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時代需要有温度和深度的年代大劇
近幾年,國產電視劇似乎進入了一個“小時代”,10—30集左右的中短篇電視劇頗受歡迎,不少長篇電視劇也採用了系列劇、單元劇等形式,以迎合觀眾的“短平快”追劇需求。盤點去年收視率和口碑俱佳的電視劇,除《覺醒年代》篇幅較長外,其他如《山海情》《功勳》《大江大河2》等都在40集以內。今年春節前夕,一部58集的長篇電視連續劇在央視一套和愛奇藝同步播出,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自開播以來一直穩居收視率和市佔率榜首。這就是由李路導演,王海鴒、王大鷗編劇,雷佳音、殷桃、辛柏青、宋佳主演的年代大劇《人世間》。
《人世間》的熱播表明,今天的觀眾並不是不喜歡看長劇、大劇,而是當下缺乏優秀的長劇、大劇。正如長篇小説和電影長片是衡量一個國家文學和電影創作水平的主要指標一樣,長篇電視劇的數量和質量,也是檢驗一個國家的電視劇是否發達的重要標準。1958年,我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誕生,這是一部時長僅為20分鐘的單本劇,且未留下影像資料,因此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電視劇是1981年問世的9集連續劇《敵營十八年》。到1985年的《四世同堂》(28集),我國電視劇的篇幅顯著增長,而1990年的《渴望》(50集)則開創了我國長篇電視連續劇的先河,並且以90.78%的驚人收視率,創造了“萬人空巷看《渴望》,舉國皆談劉慧芳”的奇觀,成為我國電視劇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我國電視劇創作也由此開始走向繁榮。
近30年來,我國電視劇產量增長迅速,已成為世界第一電視劇生產大國。質量常常是以數量為前提的,在為數甚巨的電視劇作品中,湧現出了一批精品佳作,而那些膾炙人口、婦孺皆知、被觀眾再三追看的經典作品,往往是長篇電視連續劇,如《三國演義》(84集,1994)《水滸傳》(43集,1998)《雍正王朝》(44集,1999)《大宅門》(40集,2001)《康熙王朝》(46集,2001)《走向共和》(59集,2003)《漢武大帝》(58集,2005)《喬家大院》(45集,2006)《大明王朝1566》(46集,2007)《金婚》(50集,2007)《闖關東》(52集,2008)《甄嬛傳》(76集,2011)《父母愛情》(44集,2014)《琅琊榜》(54集,2015)《平凡的世界》(56集,2015)《人民的名義》(52集,2017)《白鹿原》(77集,2017)《大江大河》(47集,2018)《覺醒年代》(43集,2021)等(以上未包括長篇電視系列劇,如《我愛我家》《家有兒女》《武林外傳》等)。關於短篇、中篇、長篇電視劇的劃分,迄今尚無統一標準,筆者根據我國電視劇作品總體狀況,將40集設定為長篇電視劇的下限。從以上不完全名單可以看出,長篇電視連續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國電視劇創作所達到的水準。
近年來,在諸多因素影響下,“快餐文化”成為大眾文化消費的一種時尚,讀名著只讀精縮本,看手機只看短視頻,學知識只報速成班,很多人對需要花費時間成本、需要靜下心來感受和領悟的具有相當長度和深度的東西漸漸敬而遠之。在此背景下,電視劇的篇幅越來越短,也就不令人感到奇怪了。不可否認,“短平快”的確有它的長處,但如果大家一窩蜂地追求“短平快”,那就有問題了。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古典小説只有“三言二拍”而沒有四大名著,如果當今的影像作品只有短視頻、微電影而缺少大電影,那將會是怎樣一種情形?當然,我們毋須排斥“短平快”的藝術,但同時我們也需要“長曲慢”的藝術。在中短篇電視劇大行其道的當下,我們呼籲電視劇工作者們對長篇電視劇的創作給予更多的重視。
在長篇電視劇創作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年代劇的創作。“年代劇”原本並非一種電視劇類別,不過近些年來這一提法已被大家廣泛接受,因此本文采用此概念。關於年代劇,至今沒有明確的定義,筆者將其界定為:以家庭為敍事中心,反映清末以來一個較長時段內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社會變遷的電視劇。在時間維度上,年代劇與歷史劇相區別;在題材內容上,年代劇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和現實題材劇相區別;在劇情所呈現的時段長度上,年代劇與其他短時段現當代家庭劇和社會劇相區別。年代劇的這種屬性,使其很難通過戲劇、電影等藝術形式加以呈現,從而成為電視劇藝術的擅長領域。相較其他類型的電視劇,年代劇表現社會人生的縱橫範圍更加廣闊,同時也更加貼近普通人的生活,因此受到多年齡段觀眾的普遍歡迎。年代劇的類型特徵決定了其更適合拍攝長篇電視連續劇,所以大眾最熟知的年代劇一般都是一些年代大劇,如《渴望》《大宅門》《喬家大院》《金婚》《闖關東》《父母愛情》《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
最近三四年,無論是在電視劇當中還是在網絡劇當中,都難覓像上述作品那樣有厚重感併產生廣泛影響的年代大劇的身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人世間》的橫空出世就有了非同尋常的意義。這部改編自梁曉聲獲茅盾文學獎的同名長篇小説的電視劇,以東北地區江遼省省會吉春市共樂區光字片一户周姓人家為中心,圍繞周家三兄妹的愛情、婚姻、家庭和事業,敍寫了從上世紀60年代末到2016年近半個世紀普通市民的生存狀態和中國社會的演變歷程,“於人間煙火處彰顯道義和擔當,在悲歡離合中抒寫情懷和熱望”,堪稱一部“五十年中國百姓生活史”。
從已播出的劇集來看,《人世間》可稱得上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一部優質年代大劇。該劇以樸素的現實主義手法,在娓娓道來的舒緩節奏中,真實地呈現生活的瑣碎日常,細膩地描寫家人間的摯愛親情,生動地刻畫性格各異的人物羣像,深刻地表現社會變革中的人情世態,將一幅極富容括力和縱深感的時代畫卷鮮活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對於以周秉昆和鄭娟為代表的底層小人物,作者傾注了更深的感情,他們的熱誠和善良,他們的無私和體貼,他們的委屈和隱忍,他們的脆弱和無助,他們的樂觀和豁達,他們的堅韌和執着,將大時代中小人物的生存境遇和思想情感以及中華民族幾千年積澱而成的優良品德體現得淋漓盡致。從他們身上,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熱度,體認到了人性的美好。同時,這些小人物的命運又折射出了大時代的激盪風雲,讓我們在回味幾代人共同的家國記憶的過程中,將百姓生活史上升到民族大歷史的維度加以觀照和思考,從而在一種更新的層面上達成個體的身份確認和族羣的集體認知。
優秀的年代大劇將日常瑣碎的充滿煙火氣息的個人和家庭敍事置於宏大的國家民族歷史語境之中,因而往往比其他類型的電視劇有着更為豐富的社會政治、歷史文化和倫理道德內涵,不僅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認識意義和教育意義,在整個文藝生態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在優質年代劇比較稀缺的今天,我們要為《人世間》這部精心之作點贊,同時希望能有更多有情感温度和思想深度的年代大劇出現在熒屏之中。(作者:田廣,蘭州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文學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