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由北京欣欣向陽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出品,新鋭青年導演劉漢祥執導的紀錄電影《冰上時刻》在北京舉辦首映禮,並與深圳、廣州、上海、成都、天津、武漢同步七城首映。《冰上時刻》監製劉軍勝、製片人徐秋麗、導演劉漢祥,以及片中跟拍記錄的三個冰球少年家庭的代表等一眾主創齊聚北京首映禮與觀眾見面,分享了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初衷及對於親子教育、家庭關係的思考。
紀錄電影《冰上時刻》北京首映,製片人徐秋麗、監製劉軍勝、冰球少年於力凡、曲瑞晨、導演劉漢祥、曲瑞晨母親、於力凡父親出席映後活動。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攝
導演劉漢祥透露,影片的拍攝初衷是因他對於親子教育的困惑,但拍完三個少年打冰球的故事後,他也沒有找到問題的答案。就像片中曲瑞晨的母親所説:“我們也不告訴他正確答案是什麼,因為可能我們窮盡自己的一生,也在尋找我們人生的正確答案”。現場觀眾對於電影中所呈現出來的家庭教育困境和不斷探尋人生答案的過程也感同身受,對電影的品質讚不絕口。
映後採訪中,有位小朋友説,當片中的冰球少年在賽場上遇到挫折時並沒有倒下,而是繼續堅持冰球之路,讓他特別感動。影片拍攝歷時三年,沒有腳本,沒有排演,素材完全來自幾組家庭真實的生活狀態,而正是因為這種真實的力量,才最打動人。
紀錄電影《冰上時刻》深圳首映現場。主辦方供圖
成都首映現場,觀眾為北京冬奧助力。主辦方供圖
冰球少年參加影片上海首映。主辦方供圖
關於《冰上時刻》
紀錄電影《冰上時刻》將於1月7日正式上映。
影片故事開始於2018年的夏天,北京某俱樂部重組了一支少年冰球隊,球隊成員是一羣2009年出生的孩子。66號於力凡、95號曲瑞晨、97號翟子男逐漸成為了故事的主人公,他們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追夢冰雪,從稚子懵懂到少年初長,依然堅持踐行着自己的冰球夢想。而在這背後,他們的父母和家庭也付出了不為人知的努力,和孩子們再一次經歷了“成長”的快樂與陣痛。該片曾獲得FIRST青年電影展紀錄片實驗室最佳紀錄片提案,併入圍IDF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創投項目。據悉,影片將於1月7日與全國觀眾見面。
紀錄片是生命的陪伴,導演也在尋找答案
導演劉漢祥特地把自己的女兒和家人帶到了首映禮現場,談及為何拍這樣一部紀錄片,他直言不諱:“2017年,我的女兒出生,作為一個新手爸爸,我不知道如何陪伴她成長,如何教育孩子。拍攝這部紀錄片,也是我帶着對教育的困惑尋找答案的過程。”
劉漢祥慶幸碰到了曲瑞晨、於力凡、翟子男三位小主人公及他們的家庭,在鏡頭前,他們非常誠懇、真實地呈現了各自的生活。三年多的拍攝過程,有很多瞬間讓劉漢祥感同身受,只是關於家庭教育、親子關係的正確答案,他並不確定,“可能我也需要窮盡一生去尋找。”
活動現場,製片人徐秋麗感謝了很多人,從導演、攝影師到被拍攝的家庭,從提供場地便利的冰球俱樂部到後期的剪輯人員、幕後工作人員。一部好看的紀錄電影呈現到大家面前,很多人為之付出了三年多的努力。在徐秋麗看來,不同於目前火爆的網綜劇情片,紀錄片並非烈火烹油,以《冰上時刻》為例,攝製組一跟就是三四年,足跡跨越中國、俄羅斯、加拿大、瑞士等地,這很難能可貴,“紀錄片基本是生命的陪伴,是時光的依附。”
紀錄電影《冰上時刻》製片人徐秋麗(左)與監製之一、新京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劉軍勝首映後與現場觀眾互動。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攝
該片監製之一、新京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劉軍勝看完電影首映後非常激動,“這已經是看的第三遍了,但是依然沉浸其中”。三個月前,他就已經看過這部影片,看完後立即決定新京報應該與片方合作,希望在北京冬奧會來臨之際,響應“三億人上冰雪”的號召,大力推廣這部紀錄片,讓更多人看到幾個家庭呈現出來的勵志故事。劉軍勝説,雖然《冰上時刻》不是一部商業影片,但是它的真實性,它在瞬間擊中觀眾心靈中最温暖部分的力量,對我們更為珍貴。
在首映活動現場,劉軍勝用了四個關鍵詞分享了自己的觀影感受。第一是真實。前段時間,劉軍勝跟劉漢祥導演溝通,導演非常感謝三個家庭,因為在整個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三個家庭對攝製組的所有人都已經非常熟悉,他們完全把真實的生活展現在鏡頭前,真的是原人原貌、原汁原味、原音原像,沒有一句台詞是提前排演的,都是真實的生活狀態,都是三年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陪伴。第二就是親情。在整部片子裏,無論是父母之間,還是孩子與父母之間,觀眾看到了他們的親情關係,這樣一種親情恰恰就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最寶貴的。第三是勵志。觀眾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特別是在打冰球的孩子身上,看到勇氣、自信、力量,即使摔倒了,也要爬起來,繼續比賽。第四是成長。很多家長都在想,孩子未來的成才之路是什麼?我們為了孩子能夠成才,應該投入什麼?投入之後我們真正想要收穫什麼?這部片子實際沒有給最後的答案,但是在整個片子的呈現過程之中,每個人都能感悟到成長的最後究竟是什麼,結果其實並不重要。成長的整個過程有家長的陪伴,有一起成長的夥伴的陪伴,這些就足夠了。
紀錄片中冰球少年翟子男的爺爺奶奶也來到首映現場。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攝
紀錄片中翟子男的爺爺也來到了首映禮現場,他對於劉軍勝分享的“成長”話題特別感同身受,“不僅僅是孩子們的成長,我們作為爺爺奶奶輩的也都在共同成長”,他表示這部紀錄片有着滿滿的正能量,感謝編導組三年的努力。
【少年説】
於力凡感慨以前太幼稚,曲瑞晨直言得更努力
《冰上時刻》的三位主角,除了遠在加拿大的翟子男,曲瑞晨、於力凡都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了首映禮現場,冰球、籃球、圍棋,好久不見的兩位好朋友一直在交流各種日常,不同於紀錄片中的模樣,兩人也都有了不小的變化。
站在台上的於力凡穿着一件帶有北京冬奧會元素的外套,首次看完全部影片的他樂呵呵地感慨道:“看看以前的我,覺得自己非常幼稚,説的一些話、做的一些事,都是很小很小的孩子該説該做的。”於力凡提到影片中和家人一起登山的鏡頭,“登到頂峯再往下看,就像現在回頭看看以前遇到的困難、挫折,其實什麼都不是了。”
曲瑞晨的母親、曲瑞晨、於力凡、於力凡的爸爸分享了觀影后的感受。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攝
12歲的曲瑞晨身高已經接近1米7,留着酷酷的髮型,發言也顯得格外老練。他直言小時候的自己不夠努力,可能也因為競爭壓力小,經常在被老師批評後就不想上課了,“我得更加努力,克服這些困難。像電影中我媽媽説的那樣,每天早上睡醒,一起來就想着冰球。”
【父母聊】
這個羣體的堅持和付出,值得被記錄
關於影片中呈現的家庭教育和親子關係,幾位冰球少年的家長也有不同的觀後感。觀影前,於力凡的爸爸非常擔心自己的“人設”,“看完以後還好,把我對孩子的一些温情內容也展現出來了。”他認為,大家的教育觀念大同小異,為孩子傾其所有的方式都一樣,他自己未來會對孩子更細膩些,也希望孩子逐漸具有自我意識,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以及為什麼這樣做,這些才是孩子成長的重要環節。
片中,於力凡與爸爸。
《冰上時刻》中,曲瑞晨的媽媽陪兒子一起訓練。
曲瑞晨的媽媽直言,得益於《冰上時刻》這部影片,她這個媽媽刷了滿滿的存在感,也讓所有冰球家長存在感十足。自2020年3月以來,翟子男的爸爸已經接近兩年沒有見到遠在加拿大的孩子,藉着觀影的機會,他以另一種方式回顧了孩子打冰球的經歷,這讓他非常激動:“呈現的就是孩子打冰球的真實狀態以及學習、生活日常,原汁原味,沒有經過任何修飾。這個羣體的經歷確實值得被記錄,每個家庭在冰球這條路上的堅持和付出,也都值得被肯定。”
翟子男的爸爸(左二)透露,他已經近兩年沒有看到兒子了。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攝
【觀眾盛讚】
為北京冬奧會預熱,成為親子之間的橋樑
首映禮結束後,導演劉漢祥將手中的鮮花送到了著名剪輯師、原中國電影剪輯學會會長楊幸媛手中,後者向記者透露,幾個月前,關於影片的後期剪輯思路,她和劉漢祥曾有長達三個小時的深談,分享了各自的想法。
“四年一次的冬奧會,而且是家門口的盛事,這是非常難得的機會。我當時建議他一定要趕上這個時刻,他們也非常努力,在冬奧會開幕前上映了。”楊幸媛強調,無論是影片的題材,還是紀錄片的形式,不僅有助於為北京冬奧會預熱,推動冰雪運動發展,從家庭教育角度,也給了很多父母深刻的啓示。
7歲半的翟一伊也在家人陪伴下全程觀看了《冰上時刻》,他的父親正是這部影片的攝影師之一。翟一伊説,這部影片非常真實,“大人想給小朋友的夢想鋪路,而且很努力地在做這件事情,我也感受到父母與孩子相處時的不容易。”
著名主持人、青少年教育專家李小萌現場講述觀影感受。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攝
著名主持人、青少年教育專家李小萌認為,這部電影成了親子之間的一座橋樑,不用父母説太多,孩子就可以感受到媽媽的愛,它成了一個翻譯,不用那麼直白地跟孩子去講。片中最後父子爬山的場景,讓李小萌印象深刻,從家庭教育出發,父母要一直跟隨孩子的腳步,不能孩子在登山,父母只是在山腳下指指點點,要跟孩子共同成長,而且父母要接受孩子最終要超越自己,把自己甩在身後的一個命運。
作為母親,李小萌還跟觀眾分享了一些教育經驗。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所有的選擇和投入都不會白費,都是他生命當中的收穫。她説,如果你把夢想用一個名詞來闡釋,它就變成了志在必得,成敗在於一舉。比如説,我想當一個冰球運動員,如果不行的話,似乎之前的付出都白費了。但如果你用一個形容詞或者動詞來形容你的夢想,你一下子就開闊了,比如,你喜歡速度,喜歡團隊,喜歡冰上,喜歡集體合作的狀態,可能未來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建築師,他可能設計出比別人更棒的冰球場;成為一個醫生,他可能比誰都懂運動傷害、運動醫學,所以每個孩子在童年時期的這些選擇都不會浪費。
作為一名電視工作者,她特別感謝這部紀錄片能夠上院線,在現在紀錄片選題這麼荒蕪的時候,觀眾能夠在大銀幕上去欣賞《冰上時刻》,投入進去,能看到曲瑞晨媽媽的表情,她臉上皺紋的細節,“這是大銀幕才能給到的那種質感”,李小萌真誠地説,真的感謝紀錄片中的真實呈現。
北京首映現場,還設置了兒童冰球體驗區。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攝
業內説——
這是一部留有餘味的電影
影評人沙丹看完首映後,認為這部紀錄片調動的藝術手段還是蠻多的,導演把三個家庭、三條線索最後濃縮成統一的主題,包括親子教育、家庭關係、孩子自立自強人格的培養等,給了觀眾很多可以值得去繼續觀察的維度,作為影評人、電影工作者,他也希望能儘自己的綿薄之力,為紀錄片多做一些呼籲。
以下為影評人沙丹自述:
導演經歷了三年的跟拍,有大量的素材,素材當中有大量的信息,怎麼樣把這些信息中有效的部分提煉出來,我覺得導演是有拍故事片的能力的,比如夕陽下孩子和母親滑冰的鏡頭,兒子和父親一起爬山,實際上都是有視覺性隱喻的,它是告訴觀眾兩人之間的關係,不是傳統中國教育那種“我説你聽”的模式,而是告訴觀眾,親子之間是一種交互的平等模式。我認為這是這部紀錄片很棒的地方,有很豐富的元素。
片中,曲瑞晨母子一起滑冰。
這部紀錄片沒有在片中使用畫外音或者具有引導前置性的東西,而是讓觀眾自己去尋找一些困惑。導演在映後説得非常真誠,他是基於對教育本身的困惑來拍這部紀錄片,拍完之後發現沒有解決任何困惑。我覺得這非常正常,因為教育是每個人窮其一生去探索的命題。電影由一個困惑開始,最後完成延展性的作品,從呈現的效果本身角度來説,我覺得它是一部留有餘味的電影,電影就是以餘味來定輸贏。
新京報資深記者 滕朝 徐邦印
首席攝影 郭延冰
首席編輯 吳冬妮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