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有一分熱,就要發一分光”

由 仝海燕 發佈於 娛樂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夕陽輝耀着山頭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邊的流螢。春風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羣山結成了堅固的圍屏。哦,延安……”

70多年前,《延安頌》這首氣勢磅礴的抗日歌曲,從延安傳到各個解放區,旋即傳遍全中國,無數熱血青年正是受到這首歌曲的感染,奔赴延安,拋頭顱灑熱血,投入抗日救國行列。

《延安頌》詞作者莫耶,來自茶鄉福建安溪。莫耶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奮鬥的一生。雖然一路坎坷,但她不屈不撓,追求真理,追隨革命,也將堅忍不拔、頑強剛毅的家風,寫在了後代們心中。

創作劇本歌曲

飽含愛國熱情

福建泉州金谷鎮溪榜村,坐落着一座樸素的閩南洋樓。主人名叫陳淑媛,生於1918年;她還有一個名字叫“莫耶”。據莫耶的弟弟陳文炳回憶,孩童時期,姐姐便展現出才華,出口成章。

當時的莫耶思想解放,極富同情心和正義感。初中時期,她閲讀了大量進步書刊,把自己的感情訴諸筆端,寫出一篇篇宣傳婦女解放、嚮往光明的文章。1937年,懷着抗日救亡的民族大義,她將自己改名為“莫耶”,奔赴延安。她擔任《女子月刊》編輯,以婦女解放為己任;跟隨部隊長途行軍作戰,口袋裏總是裝着筆記本,隨時蒐集素材,堅持天天寫日記,創作出大批劇本、歌曲,尤其是《延安頌》。歌聲響徹延安,傳遍各抗日根據地,甚至傳到國統區的革命羣眾和海外華僑中,成為一曲激發愛國熱情的頌歌,引發無數革命青年投入抗日救國行列。

“莫耶不僅是劇作家、小説家、詞作家,而且還是一個編舞家……劇社舞蹈隊演出的反映抗戰題材的集體舞,基本上出自莫耶之手。”著名導演嚴寄洲介紹。

一生嚴以律己

時刻發光發熱

“1954年,姐姐第一次回老家探親,看到了年僅15歲的我,就把我帶到蘭州讀書,從此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年過八旬的陳文炳,回憶起姐姐莫耶,忍不住哽咽……

從濕熱的東南到乾冷的西北,陳文炳在姐姐家裏度過了中學時光。“因為擔心我冬天怕冷,姐姐經常把節省下來的布料縫補在我棉衣的裏層,結果棉衣脱下來看,像個世界地圖。”陳文炳笑着回憶説。

1955年,莫耶轉業到甘肅日報社。1956年,莫耶發表了批判官僚主義的文章,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受到讀者讚揚。1964年,陳文炳大學畢業,莫耶囑咐他:“當下基層最缺人才,你去基層鍛鍊吧!”

在姐姐的指引下,陳文炳來到甘肅省靈台縣,成為一名普通的中學老師。

“共產黨員,要發光發熱!”陳文炳始終記得,臨出發前姐姐囑咐他的這句話。有了這句話的鼓勵,他堅定地在靈台縣紮下根來。這一紮就是16年,直到1980年因工作需要才調回蘭州。

莫耶曾經寫道:“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進入暮年時期,時間愈少,愈感到珍貴。總希望一息尚存,就要有一分熱,就要發一分光。”這句話,如今被陳文炳當作家中格言,教育自己的兩個孩子,要時刻不忘姑媽莫耶“嚴以律己”的作風。

革命意志堅定

始終樂觀積極

回憶當初那段最為艱難的歲月,母親艱苦樸素、直面困難的品質在兒子方前進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上世紀60年代初,我們全家因營養不良都得了肝炎,媽媽身體浮腫,工作又太忙,再加上她本身有高血壓,幾次暈倒在工作崗位上。單位同事將她送回家,但只要身體稍有好轉,她就又回到崗位上去。”方前進回憶道。

儘管當時生活艱苦,莫耶卻從不抱怨,始終保持着樂觀積極的心態。與此同時,她也將這種艱苦樸素、熱愛勞動的精神品格傳遞給子女。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莫耶給子女們留下一句寓意深刻的話:“我這一生,什麼樣的經歷沒見過?”儘管多次遭遇困難挫折,但她的革命意志依然堅定。正如老戰友在紀念她的文章裏寫的:“她的一生不因前路鋪滿鮮花而有懈怠,不因一時霏霏雨雪而消沉。她是一個永不退縮的強者和讓人敬重的革命者。”

和母親莫耶一樣,兒子方前進和女兒方麗頁在各自的工作中,同樣秉持了母親教誨的艱苦樸素、愛崗敬業精神。如今,他們已退休,但每當聽到《延安頌》優美的旋律,總會回憶起母親曾講過的故事,浮現出她熱情爽朗、一生坎坷卻無怨無悔的形象……

2017年,方前進沿着父母的足跡,獨自一人騎單車,從母親當年投身抗日前線的始發地——上海碼頭出發,途經江蘇、安徽、河南、湖北、陝西,一路奔赴延安。當年夏天,他站在80年前母親揮就《延安頌》的地方,深深感慨:“來到您來過的地方,懷着您懷過的理想。”

如今,莫耶故居與對面的“安南永德蘇維埃政府舊址”並列為泉州市“安永德紅色之旅”旅遊景點,成為閩南地區獨具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細雨濛濛中,泉州實驗中學的學生齊聲誦讀《延安頌》;歌詞歷久彌新,精神傳承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