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不僅豐富了人類世界的精神和色彩。還更多地在人類智力方面有着不可描述的功效。但在當下的音樂創作者們,尤其在進入數字音樂與流媒體時代的中國創作者們,他們又呈現出怎樣的生活現狀呢?在收益方面又有着怎樣的挑戰?
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教授張豐豔連續三年來,潛心於《中國音樂人報告》,每年的報告裏都有着詳細的調查和數據圖表,這些數據向人們揭示了音樂人生存的方方面面。
12月21日,2020年年度報告新鮮出爐。從報告中反映出這樣幾類問題:為什麼現時期的音樂人年齡普遍偏低?為什麼性別上男生佔比較大?為什麼40歲以上的音樂人逐漸減少?為什麼在中國大多數的音樂人入不敷出?
據張豐豔介紹,這份報告一共採集了3174份來自一線音樂人的有效問卷數據,並與其中104位音樂人進行了詳細的交談。
本次調查顯示,音樂人的平均年齡為24歲,16歲至25歲的音樂人成為行業主力軍,約佔比62.06%,呈明顯的年輕化趨勢。張豐豔還表示年齡越長的音樂人佔比數額比較低。同去年相比,若按照年齡層次相比計算,2020年41歲以上的音樂人數量在顯著下降。
在性別比例上,體現出陽盛陰衰的現象。據有關部門統計顯示,音樂人男女比例整體為8:2,女性音樂人雖較上年相比有小幅提升,但仍處於較低水平。
此外,對於音樂人普遍面對的無力議價及收入低下等現狀,張豐豔用“用愛發電”來描述音樂人的生活狀態。
調查研究發現,53%的音樂人收入不足5000元,低於2020年北京市平均工資6906元,52%的音樂人基本沒有任何音樂上的收益,受訪人羣中僅有11%的音樂人為全職。在無法保障基本條件的情況下,許多音樂人不得不尋求其他工作來增加收入。
報告中還顯示,去除學生羣體後的音樂人中,兼職率仍高達82%,較低的收入和兼職時間壓迫,勢必就會壓迫音樂人的創作時間和精力。
還有就是由於收入較低,音樂人流通性很大。有調查顯示,46.3%的音樂人入行時間不滿一年;入行五年以上的資深音樂人僅佔比11.4%。物質與精神都無法滿足的情況下,讓很多音樂人才流失。
一個好的作品需要長時間的打磨創作。著名的配樂大師漢斯季默在與諾蘭合作的《星際穿越》時,在開機前就介入創作,在打磨、潤色作品時投入大量精力和成本,其配樂團隊就有200餘人。知名音樂製作人彭飛此前曾透漏,國內目前配樂詩的報價上限為100萬元人民幣左右,而且後續也沒有版税收入。但是如果在好萊塢,走工會的話100萬美元起步,如果是請大牌及配樂師,大概在300萬元至400萬美元,並且後續還提供版税收入。收益得到保障後,也為創作者提供了時間和精力。
精品製作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不管是購買創作環節時的正版音源,還是聘請錄音環節的表演者、麥克風的擺放、真樂器的實錄、混音、母帶、後期製作等大量工作都凝聚了智慧和創意,錄製水平製作直接將影響音樂創作最終的藝術水平。世界著名樂隊甲殼蟲樂隊,每年的創作授權及版税收入大概在3000萬美元至4500萬美元之間。可見歐美國家的音樂創作者收入已遠遠高於其他行業,這不但為創作者提供了持續創作的熱情,也為以後的作品繼續成為精品提供了物質上的保障。
相比較國內,很多音樂人在版税上的收益甚微。一次採訪中有音樂人表示,自己的作品在上春晚前,版税年收入為94.75元,上春晚之後版税收入前後僅增加不到2元。著名詞作家冀楚忱介紹説:“如果在美國和歐盟從事音樂行業,我寫了那麼多歌,早就可以靠版權養活自己,早就可以退休了”。已在行業內深耕15年的冀楚忱還表示,不管是一開始的唱片時代還是現在的數字媒體時代,國內的音樂創作人都屬於任人割韭菜的弱勢羣體。
為給音樂人提供一個有保障的創作空間,目前多方都已發起音樂人扶持計劃,全方位地提升音樂人的收入。調查數據顯示,有91%的音樂人已經在數字音樂平台發佈自己的音樂作品,現如今數字音樂平台已經成為音樂創作者主要的作品發佈渠道。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移動音樂用户規模達到了5.8億,日活用户1億。隨着互聯網的不斷髮展,數字音樂市場用户的增長已勢不可擋。2014年以來,包括騰訊音樂在內的許多音樂平台,短視頻平台,唱片公司,版權公司,原創音樂人基金都加入到音樂人扶持計劃。這些音樂人計劃依託自身平台的特性以及不同的企劃重點,給音樂人提供不同類型的服務。但説到底,如何提升數字音樂的付費率才是解決音樂人收入的最基本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