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虎八年精雕細琢拍《八佰》,要為國產片工業化趟路丨專訪
管虎在大銀幕上還原出四行倉庫保衞戰的悲壯與殘酷。
戰爭片類型在國內票房其實是有天花板的。《八佰》開機前,好萊塢戰爭片《血戰鋼鋸嶺》於2016年末在中國內地上映,票房雖然只有4.25億元卻口碑很高,這給了管虎信心。戰爭片就像一個情結一樣,在管虎心中揮之不去,一定要拍個留得下來的戰爭片,“多少年以後回頭看,還有價值,還能留下來,這就是我最開始想做的事”。
導演管虎在《八佰》拍攝現場。
抗戰時期“八百壯士”駐守四行倉庫的故事很悲壯。國產經典影片《甲午風雲》(1962)結尾的畫面經常縈繞在管虎腦海:“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命令全艦列隊開足馬力撞向日軍吉野號,卻被敵人的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犧牲。管虎永遠記着這個情節,那種民族屈辱感深深地擊中了他。管虎和劇組經過多年詳細籌劃,在蘇州某地幾乎原比例複製出四行倉庫、蘇州河和多處戰場,用眾多敬業演員,相當於好幾個劇組體量的燈光和子彈點,在大銀幕上精準還原出“八百壯士”的英勇不屈和悲壯。
製作
只要下足功夫,能差哪去!
在《八佰》230天拍攝的過程中,管虎表示,最大的困難就是第一次面對電影工業化,不過這個難題在電影拍攝前就已經大部分解決了。2009年管虎拍《鬥牛》時,每天在片場能走10公里,但在《八佰》的拍攝現場,管虎每天只走2000步,坐在監視器前基本不動,已經專業化的幕後團隊在前期幫了大忙。
《八佰》的拍攝現場與以往經驗不同,演員基本不會在現場提出自己對角色的想法,因為每個演員有一年左右時間來融入到角色中,現場反而沒話,更多的是華彩,在原來談好的基礎之上,有些新的變通。比如羊拐(王千源飾)和老鐵(姜武飾)的一場告別戲,原本不是成片中呈現的那樣,兩位演員開拍前琢磨了一下,沒有告訴導演,直接拍,羊拐對電梯裏的老鐵説:“送你一程。”這個生動的臨場反應令管虎叫好。
羊拐與老鐵臨場發揮的“送你一程。”
1:1實景搭建出蘇州河南北岸的建築,在當時被看作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管虎形容這有點像做一個大的土木工程,他不是導演,更像一個工程監理。但隨着工程的推進,他覺得這是中國電影在工業化道路上必不可少的步驟。
像《八佰》這樣的重工業項目,管虎最初也想請好萊塢等國外團隊幫忙,但最終選擇的基本都是本土團隊。管虎自豪地説,誰能想到片中的煙火爆炸用的是八一廠的。為了達到好的效果,子彈打進不同物體的狀態,炸彈爆炸的效果等,都要做實驗去測試,“只要下足功夫,其實你又能差哪去!”在《鬥牛》中管虎也拍過一些戰爭戲,但與《八佰》中的戰爭戲不可同日而語,後者有很多攻堅戰,烈度更大,並且戰爭戲全部都是順拍,因為只有拍完前面,你才能知道牆上的彈孔打成什麼樣,後面的戲才知道如何拍。
劇本
採用羣像敍事都是主角
《八佰》最早的劇本僅停留在熱血、英雄、壯士這些層面上,隨着創作的不斷深入,管虎想讓故事上升到精神、社會學,甚至哲學層面。管虎在敍事上,他沒有選擇上帝萬能視角,將抗戰軍隊和日軍兩邊的情況都展現給觀眾,而是隨着逃兵的視角進入到四行倉庫中,更身臨其境,不過損失的是常規拍攝中的戰爭大場面。傳統的戰爭片,一般都有主角,但管虎在《八佰》中選擇了羣像敍事,沒有主角,或者説都是主角。這種反類型對電影來説是一個挑戰。管虎曾擔心因為片子裏全是明星,很多演員只露了一臉,大家會不會有意見。結果整個拍攝非常順利,這些演員拿着最少的錢,花了最長的時間,沒有任何怨言。
反類型的《八佰》選擇了羣像敍事,沒有主角,或者説都是主角。
在蒐集歷史資料時,最讓管虎頭疼的是“歷史就像一個任人裝扮的小姑娘”,同一個歷史事件會出現各種不同説法,調研得越深越產生疑惑,最後只能採信大多數認可的歷史事實。比如楊惠敏送旗,有的資料説她不是渡河過去的,還有的資料説她送的旗很小,第二天升起來的不是她的旗,是一個商人送的。
在劇本創作上,《八佰》裏面填充的血肉不斷豐富。因為《八佰》涉及工程量浩大的實景搭建,而很多故事情節的發展是與場景相對應的。所以,《八佰》的劇本在籌備期間一直在根據場景的設計來做相應調整。
新京報記者 滕朝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