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國慶檔爆款,非《萬里歸途》莫屬!
全平台口碑領跑,票房一騎絕塵;熱搜的話題此起彼伏,觀眾的討論熱火朝天。
截至到10月5日下午18點13分,該片的觀影人次已經突破2000萬,並且獲得了內地影史38項影史成就。
而實際上早在幾天前,電影《萬里歸途》就受到了多方好評。
除了大V力薦、觀眾好評之外,咱們的官媒也頻頻下場。
人民日報轉發點贊,人民網撰文表揚。
種種跡象表明:這部國慶檔爆款電影值得一看,也值得我們來分析其之所以能夠成為爆款的原因。
下面,扒姐結合着自己的觀影感受,簡單聊聊這部現象級電影。不足之處,歡迎斧正。
首先,這是一部主旋律與商業片完美結合的史詩級大片。
它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還原十一年前的利比亞撤僑事件。
毫無疑問,這個題材是敏感的,畢竟它涉及到了重大的政治事件;
毋容置疑,這個故事是難拍的,畢竟它牽涉人物眾多、刻畫起來很困難。
但是咱們的電影人迎難而上,用自己的真情實意和一腔熱血,將它給拍出來了、給它演出來了。
現實中咱們的外交官是什麼樣子的?他們不僅能西裝革履地在國際場合上慷慨陳詞,表明我們的立場、表達我們的訴求,也能風塵僕僕地跟我們的同胞共進退,帶領着他們克服重重困難、帶領着他們回家。
現實中咱們的海外同胞是什麼樣子的?他們在和平時期意氣風發、所向披靡,在危險時期勾心鬥角、一盤散沙,但是咱們的同心力和向心力、凝聚力和責任感總是能夠將他們團結起來,克服重重困難、應對各種危機,最終找到回家的路。
他們是一個個鮮活的角色,有温度、有責任、有榮譽,有着大無畏的精神;
但是,他們也是一羣活生生的人,也會有自己的小情緒、小確幸,也會害怕戰爭和死亡。
大家不要總是誤以為主旋律電影是個貶義詞,以為它總是像《美國隊長》《壯志凌雲》《侏羅紀公園》那樣不切實際,面對危機,僅能靠超級英雄力挽狂瀾。真正的主旋律電影是《上甘嶺》《沙家浜》《長津湖》那樣的,以集體主義戰勝個人英雄主義,以人民的智慧戰勝不可一世的敵人;真正的主旋律電影也是《萬里歸途》這樣的,以外交官當領頭羊,以同胞們的配合為前提,以眾志成城、萬眾一心的姿態,踏上回家的路。
但光有這個,一部電影未必能夠做到好看,它還要有商業因素的考量。
真實的戰場如何還原?親歷者彼時真正的狀態是怎樣的?當時危機重重的氛圍如何讓人身臨其境?從個人英雄主義到集體主義是如何轉變的?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到底是如何完成的?現實中的戲劇化如何巧妙地進行影視化改編的?
這些問題都要通過商業片的技術來解決。比如編劇,要將故事寫得更有可看性;比如導演,要將演員們調教得與親歷者神似;比如,服化道、配樂、台詞等等,都要忠於故事,並最終為故事服務等等。
所謂,“電影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大抵如是。
畢竟,《萬里歸途》它不是一部紀錄片呀!
一言以蔽之,該片具備主旋律電影的特點,但兼具商業化的做法。這樣的類型,這樣的題材,拍出了以前沒有的東西,只要拍出來了,它就已經贏了!
其次,導演饒曉志拍出了不一樣的“東西”。
這“東西”不單單指題材上——聚焦海外撤僑,而且還有很多令人眼前一亮的“東西”。
比如,人設。
他沒有將咱們的外交官刻畫成“高偉正”的形象,而是刻畫成了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張子賢飾演的章寧,單位的老好人一個,他的死不足以令人嚎啕大哭吧?張譯飾演的宗大偉,單位的老油條一個,他的角色形象不足以讓人熱血沸騰吧?王俊凱飾演的成朗,職場小白一個,他的稚嫩不足以讓人愛得死去活來吧?
更不必説王迅等人飾演的配角了,他們都不是一個完美的角色,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有七情六慾,有責任感和榮譽感,但也有自私和虛偽。這種塑造角色的方式,在以往同類型電影中是比較罕見的。
比如,配樂。
該片的配樂,我除了記得插曲《星星點燈》,便是王菲演唱的主題曲《歸途有風》了。倒不是因為扒姐記性不好,而實是因為它不搞用BGM煽情的那一套。
再比如,節奏。
武戲就是打,交火“砰砰砰”,讓人腎上腺素飆升;文戲就是慢,輕輕鬆鬆,甚至拌兩句嘴。
我們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章寧死了,宗大偉去跟白嫿交待。他迂迴了三次,第一次他説想喝點葡萄糖;第二次他舉喇叭發言,想起章寧講不下去了;第三次,他點煙點不着,白嫿拔了他的煙就懂了。你看看,文戲收得很緊,沒有啥“金句”,讓觀眾自己去體會。
第二個例子是穆夫塔為難宗大偉,要和他玩遊戲。宗大偉一個字、一個字地説,“我跟你玩!”然後,全場沉默,沒了!你看看,武戲的緊張用沉默也營造出來了。
如此張弛有度的細節,該片不勝枚舉、難以羅列。
然後,主演可圈可點,配角立大功。
我看很多影評人將該片的成功,歸結於張譯和殷桃兩大主演的穩定發揮,這當然是沒問題的。
但扒姐以為,該片的配角也功不可沒。
比如,成泰燊,戲份和台詞不多,一出場就證明了何為老戲骨;比如,李雪健老師,一亮相那種威嚴和霸氣就躍然紙上;再比如,王迅、王智、萬茜、李晨、吳京等演員,明明他們都是來“打醬油的”、“客串的”,但他們就是能夠做到“給個鏡頭就燦爛”、“給句台詞就翻天”。你看看,吳京在結尾給“彩蛋”的時候,那不就是“神來之筆”嗎?
所以,一部電影的成功是多種因素疊加的影響,是多個演員及所有工作人員共同努力的結果,大家不要逮住一個點一個勁地吹,觀眾們的眼睛亮着呢,誰演得好、誰演得不好,個個心裏就跟明鏡似的。該片主演當然表現得很亮眼,但配角的功勞也很大、不容忽視。
關於演員的表現,其他人聊得很多了,這裏,扒姐不再贅述。
最後,我想聊聊該片的主題。
拋開電影本身的撤僑內容,它其實有更多的東西值得我們深思。
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是如何理解戰爭和死亡的?
那斷壁殘垣中的《一千零一夜》,代表着什麼?
那沙漠中探頭探腦的蜥蜴,寓意是什麼?
那牆上的巨幅人物畫像,又意味着什麼?
結果的彩蛋,又是什麼意思?
這些看似離我們很遠很遠的東西,其實離我們很近很近;這些看似電影中才會出現的情節,實際上正在現實中發生。
而對於我們絕大多數的普通人而言,我們未必非要去搞懂這些深層次的表達,只需要搞懂,我們在享受萬家燈火故事長的時候,是因為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就成了。
正如電影中歷經千辛萬苦回到家的宗大偉一樣,聽到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依舊會下意識地躲閃,但是聽見鄰居吵架卻會下意識地微笑一樣——無論是社會的組織形態,還是個體的生存方式,我們雖然深受環境影響,但是也能改變環境。
所以宗大偉跟邊境官説:“中國人是用了100多年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
我想,這大概就是《萬里歸途》能成為國慶檔爆款的原因吧。
歷經千帆,堅定的眼神充滿了一往無前的勇氣;
歸途萬里,渴望的內心明白了和平穩定的意義。
——有家,是因為我們有國!
請諸君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