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沒這位文學圈大佬,和這家文娛企業,如今馮小剛也許還是一美工

馮小剛在世界影壇得獎無數,他的電影包攬電影界“四金”各大獎項,本人獲得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他是中國電影發展史上的諸多開荒者中的一員,註定會被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但這樣的馮小剛也曾籍籍無名,也曾只是個平凡的美工師,直到他遇見了華誼和王朔。

若沒這位文學圈大佬,和這家文娛企業,如今馮小剛也許還是一美工

馮小剛是標準的北京“老炮”,1958年出生在北京大興區,後來全家人又搬到了車公莊,幼年時期父母離異,母親獨自帶着他跟姐姐一起生活,孤兒寡母的日子並不好過。

馮小剛從小就很獨立,老北京夜不閉户,街坊鄰居家長裏短,世態炎涼,少年時期的馮小剛看在眼裏,卻不知不覺得記在心裏,從他的電影裏總能看見那些隱晦或者乖張的諷刺,有些就來自這樣普通卻瑣碎的生活。

高中畢業之後,為了減輕家庭負擔,馮小剛去了部隊,這樣家裏就不用再支付他的生活費。

若沒這位文學圈大佬,和這家文娛企業,如今馮小剛也許還是一美工

馮小剛喜歡畫畫,且很有天分,進了部隊之後領導發現他在這方面的才華,就招他進了部隊劇團的美術組,其實他並沒系統的學習過,完全是自學成才,部隊畫畫的幾年積累不少經驗,畫功也精盡許多,期間還組織過過部隊聯歡晚會,是個十足的文藝骨幹。

憑藉一手畫畫的本事,離開部隊後的馮小剛在北京城建開發總公司謀得了一份工會的工作,依舊是負責文體活動,六十年代中國大廠是非常重視工會活動的。

所以馮小剛有很多表現的機會,後來又成功調入到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成為一名專業美工師,先後做過《便衣警察》、《好男好女》等多部影視劇的美術設計,並且通過這些工作開始接觸影視圈。

若沒這位文學圈大佬,和這家文娛企業,如今馮小剛也許還是一美工

年輕人工作勁頭強勁,總有使不完的勁兒,美術設計的工作不算繁重,所以閒下來的時候馮小剛就在劇組免費打零工,劇務、道具、燈光、攝影、甚至是羣演馮小剛都非常樂於幫忙,在這些瑣碎不起眼的工作中,馮小剛漸漸對拍電影有了更加立體和實質上的理解,並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這個從老北京胡同走出來的美工男,開始不滿足於參與一部電影的美術設計,他可以用畫面去配合和表達一個故事,也可以自己去講述一個故事,他想讓自己的故事也鮮活起來,直到他遇見了王朔。

若沒這位文學圈大佬,和這家文娛企業,如今馮小剛也許還是一美工

八十年代末期,王朔憑藉小説《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在文學圈裏名聲大噪,但是依舊是個無業遊民,每天跟編輯馬未都混在一起,喝茶,閒聊,看街上人來人往,聽隔壁桌的客人抱怨世態炎涼,從羣眾中找故事,編輯報刊,想想那個年代的媒體人只是一羣很純粹的文藝青年,賺的錢都不夠喝茶水聽故事。

若沒這位文學圈大佬,和這家文娛企業,如今馮小剛也許還是一美工

而彼時的馮小剛依舊在劇組做美工,還是王朔的讀者,並且非常喜愛王朔筆下輕飄飄的憤怒和講述生活的獨特視角,王朔的文字被馮小剛稱為日後拍攝電影的綱領性文獻,對他後期賀歲片的創作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

那一年馮小剛在《大林蟒》的劇組做美工,因為劇組要深入到原始森林裏取景,閒來無事的馮小剛就幫劇組做飯,他們進山之後,馮小剛就挑一個陰涼地兒看王朔的小説,那部電影的導演是鄭曉龍,王朔的哥們。

拍攝結束之後,鄭曉龍竄了一個局,把王朔介紹給了馮小剛,兩人的第一次見面給彼此的感覺非常怪異,王朔覺得馮小剛嘴太碎,自來熟,馮小剛覺得王朔是一個因為拿到身份證而興奮不已的人。

若沒這位文學圈大佬,和這家文娛企業,如今馮小剛也許還是一美工

此後馬未都受到電視劇《渴望》的啓發,也想做電視劇,但因為經費有限只能做室內劇,然後開始選故事方向,當時中國電視劇行業已經漸有起色,但是很多敏感的話題和人羣還是不能大張旗鼓的編排和嘲諷,但要做一部中國式的室內喜劇,就少不了挖苦和披露。

最後幾個人把眼光放在了自己身上,他們有編輯、編劇、還有一個無業遊民王朔,都是爬格子的人,那就寫自己吧。

幾個人一拍即合,王朔就又找來了馮小剛,跟馬未都他們介紹馮小剛的時候,王朔説他是給劇組畫布景的。

若沒這位文學圈大佬,和這家文娛企業,如今馮小剛也許還是一美工

環境再敏感也不會有人管他們拿自己開涮,大綱定下之後,幾個人就分頭開始寫各自負責的故事,基本都是自己從業生涯的境遇,但是湊在一起之後並不是很理想,第一稿交上去很久都沒有迴音,後來通知他們被斃了,大家就原地散夥了。

但是很久之後王朔又來找他們,電視劇中心缺本子了,當時有人看過他們這部劇,覺得還能挽救,但問題是他們遞上去的原稿找不到了,只有故事大綱和梗概,劇本得重寫,最初的幾個人一聽就打了退堂鼓,只有馮小剛敢接這活。

當時寫的時候他看過他們所有人的劇本,那些故事他都記得,寫作手法也都大同小異,於是最後的劇本是由他跟王朔完成的,但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這部劇竟然火的一塌糊塗,它就是《編輯部的故事》。

這部電視劇讓馮小剛在編劇界嶄露頭角,與此同時王朔成了當時最火的編劇,因為他們的關係,中國電視劇編劇的整體稿酬都上調了一個檔次。

若沒這位文學圈大佬,和這家文娛企業,如今馮小剛也許還是一美工

之後,馮小剛開始潛心劇本創作從小品《今晚我們相識》,相聲《面的與皇冠》,再到合作鄭曉龍編寫愛情片《大撒把》,並提名金雞獎最佳編劇。

此後馮小剛不止滿足於把故事寫在紙上,他要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在鏡頭裏活起來,於是他又合作鄭曉龍執導了《北京人在紐約》,這是馮小剛的首部導演作品,當年一舉拿下五個一工程獎,金鷹獎,飛天獎。

若沒這位文學圈大佬,和這家文娛企業,如今馮小剛也許還是一美工

1994年,馮小剛再度搭檔王朔,拍攝電影《永失我愛》,這部由王朔小説改編的電影由他本人親自撰寫劇本,是馮小剛的電影處女作,為他的電影事業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王中磊王中軍兄弟1994年創業成立華誼兄弟,那一年馮小剛第一次做導演拍攝《北京人在紐約》,冥冥之中似乎存在一種莫名的緣分。

華誼兄弟最初是以廣告公司起步,1997年馮小剛的電影《甲方乙方》讓十幾億人的中國年有了不一樣的味道,開創了中國商業電影的新思路,票房突破3600萬。

若沒這位文學圈大佬,和這家文娛企業,如今馮小剛也許還是一美工

於是1998年,王氏兄弟在華誼旗下成立電影辦公室,並投資了馮小剛的第三部賀歲片《沒完沒了》,據悉該片上映之後華誼收益突破5000萬元,這樣的收益讓華誼看到了商業電影的希望,終於拍電影不再是一項賠錢的買賣,此後雙方達成了共識,維持了長達20年的合作關係。

若沒這位文學圈大佬,和這家文娛企業,如今馮小剛也許還是一美工

背靠華誼這棵大樹,馮小剛的創作更有底氣,可以放下很多關於投資收益的限制,專心於作品本身。

此後馮小剛的商業電影一路飄紅,扶搖直上,有3000萬票房加上開羅電影節金字塔金獎的《一聲嘆息》,有4200萬票房加上百花獎最佳影片獎的《大碗》,有5000萬票房加上華語電影傳媒多項大獎的《手機》,有1.2億票房加上金紫荊獎的《天下無賊》。

若沒這位文學圈大佬,和這家文娛企業,如今馮小剛也許還是一美工

作家秋原曾寫過一本書《大片時代——馮小剛與華誼兄弟》,詳細描述了馮小剛與華誼兄弟相互成就的拓荒進程,他們開闢國產商業電影的新局面,從劇本到演員到檔期,再到市場分析和環境解讀,他們讓數以千計的電影人不再因為電影賠錢而對夢想望而卻步,他們用一部部經典作品把觀眾領進電影院,讓觀眾樂於花錢看電影,讓中國電影進入大片時代。

沒有王朔可能就沒有《編輯部的故事》,也沒有機會讓馮小剛講故事。

沒有華誼,可能馮小剛就不會肆無忌憚的搞電影,那也就沒有了賀歲檔,有些機緣的存在本就是相輔相成的,也是惺惺相惜的,同道中人無論前面距離多遠,早晚會有一個焦點讓他們並肩前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28 字。

轉載請註明: 若沒這位文學圈大佬,和這家文娛企業,如今馮小剛也許還是一美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