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國際在線】;
由韓三平擔任總監製,楊亞洲導演、朵梅擔任總製片人,董強擔任總編劇,張慧敏、王黎、張靚、朱魚、武洋、張瀚予擔任編劇,李晨、王曉晨、蘇青、車曉、悦悦、劉莉莉、那志東、方清平、秦焰、周德華、張大禮、鄭璐、楊蕾、遲蓬、沙景昌等知名藝人蔘加出演的電視劇《幸福裏的故事》於11月1日正式收官。
《幸福裏的故事》由曾執導過《空鏡子》、《草帽警察》的楊亞洲擔任導演。此次,楊亞洲嘗試聚焦大院裏的各家羣像,將十餘個人物依次展開,每一個角色既是自己也是時代符號、生活符號。
作為一部聚焦大時代與小日子的煙火劇,《幸福裏的故事》以人物為定點,從人物折射出生活百態和時代變遷。李牆、陳瓦兒、胡美華、吳西凱等青年一輩都為典型的北京青年,但各自又有不同的人物性格與經歷。李牆是一個在幸福家庭里長大的孩子,面對感情敢於追求,面對家庭的責任,勇於奮鬥。李牆下海前後,從“家庭婦男”到“弄潮青年”,擔負的是家庭、社會責任,體現了青年人追趕時代浪潮的奮鬥精神。陳瓦兒雖然經歷了高考、文工團意外失利,但並沒有就此放棄生活,無論是公交車賣票還是開飯館,都保持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胡美華作為大院裏“別人家的孩子”,從高考到留學都十分順利,但接受了國外高等教育的她卻毅然絕然投身祖國事業。而吳西凱作為年輕人,卻一直自願奉獻於基層工作。到了晚年,其與胡美華還奮不顧身離開家鄉來到貧困地區做起了支教。除此之外,基層幹部金大媽、故宮文物修復者金大爺、警察許衞東、醫生許衞紅等角色也都代表着時代洪流下那些渺小但偉大、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的小人物。
自開播以來,許多觀眾都用現實、温暖等字眼來評論《幸福裏的故事》,正如總製片人朵梅對劇集“抓住普通人的共性和個性”、“普通人民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創造歷史”核心立意的闡述。從小院的紅牆綠瓦到大時代的改革開放,從幸福裏的家長裏短到整個中國的乘風破浪,雖然劇集圍繞的是北京幸福裏,但追求的正是北京、北京人與全國各地、全國老百姓共情、共性。
《幸福裏的故事》並沒有所謂嚴格的地域劃分。白塔、金融街、北海……這些地標建築雖然身在北京但體現出的更是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李牆、陳瓦兒等角色雖然是北京青年、北京人,但他們身上的拼搏、奮鬥、積極進取正是中國億萬百姓所有的共性;團聚、分別、創業等情節雖然是劇集故事的一部分但也是我們身邊隨時隨地、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故事。正如《幸福裏的故事》中的一句台詞所説“翻開是故事,合上是回憶”,電視劇創作者正是要打開千千萬萬户老百姓的家門,把精彩的、難忘的、動情的故事經過藝術加工匯聚起來,這就是“幸福裏的故事”。
據悉,作為一部聚焦平民生活、折射大時代變遷的煙火戲劇,《幸福裏的故事》自開播以來收視節節攀升。該劇以“平民敍事”的新視角引發了觀眾傳統觀劇的熱潮,為國產劇創作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