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確幸”到“大胃王” 變了味的“吃播經濟”

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顯示,全球每年約1/3糧食13億噸被損耗和浪費。全球每9人中就有1人捱餓。今年以來,中央也密集發文,敦促節約,反對浪費。對此,央視等媒體接連發文批評“大胃王吃播”,稱他們“譁眾取寵,浪費嚴重”。

吃播的由來,要追溯到2014-2015年:韓國製作的美食真人秀類節目。美食主播在家中直播吃飯接受觀眾打賞,獲得單身人羣的共鳴和追捧。隨後“吃播”傳到中國,伴隨短視頻和直播興起,這兩年逐漸走紅。

隨着競爭激烈,為了奪眼球、流量,很多吃播主播開始“劍走偏鋒”。比如:(1)大胃王,飯量大吃得快(2)獵奇吃播,吃稀奇古怪甚至危險食物(3)土豪“美食博主”,每次消耗巨量食材做飯(動輒煮一頭牛、烤一頭駱駝)。一些餐廳為了營銷,也打出了“大胃王免單”、“重金懸賞大胃王”等活動。

但很多“大胃王”並非真的能吃,很多人邊吃邊吐的假吃、靠吃藥催吐,甚至有人因暴飲暴食死亡。為響應號召,鬥魚、抖音、快手、微博等直播平台公開回應:杜絕餐飲浪費,對浪費糧食的吃播將嚴肅處理。然而,是什麼讓吃播們不惜成本和健康代價,前赴後繼呢?

本期對話

王思遠 央廣經濟之聲商業文化節目【遠見】製作人、主持人

方園婧 資深財經媒體人,【顯微故事】主理人

趙敏文 知名美食博主、餐飲行業資深從業者

“不惜命”的流量變現 真真假假的“大胃王”

思遠:歡迎兩位嘉賓。方園婧是互聯網行業資深媒體人,敏文是知名美食博主。前不久,兩位合作完成了一篇對吃播圈的深度專訪,真實記錄了眾多吃播博主“眾生相”和背後的心酸和無奈。眼下,中央下發文件“抵制鋪張浪費”,央視等媒體也接連發文,同批“大胃王”等吃播作假、浪費的亂象。這些會對吃播圈有哪些影響?

方園婧:“大胃王”吃播這個事持續了蠻長時間。央媒曝光前,爭議就比較大,只是正好碰上了這個時機,平台就開始整風,接下來會有蠻多的吃播博主,會對自己內容進行整改。總體來説,對行業是一件好事。

思遠:很多吃播博主們不顧健康,甚至不惜下血本去購買食材,什麼驅使他們這麼做呢?背後有哪些利益鏈條?

方園婧:分兩步。(1)最主要是流量,流量可以獲得更多的粉絲,有了足夠多的粉絲,就可以去跟線下的商家做推廣,讓商家投放廣告(大胃王的出場費)。他過去“試吃”,給商家引流增收後,進一步給自己增加影響力。(2)粉絲越來越多後,會有廠商來找他們帶貨,從廠商低價拿貨賣給粉絲。不管哪種形式,吃播博主都是利益所得者。

思遠:敏文在行業裏接觸的具體案例就比較多了,有沒有其他的讓你印象比較深刻的細節?

敏文:我之前跟一些商家打交道,他們評價:這些大胃王裏有一些是真的會吃很多東西,食量本身就很大。有個大胃王,從小學到初中,基本上每天都是八菜一湯的標準。然後就有美食類MCN(網紅包裝機構)去簽約包裝他們,然後通過這些大胃王去吸引商家投廣告。

前一段,一些頭部大胃王(探店試吃直播)報價差不多是20多萬左右。還有一些MCN機構簽了很多吃播博主,小吃播主播報價從三四千不等,到兩三萬元左右。20多萬一場的播主其實已經很高了,多數人沒那個量。

圈內人揭“吃播”眾生相:“從心理到生理失去對美食的快樂”

思遠:“飯桶”本來是一個貶義詞,如今在吃播經濟下,似乎倒成了香餑餑。我們不禁要問:這個行業怎麼走到今天這一步的。最近,很多央媒曝光吃播博主假吃、催吐,甚至有人因過度攝入食物去世。據我所知,你們此前也走訪了大量行業案例,介紹一下你們看到的吃播博主“眾生相”。

方園婧:大胃王只是吃播的一種,最早大家開始關注時,並不是説想要在食量上面尋求多大刺激感。吃播的本質是“播”,寵物吃也是吃播,孩子吃也是吃播。為什麼後來演化成大胃王這種形式?因為最直觀,給人帶來的視覺上衝擊是最強的,滿足了人的某種本能的慾望,同時複製起來很容易。只要求大求多,足夠奇葩,讓粉絲先留下來,再考慮我要不要產生更多有價值的內容,最後變成大胃王,取代了直播本身存在的意義。

思遠:本來是“小確幸”的吃播,成了不要命的大胃王。敏文你在美食行業,接觸的吃播就更多了,有什麼案例跟大家分享。

敏文:其實是有需求才有市場。我認識一個吃播,她的經歷蠻有意思的。之前得了闌尾炎,手術時覺得那段時間特別痛苦,沒法吃好吃的,就看着別人吃。後來她就成了某個吃播博主的助理,每天幫他拍視頻,準備一些用具、聯繫商家。做了一段時間後,她跟我説“正常人真幹不了”——即使食量比較大,仍然要吃抗糖藥片防止體重增長,或者是用其他手段促消化。

思遠:就是吃抗糖丸或瀉藥,用這種極端方式去對沖暴飲暴食的負面影響。

敏文:是的,我還在一個飯局上,看到一個吃播博主吃了很多,然後正好在衞生間碰到他的時候,發現他在催吐,吃播讓他們完全失去了原來對美食的快樂。從營養學和健康學的角度講,美食圈我們很多朋友正常的食量,一桌菜每道菜品鑑一口其實就飽了。但像他們不停地吃,完全沒有正常人的生理反應,這個非常可怕。

大胃王“引流”定律失靈,吃播經濟未來需“守正出奇”

思遠:吃播最早應該是正常的對美食的美好體驗分享,後來牽扯到利益,大家希望博眼球。催生了各種大胃王的行業亂象,在中央的相關精神下,大家對打擊吃播、浪費的呼聲非常高,這兩天抖音、快手、鬥魚、B站都是紛紛做了表態:進行提倡節約的宣傳,對於浪費或宣傳負面的飲食觀、消費觀的主播查處,甚至封號。接下來,吃播這個行業怎麼發展?一刀切,似乎不妥;健康和不健康的吃播邊界是什麼?

敏文:“吃播”這個詞不能一刀切,畢竟也有那種真正分享美食的博主。原來依靠浪費食物博眼球的博主們,需要改變模式了。各個平台上也會有相應管理規則出台。其實在疫情後,很多博主已經有策略性改變了,比如説直播帶貨,因為疫情時沒有探店,沒法賺商家的錢,吃播博主們也會考慮今後生存的長久之計。

前兩天有個商家朋友跟我聊説:今年初,他就想再搞場直播,讓他的店狀況好起來,於是請了一個大胃王去做直播。其實,去年他和這個大胃王合作過一次,大胃王一次直播後,店裏營收漲了180萬。今年他説咬咬牙,大胃王還漲價了,3萬一次,對他來説也是不小的投入。但今年合作後,一點效果都沒有。這個商家就感嘆,大胃王吃播,其實適合“盛市”,並不適合於目前這種狀況。

思遠:就像直播帶貨,今年頻頻翻車。原因一是去年的經濟比今年更好一些,消費慾望相對強烈,另外就是消費者“嚐鮮感”還很強。但如今,商家不光要流量,還要銷量,大家不盲目迷信這些大胃王了。

從直播平台來講,各平台都在處罰違規主播,提倡節約。但另一方面,平台尺度也挺重要的,畢竟一面是流量的生產者(播主),一面是自己的主管者和家長(監管部門)。未來吃播經濟的走向如何,會消失嘛?

方園婧:任何一個行業想要良性發展,肯定經過一定監管,防止向極端化、不健康的方向發展。其實直播平台本身也有做管理的需要和必要,這次因為吃播到了一個特別不好的苗頭,所以才會去監控。

我目前看到有很多吃播博主,不是靠“吃得多、大胃王”過得也很好,也不需要調整。為什麼?因為他們除了分享一些新奇的食物外,還會做很多美食知識的普及。舉例來説,我關注的一個海鮮美食類主播,每次吃播時能帶入很多生物、海洋的知識,我看完他直播後,自己也有提升。所以,這些良性的案例是存在的,只要有這些價值在,吃播就是一個長遠的形態和生意。

思遠:吃播的本質是讓大家領略美食之美,以及對美食文化的分享傳承。吃播經濟方興未艾,要想走得長遠,還需“守正出奇”。

<script>window.FWBATH=1;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18 字。

轉載請註明: 從“小確幸”到“大胃王” 變了味的“吃播經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