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知否》首播情景再現。
一方面,是對服化道齊刷刷點贊,另一方面,是對節奏過慢、開場不抓人、部分演員演技的質疑。
對,正午陽光年度古裝大劇《清平樂》。
《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首播csm59衞視收視率2.294排名第二,市場份額7.64排名第一。口碑褒貶不一。
《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正午陽光真的輸了?坦白説。開場有瑕疵,有不足,第一集的節奏,真的慢。
但,慢就是輸?
不好意思,我看到的,是另一番天地。
三流古裝,像一杯過期可樂,喝下去,倒胃口,不解渴。
二流古裝,像一杯快飲,喝下去暢快解渴,但不會有回味。
一流古裝,像杯好茶,需細品,有回甘。
《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清平樂》拍的是什麼?一口氣。
從開局北宋熙熙攘攘的市井百態,到皇宮內院的朝堂論辯;從宋代美食的的舌尖巡遊,到朝堂之上的縱橫開闔......
《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包羅萬象卻又絲絲相扣,徐徐匯聚成一片盛世的風氣。
何為清平樂?詞牌名,取意於國泰民安、四海清平。
一句話撂在這裏——若能拍出這番歷史的氣象,首播不算完美的《清平樂》,還是開年古裝第一。
開局服化道華美節奏慢?但正午陽光節奏慢得有道理
《清平樂》最先引起討論的,是它精緻、大氣、符合歷史真實的服化道。
劇集片頭就不同其他劇片頭的劇情快剪,全部配插畫。連起來,就彷彿是一副北宋年間百姓版的清明上河圖。
《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服裝和化妝不難理解,處處,精雕細琢。從皇室穿戴到老百姓的穿着,整體都符合歷史真實。
《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道具的涵蓋面則比較廣,大到北宋宮殿、城門、長廊、客棧、桌椅,小到書畫、酒杯、器皿、佩戴的首飾、使用的武器等,原樣複製。
《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無論是材料、紋樣還是色彩,形成了一個符合北宋的宏觀認知。
但正午陽光做的最好的,還是從服化道、場景,進入歷史。
《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宋代的官制、禮儀、風俗、服飾,七夕、上元節的熱鬧場景,宋人流行的遊戲,到皇后妃子們的髮飾、飲食等等,都就是把劇本中的文字想象的北宋轉化為具體真實存在。
過往國劇服化道最大的問題,一是“假”,明明是歷史劇,卻出現各種不符歷史的現代元素。
二是亂,各種後代的物件紛紛出現在前朝,活像是架空劇。
三是“新”,從建築外景到室內內景,從人物着裝到桌面擺設,永遠是那麼嶄新,沒有任何風吹雨打的痕跡,也就失去了歷史劇該有的煙火味。
而《清平樂》的整體表現,無疑是對上述亂相的撥亂反正。
但相比服化道引發的羣贊,當下網民質疑的焦點,則是劇集的敍事。
《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綜合網上的討論,《清平樂》的節奏慢嗎?
表面看,的確慢。
劇集採用了順序+回憶的方式,最開始出場的是少年宋仁宗,然後以一個“狸貓換太子”的典故揭開了整個故事。
第一集的閒筆確實略多,或者更確切地説,看似與劇情核心無關的北宋皇家日常,佔據了一些篇幅。
首集整集圍繞宋仁宗去皇陵尋找生母李氏和“微服私訪”兩件事,對話密集娓娓道來,講述少年仁宗的逐漸成長,但是對話過於密集,會讓觀眾看得累。
《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新人演員張家碩和王凱形似,但演技尚顯稚嫩,尤其在吳越等一波老戲骨面前,更容易相形見拙,觀眾急等王凱出場,故事就更顯得慢。
但,整個首播看下來,真的慢到令觀眾棄劇的程度?我反倒在慢中,看出了正午的門道。
一是故事雖慢,但慢中有序。
所謂劇集划水,指的是劇情與主線無關,而《清平樂》首播劇情的主線高度集中,以皇宮為主線,輔以梁家人的故事,並穿插仁宗童年的情感,表面悠閒的、不緊不慢的節奏之間,劇情一直在穩步推進。
《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歷史中仁宗知道真相是在劉太后和生母李氏都去世之後,而本劇第一集就將宋仁宗知道李氏為生母的事提前,無它,只為增強仁宗和劉太后的矛盾衝突感,由此就奠定全劇全半段的核心矛盾,並可以讓觀眾預感到以後趙禎的種種妥協、退讓、不得已。
《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第二集進士宣科,一邊是嚴肅的朝堂對話,一邊是戲謔的後宮八卦,看似閒筆?其實是一一將北宋名臣引出。
你看,故事的因果邏輯從未被細節撕扯引發斷裂。
信息高密度,服化道高還原,台詞高門檻……
這才是揭開歷史謎題的鑰匙。
二是慢中有力。
發現沒,雖然開篇不是《長安十二時辰》那樣急速前進,沒有緊張刺激的動作冒險故事,也沒有朝堂的快意恩仇,觀眾,自然容易覺得悶。
但故事卻呈現出了另一重劇力。
比如,仁宗和韓琦那段從少年到青年的跨時空對手戲,是羣臣,更是雙雄。
少年相遇,仁宗給韓琦埋雷是真的。求賢才,也是真的。
《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我覺得最精彩的,正是開篇中,兩人百轉千回的過招。
雙雄戲,一邊是天才,一邊是草包,當然不叫雙雄。
有意思的來了:少年你將我一軍,我必加倍奉還。
看得出,晏殊韓琦范仲淹等
《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角色,對於正午劇絕對不是工具,找來秀才們這麼好的演員,這些絕代名臣,過去只活在歷史課本中一句話裏的人物,有一個,是一個,説到底,《清平樂》最耀眼的風采,還得是那一幫從歷史書上“活過來”的風流人物。
這種徐徐鋪設的劇力,難道不是比表面的炸裂,更刺激,帶勁。
正午歷史劇要的不是持續高密度的推進,而是一輪細火慢煎、反覆敲打。
節奏、製作、劇情,放在長期注水的國產劇中,怎可同日而語。
三是慢中見格局。
看前兩集的敍事,從八大王元儼的朝廷論辯,到劉太后罷黜晏殊,故事一開始就暗潮湧動,為何這麼拍?
因為朝堂上的暗湧,對比長路上的衝鋒,更震撼。
《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漫長積攢下的政治衝突,在論辯裏爆發。
表面的波瀾不驚背後,是太后垂簾聽政下的步步驚心。
看得見的,是言辭進退,看不見的,是君與臣,君與後之間的情感、羈絆、角力、交戰。
至此,劇集就拉出了一幅北宋政壇的眾生相。
但又何止政壇,它還拍整個北宋,拍一個時代。
一套又一套服飾裝扮,一幅又一幅面孔。
《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共同描繪出在歷史書不曾有過的,北宋時代的精氣。
有了人氣,有了精氣。
剩下的,一代盛世的神氣。
再比如,吃。
一番報菜名,蜜餞李子雪花膏、吐蕃豬肉、千層酥,光是聽,就聽到人想穿越。
倆字,嘴饞,想吃。
表面閒筆,卻報出了北宋時代最為平常的煙火。
這樣的煙火味道,也在人與人之間傳遞,變成故事——從吃食到穿着,就從市井、煙火、人情之中,鋪開了一幅盛世畫卷。
帶出了生生不息的人氣。
這樣的正午劇,慢嗎?在我看來,只要言之有物,慢,也能慢出一番正午陽光劇的道理。
王凱救場?我更要為仁宗的人味兒鼓掌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對首播是否滿意,王凱的表演,卻贏得了眾口一詞的認可,甚至有網民説,王凱出來前和出來後,根本兩部劇。
誇張嗎?未必沒道理。
因為王凱飾演的宋仁宗,就是全劇的定海神針,這個核心人物不穩,整部劇,就難免失魂落魄。
王凱怎麼樣,輕輕一個捲簾一出場,就是天容國色。
《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幾句低音炮,穩住全局。
但王凱的表演只是如此?在我看,王凱真正的精彩,在於作出了對傳統的反叛。
傳統的仁宗是誰?
兩宋時期在位最長的皇帝。登基的時候才13歲,在母后劉太后的陰影下生活了10年,到23歲才真正開始親政,從生到死,一字曰——仁。
《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但,這不只是我們對人物理解的單面,更是影視人物長久以來的桎梏。
而王凱的表演,全程都在仁宗的歷史“人設崩塌”。
崩塌原因——王凱演的不是帝王,而是人。
比如剛登場的宋仁宗,在我看到最大的特徵是——天真。
看“復仇”韓琦,全程充滿少年的意氣,誰説宋仁宗,不能有志氣益長,鋭氣漸盛的時代。
可是再往後是什麼?受困。
《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看改編,最大的變化,就是主角從內臣梁懷吉變成了宋仁宗,從內臣管中窺豹出一代此帝后糾葛,臣子君臣的權力拉鋸等等。
到直接從君王角度切入,以宋仁視角看每個個體,展現歷史和時代中個人受困的命運,這種無力掙脱,才是封建時代人物的根本命運。
所謂仁宗。苦悶是必然,妥協是宿命。歷史有云,“仁宗雖百事不會,卻會做官家(皇帝)”。
他少年登基,仰懼天變, 俯畏人言 ,治國如執秤,遵循“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廣開言路卻也犧牲了幾乎所有“任性”的可能,將女兒、妻子、愛妃包括他自己,置於無法逾越的孤城。一切的權謀、爭鬥、恩怨,都由他而起。而他唯有上敬天命,下畏人言,如履薄冰。
《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看王凱的表演,越演到後面,越是充滿無可奈何的孤獨感,好幾次獨自徘徊,眼神遊離,疲憊無奈都隱約可現。
張貴妃是他一生摯愛,卻不能任性恩寵。福康公主是他最愛的女兒,卻無法給她自由。
品一品他一次次悲極而泣的表情顫抖的睫毛,皺起的眉頭,頹喪的腳布。
《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宋仁宗像一個努力試圖做好皇帝卻仍然深陷痛苦的普通人, 從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三個不同年齡之間的變遷,都被王凱用細膩的情感表現了出來。
果然,好的角色,會帶來好的張力。
《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相比許多人點讚的帝王範兒,王凱表演最打動我的,反倒是帝王霸氣下呼之欲出的人氣,是人,而不是歷史中的一個名字,才會糾結百轉,涕淚俱下,而這,才是能扎到人的表演。
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正劇會輸
所以,正午陽光這局輸了沒?
只能説,從服化道、禮儀到一些很精彩的對手戲,可以看出《清平樂》,或者説,《知否》班底依然是典型的“慢工出細活”。
慢工出細活背後,更值得借鑑的是,它隱藏的一個工業化邏輯,或可為國產古裝劇製作留下一個方法論——簡言之,匠人精神。
《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有了這種做劇的態度,才會在這個短視頻流行的時代裏,去做這麼賣力不討好的事,所以從當年的《琅琊榜》、《知否》到《清平樂》,正午陽光才能為國產古裝打了一個樣。
這個樣,是不是,只是一種視覺上的精美?
我反倒認為,正午古裝劇最精彩,或者説,最耐人尋味的地方在於:
進入歷史的方式。
何為歷史?每個人都是管中窺豹,每個人都是盲人摸象。
從任何一方,都可以發現歷史裏不一樣的風景。
正午怎麼拍歷史的?
就説這960年前的仁宗盛治。
表面看,拍的只是仁宗一生?看劇名——清平樂。
正午陽光真正要拍出來的是,是一個時代的風氣,而歷史的風韻,其實是拍不出來的。
只能用纖毫之間的精緻,雕出來。
《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是的,細節。
一個例子,讓你知道《長安》的細節有多可怕——
注意到第一集仁宗微服私訪的情節沒,透過場景,其實呈現出現由唐入宋的坊市制度的變化。唐代採取坊市分開的制度,層層封閉,到了北宋則依次放開。
正是這強迫症一般的細節刻畫,才一針一線地拼湊成一個時代的風貌。
這麼拍劇,固然是慢,但若是留意到這細密的歷史針腳,換來的又是加倍滿足。
故事是虛構的。人氣、精氣、神氣卻曾經展現於一個時代。
這正是正午劇真正的風采——將歷史拍活。
北宋仁宗一朝,政治上被稱為名臣的有呂夷簡、范仲淹、包拯、範祥、韓琦、富弼、文彥博等,文學藝術上有張先、柳永、晏殊、宋庠、宋祁、尹洙、梅堯臣、蘇舜欽、蘇洵、歐陽修、蘇軾、黃庭堅;書法上有蔡襄、蘇軾、黃庭堅。
《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無論是這些歷史名臣,還是彼時的市民盛世。他們在69集長劇中,帶着後人的判定,從歷史中來。
我們知道他們的定位——響亮的姓名,漂亮的詩句,揮毫的筆墨。
但,不曾知道這背後的細節。
而《清平樂》,就是讓曾經的歷史風貌,從原本扁平的認知,添上新的筆墨。
《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就説宋代科舉取士。
曾經的科舉考試過於注重辭藻,也就是科舉考試重視作詩而輕視義理,無法選拔真正有識之士,范仲淹提出“先憂後樂”,逐漸凝結成宋代士人最為認同的人才標準。
可范仲淹又是什麼人?從首集的丁憂辭官開始,在這層層構建的細節、人氣之中,這些一代名士終於被還原,被再現,是他們,凝聚出一個“真實”的盛世氣象。
當故事結束,他們便帶着這樣的氣象,回到歷史中去。此時,曾經的歐陽修范仲淹,就不再只是小學課本中必須背誦全文的詩詞作者。
我們對他們的認知,就不僅是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而是説出這個話的人,何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這,或許是《清平樂》最令人着迷的地方。
知其偉大,但何以偉大?
正午古裝劇,從來不是那種強刺激的戲劇。而是在對歷史的盲人摸象中,叩問歷史。
所以,《清平樂》真正的歷史魂魄,到底在哪裏?才不止是帝妃愛恨,帝女糾葛,它的故事更大,大到拍出一個時代的精神。
北宋何以燦爛,因為門閥士族退出歷史舞台,出身庶族、靠科舉晉身的士人階層成為整個社會的領袖,他們是真心相信,士與君王共治天下。
什麼才是北宋士大夫心中真正的境界呢?還是范仲淹。
《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人們記住更多的,是他寫出過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但別忘了他的《嚴先生祠堂記》中的名句——“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這,才是士君子的真風骨。
好在還有正午劇,讓我們透過歷史,看見了這樣的真風骨。
你告訴我,這樣的劇,配不配得上開年古裝劇第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805 字。

轉載請註明: 《清平樂》首播收視第二靠王凱撐場我偏不信正午陽光古裝劇會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