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2022年迄今為止這個華語音樂綜藝簡直是港台樂壇的天下,先是《聲生不息》掀起的粵語歌曲的風潮,再到《浪姐3》裏首期王心凌重新的火爆,另一檔音樂綜藝《為歌而贊2》也算是順應了這個潮流吧。
第11期便出現嘉賓李玟,並且帶着她的全新唱唱沒歌曲《樂園Wonder》出來,47歲的李玟容貌身材保持得當,在台上又唱又跳依然魅力四射,歌喉,身材和舞姿真的是不減當年。同時容祖兒也登上了這檔綜藝節目。
並且因為嘉賓詢問的關係,還引出了百贊團的詢問,李玟和容祖兒發問:“你聽到的最新的一首香港音樂(粵語歌)是哪一首?”也就是粵語歌曲衰落,現在聽眾沒有聽過多少新的粵語歌,還有新生代粵語歌手的討論。
當然,你要説《聲生不息》推出的曾比特和炎明熹當然也能算了,但這還是內地娛樂平台推出來的新生代粵語歌手,比起鄧紫棋那一代都更進一步的感覺。
實際上,這些音樂綜藝頻繁出現對於港台老歌的炒情懷,不但更加證明港台樂壇的衰落(有大熱新歌何必去炒老歌情懷呢)。而且也證明了這些音樂綜藝本身也是一種創意匱乏的表現,那就是非常缺乏對於優秀原創新歌的推動。
你很難想象2005年前後國內音樂綜藝節目上,選手全部演唱上世紀的老歌吧。在當時可是爭相演唱周杰倫那一代剛出來的新歌,那就證明了原創新歌的強大。
這個頻繁登上音樂綜藝的港台樂壇老歌,這個背後的問題和現在華語樂壇的問題可謂是一模一樣。那就是原創新歌的匱乏,表現的現象就是沒完沒了的翻唱。
港台樂壇為何會衰落?《聲生不息》《為歌而贊2》告訴了我們答案我們仔細想想,現在大家談到華語音樂非常懷念之前的港台樂壇,而且大家談到港台樂壇對於形象包裝,宣傳,實力和作品,甚至是巨星的人格魅力都非常推崇,這些確實也是現在樂壇不具備的,但是終究有一個缺點哪怕最推崇港台樂壇的歌迷都得承認。
————港台樂壇歷史上這個翻唱佔據了重要的地位
這個時候歌迷通常有三個方向找補(行為合理化去支撐內心的認知),一是雖然是翻唱但是人家買了版權的,二是雖然是翻唱但是也傳播了原唱,三是港台樂壇不止翻唱也有周杰倫這種原創音樂人等等。
這三個方向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説到底的話,這個翻唱氾濫終究證明本土音樂原創不行對吧,這是非常影響一個國家地區音樂產業良性發展的。
為什麼以前港台樂壇翻唱的歌曲多?尤其是香港樂壇非常的泛濫,台灣樂壇的原創唱作人數量還遠遠在香港樂壇之上。
第一,當時因為種種原因港台地區並不重視音樂原創生產產業鏈,特別是香港樂壇。因為只是一座城市,人口太少,商品經濟卻高度的發達,觀眾卻有巨大的需求,資本都是用最短的成本和時間追求高效益的。
於是乎,樂壇資本就非常熱衷翻唱當時外國的熱門歌曲,特別是日本樂壇的熱門歌曲。人家的曲子已經在市場驗證過成功了,你原創出來觀眾還未必喜歡呢,於是就買人家曲子填中文詞,一首不行就買一堆。
大家想想,花同樣的甚至更高的錢去原創觀眾還未必喜歡;而翻唱外國歌曲很容易大火甚至爆紅,你是資本家你怎麼做?
這基本上就是落後國家地區沒有建立成熟的產業鏈,早期各行各業普遍存在的現象。
如果建立產業鏈後意識到問題開始從創意、研發、配套和獨立自主的產業鏈還好。但後來內地芯片等更重要行業都證明了,沒有內外壓力資本真的不考慮這回事,畢竟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租不如借……
這種情況就導致香港樂壇發生了重要的問題,各種操盤手導致原創唱作人難出頭,沒有建立起以創意,研發為主的原創音樂產業鏈。
當時身處的某些公司在有版權的情況下會根據歌手量身給個,可能會更便捷。在當時就算原創歌手出來仍舊不吃香,盜版橫行,版權意識基本沒有,哪怕千禧年後連當初銷量第一最火的周杰倫,盜版商也快瓜分了他將近十分之七的銷量。
(而且盜版專輯還不收入總統計中,影響總統計的記錄,那些原創歌手也拿不到)。
當時做原創歌手除非你的銷量巨大,巨大到那麼多的盜版商瓜分很多很多很多錢後,你還依然有錢賺,如果正常銷量,那也都是給盜版商賺的,比如本來你賣10張就能賺錢,但在當時你也就只能賣3張左右,那7張被盜版商“替”你賣了。
所以本身國內都不重視產業鏈讓原創也真的遭不住,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鬼才,天才,幸運兒。而且有一點也得説下,這種互相翻唱,各國家真的很正常,如果音樂產業鏈環境好點的國家可能就少點,但泥潭就得靠助力。
翻唱各國家都有,但抄襲是肯定得批判的!
這就是人家觀眾的版權意識,再到背後的音樂教育,音樂產業鏈上更加成熟和健康的關係,能夠維持優秀的原創音樂的誕生,甚至不停的突破和推出陳新。
香港樂壇是最先衰落的,原因就是這個多種原因形成的造血不行的基本問題,台灣樂壇更好就是人口更多些,地方更大些,甚至經歷過政治上的“新民歌運動”。
於是同時代的台灣樂壇雖然也翻唱日本氾濫,但是出了羅大佑,李宗盛,新四大天王齊秦,周華健,王傑,童安格,再到張雨生,伍佰等等原創音樂人,這樣的孕育才會在2000年後誕生周王陶林一代。
但資本打造的不會創作的歌手仍然翻唱非常氾濫,像包裝的唱跳天王羅志祥,嘻哈天王潘瑋柏簡直就是漢化組的一員。前段時間重新翻炒大火的王心凌,代表作《愛你》《第一次愛的人》都是翻唱。
《聲生不息》《為歌而贊2》救不了港台樂壇,更救不了華語樂壇2010年後甚至現在的內地樂壇這個問題嘛,和當初的港台樂壇相似但又有不同。這個現在樂壇最大的問題之前寫過很多次,主要還是伴隨全世界唱片產業的崩盤,又沒有在網絡時代建立成熟的音樂產業鏈,後來流量時代和短視頻時代又到來了。
短視頻的碎片化音樂下沉到了最廣闊的市場,市場上最熱,最火,傳播最廣的歌曲永遠都是短視頻音樂,至於流量時代的唱跳偶像是圈子化的代表,唱跳偶像的歌曲不管賣得多好,多高,大眾始終不聽。
華語樂壇現在不姓華姓抖,如今的時代誰都可以發短視頻,什麼人都能做個音樂,比如《學貓叫》,比如各種裁縫短視頻音樂。如今正兒八經的歌手更甚至是創作歌手,哪一個有當網紅,當愛豆賺錢快啊?
沒什麼門檻,只要有點名氣,那邊參與個綜藝這邊跨界演個戲當個古裝男主,順便唱唱歌跳跳舞接幾個商單再開個直播順便賣個貨,你跺你也麻。而歌手呢?更不用提原創歌手了,你見過周杰倫陳奕迅林俊杰什麼的演過戲麼?
(當然周杰倫演過戲還當過導演,但這些年證明了他的重心沒轉到影視上)。
當歌手不但需要大量的時間學習樂理知識和磨鍊唱功,創作歌手甚至要學習的東西更多,付出了這麼多努力和大量的時間能火的又有幾個呢?更別提正版音樂都不是所有人支持的,主流市場也就是短視頻市場和網絡熱歌充斥着抄襲和各種翻唱。
很多歌翻唱火了的原作者反而默默無聞,關鍵是很多網紅粉絲百萬千萬,這些人粉絲年齡小,觀念還有點那啥(甚至有故意的),那套對於翻唱三個理論完全能套進來,甚至更沒有節操了。
什麼沒有翻唱哪知道原唱人家是幫你宣傳,現在都不談買了版權,甚至我個人經常看到什麼翻唱網紅粉絲跑去罵原唱,攻擊原創的作者,就這種環境原創還談什麼未來。
當初唱片時代崩盤,盜版時代直接連根拔起了專業創作者的市場,連那些唱片公司都不賺錢了,行業都沒了,還談什麼歌手,談什麼原創音樂人。如今的華語樂壇就是短視頻熱歌排名榜是沒有辦法的,浮躁的時代,還有幾個人願意花時間搞創意和搞研發呢,資本天然是想躺着賺錢,不管是娛樂圈還是文藝圈能躺着賺誰去做原創呢?
《為歌而贊》熱議港樂沒落?粵語歌,甚至華語樂壇為何越來越爛《為歌而贊》《聲生不息》等音樂綜藝其實是樂壇現狀投射的一個影子,畢竟除了《中國好歌曲》選原創,哪怕選新人的《超級女生》《中國好聲音》等等綜藝,這個選手演唱的歌曲不都是老歌為主麼。
主要的區別就是,2010年前後五年的綜藝還唱當時優秀的熱門原創歌曲,現在音樂綜藝翻炒情懷老歌越來越氾濫。偶爾唱些新歌要麼偏冷門,要麼就是短視頻歌曲,數量少還難以形成大熱歌曲。
《為歌而贊》這種音樂綜藝堪稱新時代平台,宣傳和娛樂形式的終極融合。畢竟它用短視頻模式去評價老牌音樂人的翻唱經典歌曲,與《聲生不息》《浪姐》《哥哥》就是包裝老牌明星+情懷+娛樂的模式不同。
這些綜藝推出了多少優秀的新歌嗎?對於當下的原創音樂有什麼推動麼?答案是有吧,但是極少極少的。
最後,這個音樂也好,小説,動畫,遊戲和影視劇也罷。在近現代商業市場都是和經濟發展,民眾教育和消費水平,再到技術帶來的傳播平台,最後到建立成熟健康的產業鏈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我個人因為經常聽獨立音樂,知道伴隨經濟發展人民整體性的富裕,導致玩音樂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同時音樂節,livehouse等線下平台的迅速發展(疫情後受到衝擊)讓音樂人和作品有了可扶持的產業。
這些都讓現在的華語音樂風格多樣化,整體水平更是上升了一截。只是在當前主流音樂市場還是短視頻,流量愛豆音樂大行其道的情況下,沒有成熟音樂產業鏈的包裝和宣傳什麼優秀音樂都出不來,這個再怎麼嘲諷和呼籲都是沒有用的,音樂綜藝就更是一樣了。
《聲生不息》《為歌而贊2》這種音樂綜藝越去翻炒什麼老歌,老歌越是火爆,華語音樂和華語樂壇也就顯得越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