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國》第二季以大脈絡、大寫意訴説中國何以為中國。該片第二季將在敍事上承接第一季,從盛唐拐點到兩千年帝制結束,縱覽千餘載思想源變。
紀錄片《中國》第二季
“那些偉大的人,從未離去;那些偉大的思想,從未消失”,以影像著史的紀錄片《中國》,在2020年推出第一季時,憑藉世界級的視聽語言、張弛有度的敍事節奏及整體審美氣象上的打造,當即收穫廣泛的社會影響力,網絡融合影響力更是摘得2020年全網紀錄片榜首。其可稱豪華的班底,絕對用心的製作,讓這一場打磨了5年的紀錄片實驗大獲成功,也讓更多人感受到了歷史的可親可敬。紀錄片《中國》成為不少對歷史保有愛意之人的饗宴,更成為不少師生家長的歷史視聽教材。進入原班人馬琢磨融合的第7年,由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紀錄中國”傳播工程支持、國家廣電總局宣傳司指導,更鮮活圓融的紀錄片《中國》即將回歸——以更鮮活的歷史、以更圓融的創作。
更鮮活的歷史,用敍事激活情感印記
承接上一季最後一幕的繁華盛唐,紀錄片《中國》第二季開篇,便從“詩仙”李白與“詩聖”杜甫開始説起。他們“一個如從天上而來,飛流直下;一個如在大地上生長,厚重深沉”,影片以詩證史,將大眾熟知的安史之亂、李白與杜甫,以新視角加以展現。詩仙李白與詩聖杜甫,在命運跌宕之中折射出一個時代,也映射出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精神歸宿。出世的“道”與入世的“儒”,首次在這個歷史拐點中萌發出家國情懷與民本思想。而這一歷史切入點的選擇,也呈現出了創作團隊對中國歷史的思考與感懷。
杜甫
這樣獨特的敍事角度還有很多,在如夢境一般的宋朝,在民族融合、文化下沉的元朝,在季風中浸潤的明朝……創作團隊用新穎的視角講述你我熟知的人與事。
宋朝市井
在一眾來自各大高校及中國歷史研究院的歷史專家學者的指導下,他們從故紙堆與遺蹟叢裏推演出歷史的細節,用大寫意與大脈絡梳理出歷史長河涌動的方向,更以古今之間共通的情感及共有的生活體驗,凝聚出隔着千百年亦能擊中人心的力量。乘着步輦出行的皇帝、拉着二胡享受午後的官員、目睹民眾流離失所的詩人、將畢生抱負投射在作品裏的戲曲作家……在這樣一個鮮活的歷史時空裏,一些關於歷史的印證與反思,恰恰在那些古今相通的生活印記、人類共通的情感體驗裏沛然生髮。
關漢卿
更圓融的創作,構建“穿越般”的歷史時空
早在第一季,紀錄片《中國》便以三套文本,構建了一個獨特的歷史時空。敍事上,打造第一重文學本,取捨有度、闡述有方,用今人的認知體系切入那些熟悉又陌生的人與事;影像上,再次創作第二重拍攝本,以生動、具體、可感知的視聽語言,將一段記載變作一段聲畫;而到了第三重解説本,則集前兩次創作之精華,讓聲、畫、影交相輝映,更讓信息、敍述、觀點與情緒達成平衡。到了第二季,這種創作模式明顯磨合得更好了。醉卧長安酒家的“詩仙”李白,“斗酒詩百篇”,張揚肆意,幾乎是盛唐開元的化身;宋徽宗趙佶,在玉璧上大步流星,沉浸在對至美的追求之中;在渲染嘉靖皇帝的多疑之時,一池深潭、光影斑駁,折射出他幽微的內心,帝王心術躍然屏上……解説詞與畫面互相激發出鄺美意藴,同時又服務於敍事的大脈絡,簡明有力。
張居正與海瑞
同時,本季在對技術的運用上,較第一季又有了新嘗試。杜甫在亂世中一回眸,天空映照着“安史之亂”,而杜甫的背影充滿悲憫,如同他的詩作;趙佶腳踏天青色“玉璧”,冰裂紋一步一蔓延,皴裂成這世上最有生命力的瓷器……對特效點到為止地運用,讓紀錄片《中國》第二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無論是用視聽語言服務於內容表達,還是用技術煥新影像呈現,都只為搭建起一個意藴無限的歷史時空,為人們帶來不一般的美學感受與“穿越”體驗。而隨着歷史時空的推進,紀錄片《中國》第二季將會用到更多類型的影像表達方式,着實令人期待。
更完整的表達,訴説中國來時之路
數千年來,中華文明沒有斷流,這在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隱藏於歷史深處的力量之源是什麼?這是紀錄片《中國》誕生的初心。如果説紀錄片《中國》第一季,通過溯回春秋到盛唐的制度與思想脈絡,為我們描述了一個大致的答案;那麼第二季,這份歷史深處的力量之源,將被描摹得更清晰。《中國》的每一季都可稱為一個完整的表達。第一季用千年時光的回溯,呈現大一統與民族融合;第二季則再用10集梳理千年思想源變,呈現家國情懷與民本思想的誕生,亦呈現世界的平行發展。那些以各種方式傳承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在與世界的交鋒中,不斷吸收新的、沉澱好的,最終締造了我們的今日中國。
“以夢為馬”概念海報
在兩個一百年交匯的節點,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借古鑑今,我們記住來時的路,只為了不迷失方向。那些曾經歷過的振奮與低沉、堅定與迷惘……都已鐫刻在我們共有的歷史時空與民族記憶裏。而紀錄片《中國》只為呈現出其中某一條或某幾條脈絡,給出一種打開歷史的方式,牽引着更多當代人到歷史中去,探尋故事、聆聽聲音、汲取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