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抗疫題材時代報告劇《在一起》開播,雖然才更新6集(3個故事線),豆瓣開分達到8.5分,已擊中很多觀眾的淚點。
觀眾的留言字字句句飽含真情與感動——
“這是個讓我們家糾結的電視劇,家人都很想看這個劇,但又不敢看;這部劇簡直就是直接長在了每個中國人的淚點上,每個鏡頭都太能讓人落淚了。”
“《在一起》也太真實了!明明是個電視劇,卻像個紀錄片,夢迴2020年的那個冬天!只要齊心協力,我們的春天一定會到來的正如現在,雖已入秋,但因為有那些時光的奮力拼搏,讓我們這個秋冬不畏寒冷。”
“真正的抗疫劇!目前只更新了6集,但是我斷定是個良心劇。短短半年,為武漢加油的日子歷歷在目。”
《在一起》是全新的“時代報告劇”,每兩集一個獨立故事,每個故事一支創作團隊,十組人馬分頭行動,十個故事匯成20集系列劇。
當《生命的拐點》《擺渡人》等陸續上演,很多觀眾明顯感受到《在一起》的別具一格:比常規電視劇更真實,更貼近生活與人心。《在一起》完美融合了“藝術與真實”,抗疫醫生、護士,甚至普通人如你或我,都能在劇中找到情感共鳴。
真實,不止是“場景復原”
金銀潭醫院、方艙、火神山……這些疫情期間發揮重要作用的地點在劇中幾乎同型“復原”。《在一起》每一個場景鏡頭,都能瞬間帶觀眾進入2020年初的記憶。如果説,場景復原還只是技術層面上的“真實”,那麼人物角色源於真實原型,則是“時代報告劇”最鮮明的特點。
《生命的拐點》中由張嘉益扮演的"江漢醫院"院長張漢清,原型是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武漢金銀潭醫院是武漢最大的專科傳染病醫院,也是最早收治新冠病人的醫院。
但當時少有人知道的是,張定宇是在身患漸凍症、妻子也感染病毒的情況下始終堅守一線的。他第一次出現在大眾面前的樣子,便是在武漢金銀潭醫院走廊裏那個步履蹣跚的背影。
《在一起》開播特別節目上,張嘉益表示自己在見到張定宇院長本人以前也看過這個視頻,當時就被這個背影擊中淚點。
而在《生命的拐點》裏,他也將張定宇這個特殊的走路姿勢還原了出來。
張嘉益挪動有些遲緩的步伐,簡直是對張定宇的復刻。以此為切入點,張嘉益力求從神態到氣場都做到一模一樣,儘可能還原出一個最真實的原型人物。
《同行》篇中楊洋飾演一位“逆行”回武漢支援的呼吸科醫生樂彬,角色原型是朱彬醫生,華中科技大學同濟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的感染科醫生。他在得知疫情嚴峻、科室工作強度大、人員緊缺後,立即想盡辦法由上海經長沙輾轉回到武漢,一路坎坷,換着乘坐了多個交通工具,路程艱險但誓要與昔日戰友共進退。
在這個真實故事的基礎上,《同行》穿插加入另一個診所的年輕小醫生榮意。樂彬有一個自己的網名,叫有備無患,他是一個習慣了提前做好準備的人,不會走一步看一走,而是要準備好幾步,所以他是有計劃性的想要克服重重困難回到武漢。而榮意是衝動型的,她不會考慮太多怎麼回去的計劃,反正就是一門心思要回去。
兩個性格完全不同,但信念和目的相同的人在路上相遇了,這讓整個劇集故事更加豐滿有力。
真實的感動,沒有刻意煽情
“他們首先是人,有七情六慾的人!”——不少觀眾在追了幾集後,才發現,《在一起》的藝術加工,是基於真實的藝術加工,沒有浮誇粉飾。
《生命的拐點》裏,張嘉益扮演的張漢清既有“定海神針”般的魄力,也有脆弱的一面。他對徒弟譚松林(週一圍飾)有這樣一段掏心窩子的對話:“等我慢慢失去知覺,慢慢縮成小小一團的時候,你還要認我這師傅,經常推我出來吃碗熱乾麪。”
《擺渡人》中倪妮扮演的平小安,是一個年紀不大的急診科護士。在疫情剛開始發生、情況最嚴峻的那20幾天裏,平小安盡心盡力地去搶救病人,一天、兩天、三天⋯⋯雖然盡力去救,但是很多情況下沒辦法真正地幫助到他們,而身邊的一些同事也在救助病人時被感染。連續多日沒有休息的平小安整個人一下子崩潰了,突然決定辭職離開。她在雨中的發泄,真實展現了一個年輕護士內心經歷的掙扎。
兒子搶治無效死亡,母親甘願捐獻遺體,向醫護人員九十度鞠躬;
年輕醫生榮意,喜歡揹着媽媽吃辣條;騎車回武漢,安慰自己:“往好處想,今天掉5斤肉”……
在觀眾看來,演員們就像一個普通的當事人,一個平時隱在人羣裏,遇到事往前走一步、甚至成為英雄仍不自知的人。
因為站在了“真實”的肩膀上,這種藝術上的“不刻意”,不特意煽情,讓人物成為接地氣的,可信的,和觀眾之間同呼吸的。
後續,《救護者》《搜索:24小時》《火神山》《方艙》《我叫大連》《口罩》《武漢人》7個單元即將輪番登場——《在一起》的暖心故事,還在繼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