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衞視再推益智類IP新品,全新沉浸式燒腦真人秀《超腦少年團》將於7月16日晚與觀眾見面。7月12日,江蘇衞視舉行了該節目的媒體看片會,“超腦艦長”魏坤琳、“超腦主持人”陳銘出席。在《超腦少年團》中,魏坤琳擔任“超腦艦長”,為節目嚴把科學關。在魏坤琳看來,《超腦少年團》最大的特色在於節目主體的年齡圈層變化,以及挑戰項目的“前瞻性”。
“超腦艦長”魏坤琳、“超腦主持人”陳銘出席看片會。
魏坤琳揭秘項目設置
多維開發孩子們的綜合潛能
節目中,24位少年最年長的18歲,最小的不過才10歲。雖然年紀小,少年們的表現卻遠遠超乎魏坤琳的意料,即便是複雜的難題也沒有一個孩子退縮。“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們並不擔心失敗帶來的挫敗感,也不在意所謂的面子,這些制約着成年人發揮的種種心理因素,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小的。所有的孩子都願意去嘗試挑戰。”魏坤琳表示,“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如果孩子能把學習當作興趣,他的潛能才能被真正地開發。這也是節目的出發點,我們能在現場看到很多‘奇蹟’的發生。”
而在挑戰項目的設置上,《超腦少年團》也更着眼於未來。節目將基於抽象能力、逆行力、協作力、分解力、評估能力、創造力、擔當力和解析能力等進行項目設置,以遴選出最具“未來力”的少年。從看片會現場播放的第一期節目來看,《超腦少年團》不僅倡導不同的解題方法、解題思路,甚至可以提供工具輔助作答。對此,魏坤琳表示:“如果我們只是考驗純粹的腦力,那就會像智商測試一樣了。但是真實生活不是智商測試,真實生活中有複雜的各種因素,同時我們也可以使用各種工具去解決難題。因此,我們希望能讓孩子學會如何面對真實生活的挑戰,讓他們可以各展所長地去破解這些難題。事實上,我認為未來生活就是人腦與電腦的結合,這也是我們在節目中希望展現給大家的。”
魏坤琳認為未來生活是人腦與電腦的結合。
在看片會上,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魏坤琳也幾次三番強調,希望《超腦少年團》的播出能夠緩解家長們的教育焦慮。“有焦慮很正常,但重要的是要學會疏解這種焦慮。很多父母不能因為自己的焦慮無法疏解,就把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雞娃’式的教育,或許讓孩子的成績提高了一些,卻忽視了孩子其他重要能力的培養。人生是一場長跑,孩子能否在成長中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標,比上什麼大學更重要。”魏坤琳分享了一則趣事,之前在錄製的時候還特意將女兒帶到現場觀摩,“我希望她能現場去看看那些和她年齡相近的孩子能做到這些她暫時還做不到的事情,去激發她的學習興趣,看完錄製,她現在已經躍躍欲試地想要參加節目了。”在他看來,培養學習的興趣雖然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很多父母卻往往不得要領。《超腦少年團》是一檔有啓發意義的節目,不僅僅是對孩子,也希望可以對家長,甚至對教師們產生啓發,讓他們去思考孩子的學習興趣應該以怎樣的方式來激發,讓孩子自主學習,解鎖他們的“未來力”。
“超腦”主持陳銘做快樂學習的推崇者
與在腦力領域經驗豐富的魏坤琳不同,作為《超腦少年團》的主持人,陳銘自覺壓力非常大。“我首先需要研究題目,搞清楚題目的邏輯,才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所有人明白我們到底要做什麼,這真的不容易。”為了成為一名合格的“解説員”,陳銘私底下經常向魏教授請教,“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們所有人和魏教授吃飯,一邊吃一邊聽他講課,不知不覺聽了兩個半小時,真的受益良多。”
在現場播放的第一期節目中,關於家庭教育,陳銘有一段話非常發人深省。“孩子們的笑容就像一個小太陽一樣投射到我眼睛裏,這是我最開心的事情,也是我們的家長理應開心卻遺忘很久的事情。”陳銘説。而在看片會現場,陳銘對此也做了進一步的闡述。他表示:“我見識過各種比較傳統的教育方式,體驗過這種教育方式的壓力,孩子們在這種壓力下的困境也讓我思考,究竟要如何才能更科學的去倡導快樂的學習。而《超腦少年團》正是致力於讓孩子們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更貼近於生活,這對於孩子在未來生活中解決遇到的問題是非常有益的。”
也正是出於這樣的教育理念,陳銘笑言對女兒們不會有過高的要求,也不會對她們的學習成績表現得過分焦慮。“對孩子的焦慮往往是父母自身焦慮的一種投射,我會盡量自己去消解我的焦慮。孩子自己應該有自己選擇的自主性,父母更應該尊重這種自主性。發展心理學上有一個‘加10’的概念——要把孩子的實際年齡加上十歲後再去和他交流。我大女兒的許多重要選擇,我會誠懇地詢問她的選擇,並聽取她的想法。當下有些父母會用一種表演性的‘尊重’,以具有誘導性的語言來限制孩子的選擇,看似營造出來公平的氛圍,其實這種表面功夫大可不必。”
新京報記者 劉瑋
編輯 佟娜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