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灣區兒女》抒寫大灣區建設戰略 謳歌奮鬥人生

由 公羊易綠 發佈於 娛樂

日前,電視劇《灣區兒女》正在熱播,隨着劇情的展開,熱度和口碑不斷升高。這部劇是粵港澳大灣區有關各方特別是澳門有關各界深度合作的新成果,取得了大灣區題材影視劇的重要突破,也是遵循電視劇創作“找準題材、講好故事、拍出精品”要求的一次成功實踐。

選擇什麼樣的題材體現了主創團隊的審美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電視劇的價值。《灣區兒女》在影視劇中首次抒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個國家重大戰略,充分顯示出主創團隊的創作理念和創新勇氣。《灣區兒女》將故事放在這一時代場景,從1997年香港迴歸之時和澳門同胞期盼1999年澳門迴歸舉辦的漁村鬥獅開篇,以疍家漁民、愛國商人、澳門大學教授等角色的生活事業軌跡,串聯起“一國兩制”下大灣區發展的一系列傳奇故事,以市井、商界、學界的視角,從側面巧妙地反映出香港迴歸、金融危機、澳門迴歸、大灣區融合、產業升級、自主創新、港珠澳大橋建設、脱貧攻堅、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以及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在大灣區的迴響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實施等重大事件,展示出偉大時代進程的基層社會投影和巨大的社會信息容量,以小見大折射出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家戰略的推動下,港澳地區與內地融合發展、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以主人公的奮鬥成長過程為主線,折射出粵港澳地區在政治、社會、文化和經濟等領域所取得的巨大發展成就,集中反映了“一國兩制”推動港澳地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可喜變化。

《灣區兒女》將國家戰略的宏大敍事轉換為年輕人奮鬥成長、家庭悲歡離合的百姓敍事,使故事更有煙火氣,極大地增強了審美的接近性和帶入感。這部劇匠心獨運,講述了以社會底層的澳門漁村青年麥斯鈺、黃梓健為代表的澳門人抓住一國兩制、內地與港澳融合、大灣區建設的時代機遇追逐人生理想、實現自我價值的故事,融入了都市劇、創業劇、行業劇、商戰劇的內涵,不寫豪門恩怨、街頭殺伐,而寫時代鉅變中普通人的夢想與奮鬥、謀生與創業、成長與沉浮、愛情與親情、忠誠與背叛、正道與邪行、商戰與商道,將澳門的地域文化魅力和大灣區建設的時代風雲巧妙地熔鑄在一起,劇情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成功塑造了以麥斯鈺為代表的澳門愛國青年奮鬥者羣像。麥斯鈺樂觀熱情、積極上進、聰穎好學、正直善良、堅忍自信、目光遠大,從澳門漁村一位輟學青年一步步成長為大灣區燈飾行業叱吒風雲的企業家;歐陽東江是澳門一家族燈飾企業的董事長,儒雅熱情、忠厚尚禮、識人愛才、愛國愛澳,具有家國情懷;還有黃梓健、麥斯華、梁雯等,這是生長在大灣區的一羣新的奮進者形象。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中華兒女百折不撓的精神氣質,看到大灣區青年時代弄潮的熱血形象,看到港澳同胞融入祖國大家庭的時代潮流。《灣區兒女》正能量豐沛,激勵觀眾堅定理想信念、點燃奮鬥激情,讓觀眾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

電視劇在當代文藝創作中最受人關注,也存在“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峯’”的現象。發揚藝術匠心,追求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這是電視劇攀登高峯的必由之路。《灣區兒女》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生活,再一次印證了這條創作規律和審美路徑,取得了藝術創新與突破。該劇34集的精幹體量防止了劇情拖沓,順應電視劇發展走向,故事更緊湊,節奏更明快,戲劇衝突更集中,使觀眾始終不忍換台。在人物刻畫方面,劇中演員表演實現了與角色的一體化,鏡頭語言細膩精緻,進一步增強了表演的表現力;《灣區兒女》中超過30%的場景在澳門街頭實景拍攝,這些實景強化了澳門的地域文化色彩,豐富了故事元素,增添了藝術魅力;儘管該劇主旋律十分突出,卻跳出了抽象的思想灌輸,而將其託付給故事和人物,寫出了有血有肉的人,寫出了情感,寫出了夢想,寫出了內心衝突和掙扎,寫出了普通人的喜怒哀樂。

劇集採擷百姓故事,謳歌奮鬥人生,刻畫最美人物,歌頌美好時代,喚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信心。這就是精品的創作之道。(作者:楊明品,為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