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R級“喜劇”之王,一部無法引進國內的反派滿分神作

挺久了,自從《小丑》的預告一出。

那種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的暗黑瘋狂,一看就讓人不由自主地戰慄,被分在R級,即使在國外影院上映時,也要拉起警戒線才敢開門,國內不能引進,到也理所應當。

但它的分類,居然在"喜劇片"一欄?這就......

深度解析:R級“喜劇”之王,一部無法引進國內的反派滿分神作

開始,的確是抱着試試看的心,特地去影院看的。

果然,還是在充斥着大面積觀眾的電影院裏看,才會安心一點。

起碼時不時響起的大笑,會讓人有這就是喜劇片的錯覺。

重要的是,在感官上不會那麼害怕。

畢竟這部片的級別在N16,身邊那些高大的觀眾天然會給一種放心的安慰。

説起來,之所以看《小丑》大部分原因還是衝着"反派英雄"這個噱頭看的。

不,這次二刷《小丑》之後,感覺是

深度解析:R級“喜劇”之王,一部無法引進國內的反派滿分神作

而"有趣"的是,看過一遍之後,知曉情節再刷第二遍時,又有了新的感受。

於是想以《小丑》為例,説説這類以虛實重疊結構法演處理的驚悚犯罪片的亮點與敗筆。

其實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説,或許觀看這類驚悚犯罪片的想法,都是為了獵奇或者好奇佔多數,畢竟天生喜歡這類影片的觀眾不多。

一般來説,

深度解析:R級“喜劇”之王,一部無法引進國內的反派滿分神作

深度解析:R級“喜劇”之王,一部無法引進國內的反派滿分神作

亦或

如《孤兒怨》正是如此,一個看似天真而美好的九歲養女,竟然是所有幕後的"操縱者",那一幕幕的"罪犯"之路,美麗的臉龐和殘忍的意圖交織的呈現,如何不讓人害怕,但究其原因,又不得不説一切皆有因由。

深度解析:R級“喜劇”之王,一部無法引進國內的反派滿分神作

當然,

不過,不管怎麼説,回到驚悚犯罪片的本身的話。

但話説回來,

所以,落到現實,

以《小丑》為例,整部劇的高明設計就在於對現實主人公亞瑟(Joaquin Phoenix 飾)的"小丑"處理。

從一出場就自帶卑微感,到後續誇張的肢體語言的外在表現,再到無數悲慘現實的連環"打擊",如此層層加諸在一個原本就"瘦弱不堪"的弱者身上。

深度解析:R級“喜劇”之王,一部無法引進國內的反派滿分神作

然後再"創造"不止一個,是多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強者",如

深度解析:R級“喜劇”之王,一部無法引進國內的反派滿分神作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為觀眾的害怕而佈置的"恐懼感"。

於是,那種披着喜劇外殼的,密佈着誇張肢體"搞笑"的小丑形象就躍然熒幕之上,連一直信奉的"母親的話":

配合自己使勁拉扯的"微笑",對比之下,

深度解析:R級“喜劇”之王,一部無法引進國內的反派滿分神作

如果亞瑟的一切遭遇都被歸為現實,而不是臆想出來的"精神幻覺"裏的另一個自己小丑,那麼我們還會時不時地被"逗笑"?

是的,

如此,

總地來説,這類驚悚犯罪片,

深度解析:R級“喜劇”之王,一部無法引進國內的反派滿分神作

其實,

於是從以前到現在這類犯罪片的類型,一直在加入不同元素,從而去不斷轉變呈現效果,最後固定到諸如懸疑犯罪片、推理犯罪片、驚悚犯罪片等等幾大類,都是一種尋求觀眾"買單"而生的選擇。

嚴格來説,

蓋因絕大多數驚悚犯罪片,

深度解析:R級“喜劇”之王,一部無法引進國內的反派滿分神作

但《小丑》不同,

這條幻想的虛線被重疊在現實的實線之中,正是為束手束腳的"惡"的現實,一種放肆的補充,增加故事荒誕而"好笑"的精彩。

深度解析:R級“喜劇”之王,一部無法引進國內的反派滿分神作

是的,幾乎所有讓觀眾大笑的"笑點"來源,

之所以我們對小丑的反擊大呼精彩,還是源於我們知道,

深度解析:R級“喜劇”之王,一部無法引進國內的反派滿分神作

把一切現實虛擬之後,我們看到的,亞瑟看到的都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那個世界,一切皆有可能,所以邪可以是正的,正的也自然成為了惡的源頭,於是一場"誅邪"的好戲上演,小丑發揮地淋漓盡致,我們看得大呼過癮,因為都是虛幻的......

但正是如此,也暴露了其核心,所謂

尤其,

當然一般來説,相對側重其中一方面是普遍的選擇,且通常犯罪的過程本身就充滿着驚悚的意味,只要把過程描述地"誇張"一些就好,或者從"第三者"的角度去描繪也是不錯的選擇。

深度解析:R級“喜劇”之王,一部無法引進國內的反派滿分神作

或許可以從"極端"的合理理由上去操作:

都是一種可以是諸如此類犯罪驚悚片達到最優,最平衡,最精彩的剛好效果。

以《小丑》為例,

然後巧妙地把實際的現世作為實線,讓亞瑟經歷種種必然的身體打擊,如把亞瑟折磨成骷髏般的"怪物";

深度解析:R級“喜劇”之王,一部無法引進國內的反派滿分神作

卻把一切又以虛擬的"精神世界"的小丑加諸在亞瑟的身上,如讓亞瑟揹負着沉重的"小丑"生活;

也是必然的"正義與邪惡"的另類較量,現實的亞瑟輸給了"邪惡",而幻想中的小丑則戰勝了"惡人",正是對另類的"邪不勝正"的詮釋演繹。

深度解析:R級“喜劇”之王,一部無法引進國內的反派滿分神作

最妙的地方在於最後的"死亡",才是真正的點睛之筆。

其實當初第一次看《小丑》時,真的不怎麼驚悚,反而更像是現在不太好笑的喜劇作品。

最衝擊的一部分或許也是其直白而血淋淋的殺戮畫面而已,歸到情節上,不過是一場自不量力的"報復",而被殺的"惡人"(上層人)究竟真的會消失嗎?

所以亮點在於《小丑》還是以實驗的方式巧妙地挑戰了"世界"的價值觀,而敗筆也是如此。

虛實重疊,框定結構之後的"挑戰"太蒼白,太沒有説服力了,因為故事發生在"罪惡都市"——哥譚市。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48 字。

轉載請註明: 深度解析:R級“喜劇”之王,一部無法引進國內的反派滿分神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