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年大劇《人世間》中,周家母親李素華一角被薩日娜演繹得親切而動人,無論是對三個兒女的牽掛,還是與老伴風雨一生的攜手,都令觀眾頻頻落淚。
在該劇迎來大結局之際,藝綻君和薩日娜老師聊了聊創作背後的那些事。
藝綻君:您加入這部戲是什麼樣的契機?
薩日娜:我跟李路導演以前認識,他拍《人民的名義》邀請過我,但我那時候沒有時間,就錯過了。一直到《人世間》,他在弄劇本的時候就跟我打過招呼,希望我能看看原著。我很快看完了小説,非常非常震撼,能夠在這樣一部作品裏扮演其中一個人物,真的很榮幸。拿到劇本是在去年一月,二月進組,開始了長達五個月的創作。
藝綻君:李素華這個人物,您在看原著的時候有什麼感受?
薩日娜:其實原著裏的媽媽比現在的戲份更多一些。她以前是街道積極分子,雖然沒什麼文化,但很懂道理,辦事風風火火。劇本里隱去了這些,那我就演出媽媽的那種温暖就好。其實我的戲量並不是很多,大概220多場戲,有一部分是躺在牀上的,還有一部分是糊塗的,實際上沒有太多參與整個劇情的跌宕變化,但她又是這個家庭不可或缺的。
原著封面上有一句,“於人間煙火處,彰顯道義和擔當;在悲歡離合中,抒寫情懷和熱望”,這其中跟媽媽關係最大的只有四個字“人間煙火”。如果把家比作一棵樹,媽媽就應該是樹根,你根本看不到她的存在,而爸爸是樹幹,孩子們就是枝葉,只有根扎得越深,才能讓樹幹挺拔、枝繁葉茂。
藝綻君:您演過很多媽媽,都是這樣平凡而温暖的,但您每一次還要演出其中的不同,這挺難的吧?
薩日娜:非常難。其實我從26歲開始演媽媽,演了這麼多,越演給我的空間就越小,因為媽媽的共性已經佔掉了一大部分,包括她的愛、温暖、慈祥,實際上留下的那一部分只是她的個性,她表達愛的方式的不同。李素華這個媽媽跟其他的也都不一樣,當時就是希望把她做到更加的現實,更像一個所有觀眾能夠看到的鄰居的媽媽,或者是誰誰誰的奶奶,讓她能夠深入到每個人的記憶當中。
藝綻君:這部戲裏是不是也有您對您母親那一代人的還原和理解?
薩日娜:對,確實有。我們第一次進內景拍戲的時候,一進房子特別震撼,屋裏生火的爐子、爐筒上面接煙油的小罐子、炕上的小桌子……這些細節做到了極致,讓我一下子就回到小時候。雷佳音説過,他演這個戲就是想向爸爸致敬,我覺得致敬的不僅僅是那一代人,而是新中國建立之後,一代又一代人經歷的苦難和付出,他們很温暖、很善良,他們身上有那麼多閃光的東西。
藝綻君:這部戲的演員都是實力派,導演也説創作氛圍特別好,您的感受如何?
薩日娜:大家都是非常成熟的演員,在一塊用不着再有各種磨合,一瞬間就能找到人物的狀態和關係。生活中也是這樣,大傢伙都在一個休息室,每天都在聊戲,佳音他們每天都叫媽媽爸爸,劇組的小吃貨們還經常叫外賣來吃,大家像一家人一樣特別親。
藝綻君:對這三個孩子,李素華有沒有偏愛?您是怎樣考慮的?
薩日娜:雖然媽媽對每個孩子都愛,但還是稍微有一點偏愛。她對老大秉義好歸好,但是到後面實際上是敬着的,因為他和媽媽距離很遠,位置太高了,有一場戲裏,她確實是把秉義給忘了。到最後,媽媽記住的就是鄭娟和她的小兒子秉昆,記住的是爸爸。
她對女兒的感情,這個戲裏展示的很少。我在讀劇本的時候,也覺得周蓉跟母親的情感有一些缺失,就建議加上了紅毛衣這個情節。有一段台詞,媽媽已經忘了女兒在北京上大學了,但還一直記着每年給女兒織紅毛衣。説出來以後,宋佳也説,“哎呀,這太扎心了。”為什麼用紅毛衣?我希望它有一種象徵意義,無論女兒走到哪裏,和母親都是血脈相連的。後來在母親的葬禮上,女兒穿上了紅毛衣,這也是我跟導演和宋佳商量過的。
藝綻君:周父周母去世的那場戲,貢獻了全劇最大的淚點,拍攝現場是怎樣的?
薩日娜:當時拍了整整一天,孩子們哭了一天。殷桃上來一抱,“媽,你不要我們了嗎”,我的眼淚差點下來,但是我還不能動。這場戲剪出來我們就在現場看,誰看誰哭,我哭得心臟疼。後來導演還拿掉了一些扎心的細節,就是怕觀眾受不了。
藝綻君:您怎麼理解周父周母這一代人的愛情?
薩日娜:周志剛和李素華之間的愛情體現了那個年代對愛的承諾和堅守。周志剛是三線建設工人,常年不在家,夫妻倆聚少離多,所以他們的愛情真的是珍惜到每一分每一秒,彌足珍貴。所以我在處理時,李素華有時候還帶有點少女一般的嬌羞,思念雖然是很苦的,但是也很甜。
藝綻君:您的“國民媽媽”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了,還想有新的嘗試或突破嗎?
薩日娜:別人勸過我,問過我,我也想過,作為演員我可以去突破,演各種各樣類型的角色,但是我覺得我身上可能還有另外一份責任,當我演完這麼多媽媽之後,很多觀眾反饋都説,“薩老師,您就像我們自己的媽媽一樣,看到您就覺得特別温暖”。如果我去破壞這種形象,破壞這種美好,有點得不償失,所以我願意去演媽媽,誓將媽媽的温暖形象進行到底。
藝綻君:這部劇展示了中國社會50年來的變遷,時代的變化其實影響着每一個人,您在這方面有什麼體會?
薩日娜:我的上一代人趕上了新中國成立,我媽媽經常講,她特別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我們這一代人也是隨着時代而變化,我是1985年考的大學,如果之前沒有恢復高考,我是不可能去上海讀書的,也不可能走到北京,大家也不會知道我這樣一個演員的存在。時代給予我們很多機會,讓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才華向眾人展示。
藝綻君:《人世間》獲得了收視和口碑的雙贏,您認為它成功的密碼在哪裏?
薩日娜:首先原著就很偉大,是一部平民史詩,寫出了中國人的真情、温暖,也有生活的苦難、殘酷,還有中國人面對苦難那種堅韌的態度。李路導演非常有智慧,他希望把每一部電視劇都做成一種文化現象,這部劇帶着觀眾回望歷史,就是提醒大家要珍惜當下。我們的製作團隊也都是在業內響噹噹的人物,所以觀眾看到的不是一般意義上電視劇的呈現,而是用電影的語言在講故事,踏踏實實,娓娓道來,像生活一般緩緩流淌到觀眾的心裏去。這部戲作為一個載體,也表達了我們對國家的熱愛,對人民的敬畏。所有的元素加在一起,才能夠有今天的《人世間》。
來源:藝綻
記者、編輯:李俐
本期監製:賈薇
流程編輯:U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