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雷人博眼球?這部劇“收視率低”被停播,韓國人演段譽不倫不類
金庸的武俠作品,每一年都是熱播和翻拍的重要素材來源。
《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射鵰英雄傳》等作品都被改編和翻拍了無數次,褒貶不一。
而有一部作品,在衞視上線之後,就因為“收視率低”被匆匆下架,改播別的電視劇,遭到了“腰斬”。
那就是2013年鍾漢良版本的《天龍八部》。
54集的電視劇,在播出42集之後,就被直接“下映”,虛竹出場僅1集,“打完醬油”直接沒有表演的機會了。
按正常的邏輯來説,如果一部劇的內容做好了,故事講好了,那麼收視率自然能夠上去,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畢竟,這麼多年,很多小製作小投資的電影電視劇,都獲得了不錯的口碑和觀眾度,就是因為劇組死磕鏡頭,精磨劇本。
而有的電視劇和電影,不走“尋常路”,依靠雷人的造型和劇情來博眼球,以求從眼球效應上掩蓋製作成本上的不足。
這也是一種提升收視率和話題度的一種做法。
這部劇最大的賣點就是“雷”。
很多觀眾甚至覺得應該叫做“天雷八部”。
有多雷呢?
扛着“滑雪板”,光着膀子的喬峯,這一條大漢,實在讓人愛不起來。
其實,經典版的喬峯中,黃日華和胡軍扮演的都不錯。
前者配樂精彩,英雄氣概濃厚,而黃日華最終也演出了悲劇英雄的氣質;
而胡軍版本的喬峯,則有自己的硬漢特色和風格。
再説另外一位主角段譽。
當年陳浩民和林志穎扮演的段譽是較為成功的版本。
風流俊俏,儒雅斯文,將這一位大理王子呈現的較為生動自然。
韓國演員金起範扮演的段譽,彆扭的配樂,土豪金的裝扮,呆萌的表情,不倫不類,讓人貽笑大方。
流浪在外的木婉清,竟然在臉上蒙了一個“蕾絲布”,造型更是雷人。
除了人物形象之外,不少主角的武功也都是顛覆傳統武俠,製造出了不同的笑點。
尤其是大活人瞬間飛躍兩座山頭的輕功,引得眾多武俠迷們集體吐槽。
很顯然,這部劇是想用偶像效應來獲得較高的收視率,然而,觀眾們現在都不好騙了,對於這種雷劇的免疫力越來越高。
況且,偶像劇可以選擇用偶像演員,而金庸的武俠小説,並非簡單的俠義江湖。
比如《天龍八部》吧,它講述的是宋、遼、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國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是用哲學的高度對這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和生活畫卷進行審視和呈現。
在小説中,既有着曲折離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形色各異的人物,還有着複雜的人性和濃厚的悲劇色彩。
而鍾漢良版本的《天龍八部》,相比較經典版本和故事中的內涵主題相差太大,引起了諸多不滿。
其實,這一部劇除了劇情,造型雷人之外,每一集只有二十幾分鍾,卻被生生拉成到了54集,嚴重注水,這也引起了很多網友和觀眾的不滿。
面對這樣的播出模式,觀眾們選擇了“用遙控器投票”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近幾年來,廣電總局也一再強調,批評影視劇“注水”情況,然而,在前幾年,這樣的情況還是屢見不鮮的。
據瞭解,這部電視劇每天播出一集或者是兩集,收視率也從首日的1.57%節節下滑至0.74%,排名跌落到了14名之外。
為了保障衞視的收視率,這部劇在42集之後,就停播了。
然而,這樣的做法,卻最終讓浙江衞視“撿了便宜”。
他們將54集的劇情精剪到了39集,每天播出三集,取消了大量的注水情節之後,這部劇的收視率躥到了第二名。
金庸的武俠,永遠是一個大IP。
這樣的經典IP,之所以被翻拍無數次,就是因為IP的影響力和自帶的光環。
然而,這又是一把雙刃劍。
幾十年來,不僅僅是金庸的武俠,很多的武俠劇被翻拍之後,都會陷入到一個怪圈之中。
不管是從人物形象,動作設計,故事情節等方面,都不如老版。
這也讓很多人不解,為什麼特效和技術提升了,投資力度加大了,審美風格提升了,影響力反而比不上經典版。
其實,這和人們先入為主的習慣和懷舊情懷是分不開的。
我們拋開《天龍八部》不談。
在《倚天屠龍記》中,蘇有朋,賈靜雯,高圓圓演繹的電視劇剛剛播出的時候,也是反響平平。
很多人懷念馬景濤,葉童版的《倚天屠龍記》,以及吳啓華、黎姿出演的港版《倚天》。
而當新的版本再出現的時候,我們覺得蘇有朋版本的《倚天》還是可以的。
在九十年代,是金庸劇的巔峯期,優質的電視劇始終是供不應求的。
狼多肉少,一旦推出一個不錯的新劇,很多人都會搶先去看,甚至反覆觀看。
而電視劇也會根據人們的習慣,不斷的播出這些優質的武俠劇。
久而久之,就會出現一個情況,就是好的電視劇,人們翻看很多遍,甚至台詞都能夠背下來,但是觀眾們還是樂此不疲。
而如今的電視劇,供大於求,優質的電視劇更是鳳毛麟角。
很多的電影電視創作者沒有秉承認真負責的態度,依靠流量明星和雷人的劇情來吸引眼球。
觀眾們嗤之以鼻。
寧願再看經典,回味當初的情懷,也不會為這樣的電視劇浪費自己的時間。
這是市場導致的,當然,和創作者的態度也是息息相關的。
説到最後,觀眾們反對的並不是劇集本身,而是劇集生產者的態度問題。
劇組喜歡用新人,經紀公司強行退出自己的藝人,而不去考慮演員和劇組的匹配程度,更不會考慮演員的演技,粗製濫造的小成本製作,勞民傷財。
翻拍必撲街並不是魔咒,很多情況下取決於自身的態度,對藝術的敬畏,對觀眾的尊重。
爛片的生存空間愈發狹小。
幹掉爛片的,始終是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