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俐曾獲得過許多重量級獎項,她既是華人演員的代表者,也是電影界舉足輕重的人物。
作為一名國際巨星,鞏俐的演技毋庸置疑,但在其他方面,例如她移民新加坡的這個行為,就曾引起過很大爭議。面對這個問題,鞏俐早在楊瀾的採訪中就做出過回應:選擇新加坡國籍是我自己的個人原因,沒有必要向公眾解釋。
而不久前《奪冠》的上映,由於鞏俐在其中扮演着象徵國家榮譽的郎平一角,一時間關於鞏俐國籍的事件眾説紛紜。許多人認為扮演民族屬性的角色時應該找純正的華人,也有人認為鞏俐雖然不是中國籍,但她愛國的心是真實的。
國籍雖移,赤誠猶在
事件還要從08年説起,鞏俐之所以加入新加坡國籍,是因為她的前夫黃和祥就是新加坡人,也因此鞏俐有過一段在新加坡居住的經歷,於是她決定移民。
讓許多人不理解的是,鞏俐移民新加坡究竟出於什麼樣的原因?也許是環境的逐漸適應,也或許是其他原因。
其實在生活中,鞏俐是一個隨性的人,她不會隨意將工作性質轉移到生活中,因此她並不在意外人的看法。鞏俐的行為仔細想來並不令人意外,作為一名名利雙收的巨星,對生活當然有着極高的要求。移民後她很快適應了新加坡的人文環境,生活品質也得到充分提高。
但依然有許多觀眾會介意國籍這件事。今年9月份,一部講述中國女排的電影《奪冠》上映了,影片一經播出,引起巨大爭議。
這部電影由真實事件改編,講述的是中國女排決戰前的生活與訓練,以及隊員們一路殺入奧運會決賽的心路歷程。而鞏俐,在其中扮演著名的女排教練——郎平。
眾所周知,鞏俐在影壇上有着非常大的影響力,身為中國人的她在國際中的亮相,一直做為華人演員的表率。
而在她加入外國國籍後,這一切都已經不成立,又憑什麼還能得到華人的尊敬呢?對此,有網友表示,國籍不能代表一切,演員鞏俐永遠有一顆中國心。
在多倫多電影節上,當其他人操着流利的英語演講時,鞏俐面對外國媒體在台上第一句話就是中文:''我是中國演員鞏俐。''
當然鞏俐的愛國,不只是表現在語言上。一次某島正進行着頒獎典禮,鞏俐作為評委正認真的聆聽發言,一位紀錄片導演卻發出''個體獨立''的言論,對國家沒有絲毫的歸屬和認同,甚至是排斥。
面對這種情況發起者李安導演雖然尷尬,但還打還是打着圓場,而鞏俐卻不買賬,她直接拒絕為這位導演頒獎,全程黑臉明確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而這位獲獎的導演確確實實有着本國的國籍,但她的這般行為卻沒有一個身為華人的自豪,沒有絲毫維護國家整體的自覺性,即使有這份國籍存在,又能代表什麼呢?
反之再看鞏俐,儘管已經移民,但她的言行舉止都透着我是華人的驕傲。她的歸屬感是如此的清晰,在她一生的事業面前面對貶低時,不曾有絲毫的動搖。
演員的自我修養
鞏俐的前夫黃和祥曾表示:當初結婚時,為了表示忠誠與慎重,她才考慮改變了國籍。這些在鞏俐看來,都沒有必要向公眾解釋,她的坦蕩,也是造成公眾重重誤會的原因。
拋開國籍來看,鞏俐在表演工作中的敬業,對於塑造角色的認真,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觀察鞏俐的角色可以發現,她對人物情緒的把握以及情感的細膩,真實又感染人心。而這些都不是簡單的摳圖與後期配音能夠做到,可見她的背後所下的功夫有多刻苦。
就拿''郎平''這個角色來説,在電影籌備期間,鞏俐便和女隊員們一起同吃同睡,共同訓練。流着汗水,吃着大食堂的她身上沒有一絲女明星的風采,流淌的只有角色的魅力。
球場的封閉式訓練,她也從不落下,她會在一邊觀察專業人員的行為並默默記下,那段時間排球幾乎不離手。後來在影片中她和女排員們一路披荊斬棘,那默契的配合,幾乎讓人以為她就是郎平本人。
巧合的是女排教練郎平之前也面對過一場國籍風波。她曾在美國執教三年,回國後就遭到過許多所謂''愛國人士''的強烈質疑與責難,認為她不配執教中國女排。
對此郎平沒有理會,只是默默地帶領女排拼殺獲得了一個又一個榮耀,最終一場''世界冠軍'',令所有發聲過的人屏氣凝神,理屈詞窮。
不得不説這個角色的成功,有一半原因在於鞏俐和郎平的身上都有着同樣的堅韌,與不服輸的精神。既然開始,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鞏俐作為女演員,近30年中,將各種國際大獎收入囊中,而幾十年後的今天,她依然盡全力演好每一個角色,不斷為中國電影事業做出貢獻。她的身上有着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吃苦耐勞的品質,不是一個國籍就能改變。
如果她沒有愛國之心,又怎麼能塑造出如此真實的代表着民族精神的人物形象?演技可以偽裝,但眼神騙不了人。這個角色的完美呈現,是除了作為演員必備的素養之外,情感從內而外的自然流露。
鞏俐是一名中國的好演員,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少一些指責,多一些包容
關於這次的國籍紛爭,事實如鞏俐所言,兩個字:不必。在這種個人選擇問題上,確實沒有必要粗暴地上綱上線,抓着不放。
公眾人物也是人,他們擁有獨立的人權和自由,在沒有涉及到原則性問題時,不應該被他人隨意的謾罵和指責。
一個對祖國沒有任何貢獻的人,又有什麼立場去指責一個為中國電影事業做出過貢獻的演員?愛國這件事,永遠是通過真實的行動,而不是所謂的''口頭行為''。
奇怪的是,世界上總會有一批人習慣於道德綁架別人,從本質來看,這是一種對他人人格的踐踏。
還記得曾經因為網絡暴力的明星自殺事件嗎?可知那也曾是一個鮮活的生命,不知參與過暴力的人良心是否受到了譴責?而隨着網絡的發展,眾多明星的隱私被暴露於人前,大眾站在制高點上觀賞,只要有一點風向,往往就會跟風指責。
''離作品近一點,離私生活遠一點。''這是無數深受其害的人發出的共同請求。一面指責着新市場的作品低劣,一面又只關注與作品無關的私事,於是''流量''一詞如萌芽般紛紛冒頭,人們不去關注質量,作品自然參差不齊。
對這點鞏俐認為,中國電影近年來已經開始逐漸下滑,她説:在當今電影界,國際上已經對中國電影不再感興趣,這是她不願看到的。
事實上,為了迎合世俗的審美趣味創造商業價值,許多影片的內涵已經不再,這是影視行業的悲哀,也是我們以及時代的悲哀。
作為一個明星如果被聲明所困,那他有永遠都只是一個明星,不會成為演員。作為一名觀眾,如果只會跟風,那他一定是一名庸俗的大眾。敢於追求內心的人,永遠是讓人佩服的。正是因為鞏俐的率性行為以及不在乎外界的輿論,才能讓她專心於演藝事業,塑造一個又一個精彩的角色。
要知道,追究姓甚名誰,永遠沒有一個人的行為與熱愛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