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硬核與浪漫兼具,劇情直戳人心,紅火色的工地生活歡樂多,看得一會笑,一會眼中含淚。那個年代的詩意浪漫和艱苦奮鬥,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烙印。”
打開豆瓣,搜索正在熱播影視劇《火紅年華》,就能在評論區中看到這樣的留言。除此之外,刷刷微博,也能看到網友們隨手記錄下劇中的經典台詞,譬如劇中人物霍茂森的那一句——“當國家需要你的時候,就應該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被不止一位觀眾截下了畫面,發佈在社交平台上。
近日,大型工業史詩電視連續劇《火紅年華》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段播出,該劇以國家“三線建設”為背景,以十九冶、攀鋼、攀煤等位於四川的著名三線工業企業為故事原型,以攀枝花市為主拍攝地,全景式地展現了當年那一大批意氣風發的建設者們,將一片不毛之地建設成為新興工業城市的故事,詮釋了平凡英雄們的“三線精神”。
“我們所講的‘三線精神’,在我看來其實是一種奉獻精神,更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家國情懷。這種精神,一定是對現在的年輕人有幫助的。”《火紅年華》導演王文傑這樣説。
“三線精神,其實是奉獻精神”
在20世紀中國工業發展史上,發生在上世紀60至70年代的三線建設,絕對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數百萬建設者來到內地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參加建設。在攀枝花,他們將一片不毛之地建設成為新興工業城市,燃燒着自己的火紅年華。而在數十年過去後,當這段記憶被定格在博物館、檔案館之中,又如何該與當代的年輕人們述説塵封的歷史?於是,《火紅年華》應運而生。
“正因為現在年輕人們不太瞭解那段歷史,我們才要把這部戲展現給觀眾,讓他們多瞭解一些那時人們的奉獻精神。”王文傑説起拍攝這部劇的動因,在現在富足的物質條件之下,貪圖享受或奢華生活,已經頻繁出現當代人的思想中,似乎“奉獻”兩字不再受到人們的重視。但將時光倒轉數十年,正因三線建設們的無畏“奉獻”,才有了現下繁榮生機的攀枝花。
“三線精神,真的就是奉獻呀。”王文傑談到,在新中國成立不到20年的那段時期,一個國家的發展是需要一大堆有志之士去幫助建設,所以,這個國家怎麼可以沒有奉獻。而那些在三線建設中不惜犧牲了自己青春的建設者們,他們的無怨無悔,是需要向當代年輕人所傳達的。
劇中,男主夏方舟有着這樣一句台詞:“個人理想關乎國家命運,國家命運連着個人的命運”。在王文傑看來,這也是三線精神的另一種詮釋。“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生長在這個國度而感到自豪。這個自豪,不是來自於説説,而從心裏為祖國奉獻,才能塑造出這種自豪的心理。”
對話王文傑:“攀枝花這座城市,非常震撼”
封面新聞:該劇在攀枝花拍攝了近百天,能談談您對這座城市的印象嗎?是不是在拍攝的過程中,對這座城市愈發瞭解呢?
王文傑:攀枝花對我來講,還是比較震撼的。因為我坐在車上在攀枝花的城市裏走,看到全是山路,房子建在半山坡兒,能夠感受這座城市是憑空而起的,在四處全是山的地方,不光建了礦,建了廠,還建起一座新興城市,真的非常非常不容易。攀枝花發展到今天這樣的程度,我覺得是非常棒的。在電視劇拍到最後一集的時,攀枝花已經是康養中心了,是一個非常適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段兒時間,我都想在攀枝花買房了,哈哈哈,因為印象很好。攀枝花人也蠻實在,攀枝花的人員構成比較多元啊,有四川、東北的、山東的,就像是一個移民城市,所以各種文化都在這座城市展現着。我去接觸一些人,天南海北地聊。對一座城市的印象,首先對人的印象是最重要的,我覺得攀枝花人,都是些有文化的人啊,都是大學、研究生畢業來到這裏。
封面新聞:當年“三線建設”艱苦奮鬥場面至今在攀枝花的博物館都能看到,在您做前期調研或者開拍前準備的時候,有沒有什麼印象深刻的畫面或者故事觸動了您?
王文傑:其中有一個印象很深,就是我拍攝的劇中人物“四大金剛”的畫面,他們幾個人支上一口鐵鍋,在煮飯的時候就產生了對往後的事業,對礦和建設的憧憬和討論,我看到過那個鍋。幾個木頭支起來那個燒水的鍋,那真是一窮二白,從無到有啊,這個還是感受很深的。
在攀枝花的博物館裏,我看到了許多的造像、雕塑,還有浮雕,就是很震撼,一個企業從無到有地發展,過程非常輝煌。還有就是那一代人,那種奮鬥的精神,怎麼可以在這麼艱苦的條件下,一步一步到現在的輝煌。看了就是一個整體的激動,不僅是某一件事情觸動了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