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談為流浪歌手發聲:城市要有一定的“亂度”,才有活力
近日,一段“流浪歌手被驅趕,清華教授為其發聲的視頻”,在網上引起輿論關注,目前已有幾百萬的播放量。其中清華教授仗義執言以理服人,獲不少網友點贊並表示支持。大白新聞獲悉,這位替流浪歌手解圍的教授,是清華大學城市規劃系的張敏。
清華教授張敏(左)替流浪歌手解圍的視頻,在網上廣為傳播
4月30日下午,張敏教授向大白新聞回顧了事件的經過,並分享了他對城市環境建設的諸多看法。
作為城市規劃專家,張敏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古城歷史保護(圖源:紅網)
大白新聞:當天的情形是怎樣的,您因何決定上前勸阻呢?
張敏教授:事情發生在週六的晚上。第二天我有一個講座,我的習慣是提前在當地轉一下,跟蹤一下城市的情況,也藉此機會瞭解國內城市建設的動態,積累備課素材。到了杭州鼓樓附近挺熱鬧,給我感覺很好,就坐下來休息。看見前面幾個人好像在唱歌,沒唱幾句保安就來了,態度比較強硬地驅趕,還要把流浪歌手的音箱拿走,我覺得這就有點過分了。當時圍觀的人已經很多,我也擠進去説兩句了。
其實我沒看出他們在那邊唱歌有什麼問題,那本身就是一個小廣場。我也不反對廣場舞,一個城市就要有點活力嘛。
大白新聞:事件發酵之後,景區管理部門表示已完善管理方案,並設立了“音樂角”,您對此怎麼看?
張敏教授:這是一個很好的態度,但還是有可調整的空間。因為歌手在哪裏唱歌,他要按照市場規律來辦,可能不完全按照你的意向來。歌手覺得哪個地方人最多,就在哪裏唱,你安排的地方可能考慮對各種方面都沒影響,但歌手也許覺得這個地方沒人來。
這就是我們常講的“築巢引鳳”。小時候我和夥伴在江西農村看到燕子築巢,也在牆上挖個洞、弄些草,等着燕子來築巢。但燕子是絕不會到我們做的窩裏來的,因為這個巢一定要用它的唾液黏合起來,有自己的味道它才會住。但是讓燕子到你這裏來是有辦法的:第一不要干擾它,第二有合適的温度,再在附近扔點糧食,逐漸就會吸引很多燕子過來。
大白新聞:依您所見,這個事件反映了哪些值得深思的問題?
張敏教授:其實中國的城市建設,已從過去的“數量增長型”進入到“質量提高型”的階段。過去我們建開發區、蓋大樓,現在要進行環境整治、城市美化,在這個過程中,環境藝術專業是要發揮很大作用的。環境藝術分為室內設計和室外景觀,後者通俗點的説法就是“城市裝修”,除了種花種草、瀑布疊水,實際上還包含街頭藝術。不止是唱歌,雜耍、舞蹈、廣場舞等各種羣眾性活動,都應該算環境藝術的一部分。我們在進行場地和空間設計的時候,也是為了滿足這些活動的需要。
城市建設進入下半場之後,這是很重要的工作,但坦率來講,有些部門可能沒意識到這一點。我們的確是建了很多開發區,開發區的馬路很寬、廣場很大、綠地很漂亮,但卻缺乏老城那種與生俱來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老城是很亂,但漫步其中,你會覺得特別地閒適和舒服,尤其是對遊客來説,想逛的一定是老城而非開發區,因為老城內容豐富,有文化古蹟,有小吃,也包括各種當地人的活動。
清華建築學院原來有個研究中國園林的老先生周維權,他講過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一個城市就像一個家一樣,要有一定的“亂度”,如果不亂哪有生活氣息呢?
大白新聞:那您心中的理想城市是何種樣貌呢?
張敏教授:首先經濟要繁榮,第二要有良好的人居環境。我們常説的一句話是“環境就是效益,特色就是品牌”,城市環境既是城市經濟發展的支撐,也是城市經濟發展的目的。如果一個城市有青山綠水,有文物古蹟,有豐富多彩的城市公共生活,有琳琅滿目的商品,就像著名建築學家吳良鏞先生曾提到的,能達到一種“詩意地棲居”的效果,是很理想的。
本來杭州最有條件打造詩意棲居城市,有那麼好的山水條件,那麼豐富的文物古蹟,描寫杭州和西湖的詩歌散文那麼多。如果我們能把這些詩歌意境通過各種看得見摸得着的城市建設體現出來,讓大家通過眼睛、耳朵就能感受到這裏,該有多好啊。
事件回顧:
熙熙攘攘的杭州清河坊景區近日發生了一段“小插曲”:在鼓樓附近駐唱的流浪歌手被保安驅逐,這時,一位路過的中年男子出面解圍,且談吐儒雅平和、有理有據。
記錄這段經過的視頻顯示,揹着包的男子對保安説:“如果説他們(歌手)帶來了負面影響,那咱們毫不客氣立馬取締,實際上我也正好想在這歇歇,他們正好在這唱歌,這對我是不是很好的事啊,然後把我兜裏這些零錢順便就給他了,他也掙了點小錢,我也休息一下對不對?”
有目擊者爆料,替流浪歌手發聲的是一名清華大學教授,其以理服人的做法令不少網友表示佩服,並認為“這位教授的做法很温暖”。也有人指出,如果歌手引來了大量圍觀羣眾,的確不利於疫情防控,應互相理解。還有網友談到了公共秩序與城市包容的話題。
據當地媒體報道, 4月28日下午,清河坊景區管理部門回應稱,歌手錶演按照要求需要提前申報,並鼓勵健康向上的歌曲,避免低俗演出內容。管理部門也提到,已完善了管理服務方案,考慮在街區專門設立“音樂角”,提供固定的表演場所。
撰文: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