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爆紅的背後,藏着什麼行業秘密?
《乘風破浪的姐姐》開播之後迅速成為今年以來最為火爆的現象級綜藝節目,第一期點擊量高達4.5億;6月19日第二期播出後,儘管因為更多呈現的是幕後花絮導致儀式感比第一期有所降低,但熱度不減,三小時內播放量已超1800萬。
節目播出之後,芒果超媒總市值突破千億,達到1003.95億元,在一週之內上漲了200多億。隨即,芒果TV在上海召開2020戰略發佈會,宣佈推出《乘風破浪的姐姐》的同款綜藝《披荊斬棘的哥哥》。
一款綜藝節目一出現即成為爆款,並在短期內迅速鎖定衍生產品,且爭議眾多。其如何在模式上在眾多明星綜藝節目中脱穎而出,值得研究。
複合式生態娛樂:以多元嘉賓激發多元話題的參與感
《乘風破浪的姐姐》首先由30個歌星 明星的女性陣容吸引觀眾眼球,30個“姐姐們”年齡跨度從30到50 ,多為出道多年,閲歷豐富的歌手和演員。該節目不僅呈現了這些參與者按照節目的規則和流程,如何逐一走上舞台,表演唱跳,並由評委按照四個指數給出平均分數,並分到各個小組,成團訓練的過程。
這30個知名度較高的參與者 幾乎沒有圈外知名度的幾位評委 場外主持及協調人(被稱為端碗人)黃曉明,構成了一個層次多樣的生態娛樂場景。
30個出道已久,在圈內圈外皆已獲得較高知名度的女藝人,她們本身之間構成了一種複合生態:有的是資歷較深的職業歌手,有的是以影視表演為主業的演員。她們在同一舞台競爭唱跳為主的表演形式,這本身就會引起話題,同時評委打分環節上並不以演唱的專業性為唯一指標,一些職業歌手的分數甚至低於演員,這就有了更多的爭議。第一期在評委環節的設定上,是不顧忌引發爭議的——甚至用各種方式催生爭議。這就造成了節目的話題性,比如對錶演者的各種評價,對她們在舞台前後段落呈現出的個性、社交風格、情商的評價。包括對評委等人和評價體系的各種評論。
而節目呈現出的“大女人”形象也頗利於話題的湧現,再加上每個藝人的人生狀態不盡相同,有人是很年輕的時候即一片成名,有人默默耕耘20年才終於有了名氣;有的歌紅人不紅,或臉熟名不知。30歲 的女藝人,有豐富的人生可以打撈。她們在節目之後引發的話題性也如此廣泛:涉及她們豐富的人生閲歷、唱過的歌、參加演出的影視劇、愛過的人……本身“大女人”豐富的閲歷和人生,有很多可以去品評的內容。
娛樂節目的關鍵之一就是營建一種參與感,能讓觀眾感興趣、關注,尤其在經過了一段時間全球化疫情的情況下,影劇院暫停,大眾更為需要一種集體話題娛樂的參與,30個人提供了豐富、複合的參與感,這些參與者豐富的履歷也給不同年齡層次的人提供了參與話題的可能。
30個女藝人本身的影響力也是有區別的,這就構成了複雜的生態體系,可以洞見娛樂圈的生態氛圍,窺視平時看不到的演員互相之間交往的狀態大致是怎樣的。她們在如此眾多參與者的場合表現的個性也差異極大。
與此同時,節目在選拔的標準上,並不特別強調藝人本身的舞台表演的功力,有的演員本身唱跳的能力和其他人相比,並不一定特別強,但是她有足夠的知名度,包括“人設”帶來的廣泛的受眾的接受度,那她的表演就特別有可看性,甚至帶來足夠的喜劇效果,如同電影中的“喜劇擔當”。
由此,節目播出後激發了多元話題也就在意料之中,喜歡節目的有不同的理由,不喜歡的人也有多種理由,比如一種批評的觀念:主打大女人自信豐富的人生話題,但是一些嘉賓卻強調自己的心理年齡少女化,這是有違節目宗旨的。批評也是參與,在當代的娛樂生態下,話題本身激發的參與感變得非常重要。這也是當下一種複合式娛樂需求的體現。
後疫情時期的娛樂需求:大眾焦點、強者模式、迎難而上
根據大數據統計,《乘風破浪的姐姐》節目關注人羣中20-29歲的觀眾佔比46%,男女觀眾比例為52:47。節目除了吸引年輕觀眾,也吸引了佔比不少的30 的觀眾。如此廣泛的覆蓋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豐富的樣本,來觀察後疫情時期的娛樂需求都有哪些?
首先,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社交模式和日常生活的方式,一些人選擇搬到郊區,一些公司更多地採用在家遠程工作的方式,人們開始遠離鬧市和人羣,而傳統的影劇院觀影看劇、觀看藝術展覽等娛樂方式也暫時被降需。在物理空間上疏離的大眾心理上卻渴望加入到熱鬧、集中的大眾焦點的事件中,觀看30個“姐姐們”的台上下狀態,並參與到這樣的集體事件中,猶如在漫步豐富的“娛樂集市”,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也可以評議一二。
其二是經歷過災難性事件之後的脆弱心理,需要一種強者模式的娛樂形態。這一點可以從當年超級英雄電影作為類型電影在美國的崛起來驗證,2012年之後復仇者聯盟的多位超級英雄在一部電影中呈現的聯盟方式,也是對這種強者模式的加強。30位歷經世事,在娛樂圈跌打滾爬多年的女藝人,她們的複合式舞台表演也是一種強者模式的呈現,觀眾目睹她們在排練狀態的衝突、協調以及最終的舞台表現,並從中獲得一種心理上的認同感。
其三是娛樂節目中呈現的迎難而上的過程。組團對多數參加的女藝人來説都是新鮮事情,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並非個人技藝的呈現,而是一種集體化的合作過程,她們在個人事業既往的履歷成就並不能在此刻成為加分項,而是從零開始,獲得新協作的成功。這也需要放下身段,去調和各個團隊中的不均衡狀態。這對她們本身來説,也是一種迎難而上的過程。
一炮而紅之後的考驗:如何設定娛樂產品的創意品質
對芒果超媒來説,其本身在內容生產製作、優質內容的選擇以及採購成本的控制上的優勢,使得他們能夠充分打通產業鏈條,並充分發揮平台與電視台本身的影響力,能夠快速盈利。而除了創造爆款的平台能力和突破產品模式的開拓能力之外,如何在創意階段製造爆款?
硅谷的“首席創意官”戴維·穆雷在《如何打造你的爆款創意》一書中講到發現和設定創意的一個關鍵——“創新的秘密在於如何藏而不露”,創造性思維就是在尋找已經存在的想法,而不是等待想法突然進入你的頭腦。穆雷認為,所有的創意都是學習的結果,但要擅長拓展專業領域,需要從距離很遠的專業來尋找靈感。
從節目的形式來看,《乘風破浪的姐姐》中30個人分成幾組競爭 評委 協調員,本質上是辯論賽隊形的變化——每一組都有幾位成員,有隊長,每一位成員都有自己的長項,但關鍵在於合作組合達成的協調和完善感。
辯論賽本身的模式也和這檔娛樂節目討論的核心相吻合,正式的辯論包括四件事情:一個命題(你的想法);問題(未經證實的主張);爭論(有邏輯支持的主張);證據(用於證據主張的事實)。在《乘風破浪的姐姐》中,命題是將30個富有差異性的女藝人集中在一起,看組合之後的成效。問題是她們有沒有可能在短期內成為出色的團隊表演者。爭論集中在生態多元的複合團隊本身創造的可能性上。證據則是在各類報道中不斷被呈現的姐姐們的事業和人生履歷。
帶着質疑和問題去追索的節目是能夠吸引觀眾的。設定這樣的節目需要一種創意直覺,從“姐姐們”一亮相就吸睛的效果來看,無疑是成功的。從創意產品的設定來看,確定問題遠比找到它的解決方案更重要。並在創造模式的同時、注重新的形態構成的識別,以及防止現有的模式優勢被破壞。
當下評判娛樂節目的視角已經與傳統趨勢發生了改變,不要統一的呈現,更多的尋求多樣和多元,大眾產品的兩級分化導致要麼在大眾性上做到極致,要麼在分眾上做到極致——《乘風破浪的姐姐》在商業上的策劃在節目的開始階段是滿足大眾和分眾需求的。
當節目持續發展到第二季第三季的時候,模式的新鮮感將趨弱,此時若不注重節目的改善,進一步細化層次結構,變化矩陣中的位置關係,則很難長久維持現在的關注度。
一方面,以唱跳為主業的歌手和並不一定深諳此道的演員在同一個舞台、同一個組合裏展示技藝,難以避免的衝突如何協調,在第二期的節目中體現得非常明顯。這種衝突本身是節目組需要的,但對演唱本身的定位也會引起觀眾的不同反映。
另外目前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是現在評委和藝人相比,權威感和存在感不足,他們要更加敢於去批評,甚至達到一種個性化的權威表現,不要怕引起爭議,否則評委存在感降低對於節目的長期發展非常不利。
作者 崔辰
編輯 徐璐明
責任編輯 李婷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