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人、劇評人一般都戴着有色眼鏡,或多或少,有意無意。但如若有色眼鏡成為流通商品、標準配置,影評劇評成為羣體性刻意行為,那就會亂象叢生。
近日,兩部熱播劇接連出現“超前點評”。在某打分平台的評論區,大量短評在劇集播出前集中湧入,且評分呈現一星、五星兩極分化。據央視曝光,這些短評、評分很可能是網絡水軍接單後控評刷分所致。
劇集尚未面世,演員尚未登場,口碑之爭就已進入白熱化狀態。如此荒誕的營銷手段,無論正向反向,不僅吃相難看,而且涉嫌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干擾影視劇市場的正常秩序。此外,通過控評掩蓋真實的聲音,塑造虛假的口碑,這種混淆視聽的行為嚴重影響輿論場的清朗生態。
對此,我們有必要追問:水軍刷分控評這個灰色產業,是如何在打分平台興起的?
從細處着眼,水軍刷分控評在短期內可能使多方獲益:水軍得到報酬,影視劇收穫口碑,競爭者空間壓縮,平台坐收流量漁利。看似共贏的利益關係助長了資方的營銷氣焰,也令相關平台逐漸喪失嚴格監管的積極性,任由評論區“寸草不生”,完全淪為演藝公司的鬥法之地。
但長期來看,刷分控評所造成的傷害是全方位的。對演藝公司來説,如果劇集始終陷入無謂的爭論,劇本、演技得不到相對公正的評價,那麼很可能會被直接貼上炒作標籤,遭到“用腳投票”,無法向觀眾有效展示實際的製作投入,更不能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口碑。對平台而言,如果大量劇集的評論區“摻水”,客觀公正蕩然無存,那麼評分將逐漸失去參考意義,平台本身的業界口碑也將大打折扣。進而言之,如果放任水軍橫行,那麼演藝行業整體將墮入“唯評分論”的陷阱,浮躁之風愈盛,精良之作愈少。
誠然,口碑是文藝作品質量的體現,也是作品吸引更多觀眾的重要依據,但口碑必然建立在內容的基礎上。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藝作品,固然需要通過一定的營銷手段來拓寬受眾面、增強影響力,但叫好又叫座的根本原因依然是高品質的劇本、攝影、演技、服化道。盲目追求高度一致的風評而忽視內在細節的打磨,實際是將影視劇的口碑與內容本末倒置。此類口碑營銷很可能適得其反,縱使吸引部分不明真相的觀眾點開收看,最終也難逃很快被棄劇的結局。
縱覽某打分平台,不難發現,水軍刷分控評的現象很可能不止存在於兩部剛剛上映的劇集,而是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在此,我們敦促相關平台及時清理水軍言論,規範營銷活動,建立更客觀公正的評分機制。也希望在有關部門的監督指導下,演藝從業人員能夠擺脱惡性競爭的泥沼,沉心靜氣創作,以真誠的面貌接受大眾的點評。
作者:孫欣祺
編輯:施薇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