭州影迷
80/100
開場六分鐘的無台詞,配合鏡頭語言叫人以為要全程仿默片了,起的範可謂極高,也真是沒想到之後有那麼多聒噪的台詞要喊。姑且是一部概念極佳的電影:劇作上用了經典的“暴風雪山莊”套路,精神控制 神秘主義為佐料;視聽和表演上都表現出強勢的慕古情結,大衞林奇、庫布里克也偶爾來附身,而且全程都hold住了。但總感覺它在行進過程中,每次在分叉路口前的選擇,都“非我杯茶”,越來越滑向一部“舞台劇電影”,以及那類“為了拍電影而拍電影”的電影,和《女巫》比還是差上一些。不過兩個男演員實在是太強了,威廉·達福完全不像活在這個世紀的演員,神乎其技的復古,説這是來自於60年前的表演都不過分;帕丁森則在《好時光》《太空生活》後把瘋癲發揚到極致,令人看着心有慼慼,但在“古意”上比起達福還是有所欠缺。
Peter Cat,製片人、深焦DeepFocus創始人和前主編
78/100
更喜歡《女巫》一些。但艾格斯這系列《新英格蘭民間志怪錄》已漸入佳境。《燈塔》也可以更好定位艾格斯總體創作企圖,重新糾正很多人對《女巫》錯誤定位。説到底驚悚、恐怖只不過是他講民間傳奇的視聽元素,遠遠不曾構成一種特定類型。
吳澤源,寫不好小説的影評人
70/100
不及《女巫》,不過能在好萊塢商業體系裏拍這麼一部完全異質於當下時代的電影,令人佩服
1917
(2019)
導演: 薩姆·門德斯編劇: 薩姆·門德斯 / 克里斯蒂·威爾遜-凱恩斯 主演: 喬治·麥凱 / 迪恩·查爾斯·查普曼 / 科林·費爾斯 類型: 劇情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美國 語言: 英語 / 法語 / 德語 上映日期: 2020(中國大陸) / 2019-12-25(美國) / 2020-01-10(英國) 片長: 119分鐘
觀看狀態:已有中字資源
這兩部頂級佳作,足以讓2020成為電影大年
北美媒體Metacritic: 78/100
法國媒體Allócine:4.2/5
IMDb: 8.5/10
豆瓣:8.5/10
劉二千,香港電影研究者,本雅明是唯一的主神
79/100
長鏡頭與歐式場面調度支撐超清遊戲體驗,佈景與意象美學毫不迴避現實的戲劇性加值,在後《敦刻爾克》“音樂片”中,沉浸感的締造不過再度顯示影像與“此曾在”的契約關係。
徐若風,業餘影迷,自媒體“風影電影”
70/100
一部沒什麼歷史包袱也沒什麼話想説的電影。通常評論戰爭片,首先要看劇本切入視角的倫理問題、道德問題,而非攝製的場面、技術水準這些次要的東西。《1917》給我的感覺是,好像這些問題都已經不復存在了,直接抽離而出,進入到一個由電影美術搭建的大型遊樂場,士兵帶人體驗網遊的沉浸式線下項目,附帶NPC打卡。這種創作觀下,拍不拍一戰都變得沒什麼緊要,士兵身處戰場,但和戰場離得無限遠。這好像也談不上是一部戰爭片,尤其是對比去年同樣是影像奇觀的紀錄片《他們不再變老》。也許在奧斯卡評判標準下,戰爭片就是一門技藝,可哪怕只是技藝吧,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文森特九六,手術室裏的影迷,麻醉學在讀碩士,時刻考慮棄醫從影
55/100
無法讓人忽視找尋剪輯點甚至發現剪輯點的“長鏡頭”浸入在我看來都是不成功的。空間想象與場面調度還是要服務於“造假”的真實,昏過去醒來一折拆穿了把戲,等時不復存在,銀幕外與銀幕內錯位變成普通電影,在這一刻“長鏡頭”這個噱頭就已經徹底失效,虛假影像捲土重來。迪金斯的攝影將不同的段落帶向了不同的星球,每當門德斯要露怯時立馬使其藏拙回勇。
宋遠程,京都大學電影學碩士在讀,電影愛好者
50/100
哪有什麼微言大義,其實就是無話可説。電影史最不缺的就是偉大的戰爭電影,如果這一部都能拿奧斯卡,好萊塢是不是需要集體反省一下?
肥內,《秋刀魚之味》鑽研者
40/100
儘管片中也不乏在「看似」長鏡頭中進行「縮時」的手法;但恰恰因此造成巨大矛盾:(假的)長單鏡存在的理由是?並且,為了避免乏味,也只能在連續中不斷製造事件與延遲,既帶來刻意的感覺,又似乎免不了要有這些刻意性。事實上,如人物説明,這一趟任務光去程就得七八小時,那麼用兩小時的「實時」從一開始就變成一種累贅而不是加分,「縮時」則徹底地自打嘴巴;再説,門德斯的導演功力實際上還駕馭不了這樣的場面調度。
Ada的B計劃,一個堅決響應“新電影”,反對“老電影”的影迷
X/100
不具有任何觀看價值,遠離人物、遠離情感、遠離歷史,遠離一切生命跡象的一潭死水。
-FIN-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這兩部頂級佳作,足以讓2020成為電影大年
上映半年就入選影史最偉大女性電影,名副其實還是榜單廉價?
這兩部頂級佳作,足以讓2020成為電影大年
看完他的隔離日記,別忘了看看他最動人的巔峯作
這兩部頂級佳作,足以讓2020成為電影大年
三十年黑暗影像,締造世界影壇最鬼魅大師
這兩部頂級佳作,足以讓2020成為電影大年
天下大亂錯在警察?但這就是法國人公認的年度最佳
這兩部頂級佳作,足以讓2020成為電影大年
半個世紀,從世界最高顏值到影壇最高演技
這兩部頂級佳作,足以讓2020成為電影大年
監控無所不在,造就了恐怖片復興?
請為深焦口碑榜投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050 字。

轉載請註明: 這兩部頂級佳作,足以讓2020成為電影大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