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檔最被低估的是它

引子

不知不覺大年初九,繼續聊聊春節檔。

到這個時間點,再翻回去看我年前那篇前瞻裏,所謂今年這屆一定是

“最強春節檔”

的判斷,基本算是八九不離十了。

票房破紀錄當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

今年這七部新片,也的確是自10年代春節成為超級檔期以來,綜合實力最強、大眾口碑最好的一次。

不過強強相爭,僧多肉少,也意味着除了少數“一部也不落下”的死忠,多數觀眾必然會做出自己的選擇和取捨。

從這個角度,我是很為《侍神令》感到惋惜的。

春節檔最被低估的是它

仔細想了想,原因大概有這麼兩個:

主觀上,在電影的情緒輸出程度和最終票房基本成正比的當下,走傳統東方奇幻類型的《侍神令》,的確是有些可惜的;

客觀上,主演屈楚蕭的場外新聞,使得對電影本體的討論也多有偏離和錯位。

好在,

春節檔之後向來是影院的冷淡期,《侍神令》還有走出長線的機會,對還沒看片的,慢慢補完春節檔,不失為一個娛樂的選擇。

春節檔最被低估的是它

所以,《侍神令》真的不值一看嗎?

當然不是。

1.

“東方奇幻”

我會去看《侍神令》,衝的是

東方奇幻

這四個字。

人妖兩界,陰陽法術,華麗奇詭。看的是什麼?

想象力。

或者再具體一點,我的經驗是:

越是大片,越要學會盯住細節。

大到袁柏雅和神樂初到妖域,妖市兩邊的種種細節,包括海先樓角鬥場那樣一個三維空間裏的羣妖世界、以及滿是寶物和妖界裝潢的海坊主居所。

這部分,更多其實是美術設計的功勞。

春節檔最被低估的是它

春節檔最被低估的是它

小到鬼赤為代表的、電影中那些數不勝數的數字角色。

它們的肌膚質感、表情生動程度、和真人演員的配合等等,這些細節也都是大大的看點。

春節檔最被低估的是它

説起來,或許是這些年視效大片看得太多,尤其是好萊塢沒多少營養的美式爆米花,很多觀眾會對視效好壞的判斷標準產生偏差:

即,視效大片的好壞,看的是那些大場面,災難啊爆炸啊飆車啊,規模越大越好,破壞程度越強越好。

事實上,從視效製作層面,是有這樣一個難易排序的:

大場面相對簡單,因為這時的鏡頭往往是全景,細節相對粗糙也不會被注意到;

最難的,恰恰就是對細節考驗最大的,數字角色。

必須承認,在塑造數字角色這方面,《侍神令》算是迄今華國產奇幻大片中,做得最好的之一。

去查了下官方數據,電影共計有2300個特效鏡頭,先後出現了28個數字角色,有鬼赤、鐮鼬三兄弟這樣對主線故事產生影響的重要角色,也有山兔、獨眼小僧、鐵鼠、河童這樣戲份不多的點睛,不過看看這些數字角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哪怕是隻有幾秒的鏡頭,細節上也都做大了極致。

大家可以想想背後的工作量,比如山兔,一個很小的角色,但前期單形象設計就做了26版,綜合起來,製作團隊在數字角色上下的功夫可見一斑。也正是這份細膩和投入,使得電影在視覺上呈現出超脱於一般視效大片的真實感。

春節檔最被低估的是它

春節檔最被低估的是它

春節檔最被低估的是它

不僅僅是數量夠多,最重要的還是,它們看起來沒有絲毫違和,在大銀幕上看,都彷彿是鮮活的真實存在。

對我個人來説,可能是小時候好萊塢《誰殺死了兔子羅傑》這樣真人與2D動畫結合的電影留下的印象太深,對數字角色一直有很強的興趣。

放到華語電影中,《侍神令》的嘗試,的確意味着我們的電影工業又向前邁了一步。戲份最多的鬼赤,是數字角色最出彩的那個,也是和主線故事和主題內核綁定最緊密的一個,這些我們下面再詳細展開。

春節檔最被低估的是它

數字角色之外,《侍神令》的視效亮點,還在於東方奇幻的

“東方”

二字。

雖然好萊塢一直在拍東方文化,但能拍出中國文化底藴的,還得是我們自己。

這裏面,我尤其喜歡的,是晴明與百旎在海先樓的那場陰陽師鬥法。如

千門幻境

這樣的設計,才是東方奇幻該有的想象力呈現。

為什麼這麼説呢?所謂東方奇幻的魅力,我想大概用幾個詞可以概括:

虛虛實實、隱隱約約、暗藏意境。

除了表面上門與水的設計,是典型的東方美學,所謂東方奇幻,我們看的還有背後的東方表達。開開合合的屏風幻境之下,也是對晴明、百旎之間剪不斷理還亂愛恨糾葛的映射。

也就是,

除了視覺上的華麗與想象力,東方奇幻還承載了中國人最熟悉的、隱晦深沉的情感表達

春節檔最被低估的是它

春節檔最被低估的是它

説到底,東方奇幻這個類型,故事和主題或許需要與當下時代接軌,但回到最直觀的視覺層面,就是兩個詞:

原汁原味,和天馬行空。

從這個角度,《侍神令》的完成度是讓我滿意的。

2.

“心有歸處”

沿着剛才提及的故事主題,接着往下聊:

國產奇幻曾經是當仁不讓的票房霸主,不過時代和審美變化太快,當下奇幻這個類型面臨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在故事和主題上,

如何與現在的觀眾建立更深一層的情感聯結。

這其實是一個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因為在這個充斥話題和情緒的快節奏時代,一開始選中古裝和奇幻這兩個關鍵詞,就註定要面對一個困難模式了。

考慮到這點,《侍神令》的編劇張家魯最後交出的這個劇本,在保證娛樂性的基礎上,還是找到了那個和當下做勾連的情感落點,總結起來也簡單,兩個字:

信任。

春節檔最被低估的是它

“侍神與主人同生共死”,這句台詞在電影中出現了好幾遍,反覆強調之下,傳遞給我們的是:

人妖對立的世界,侍神與主人的綁定,就像是,從兩個勢不兩立的族羣中間生出的那份信任。

包括晴明的身世,半人半妖,無論在哪邊都不被認可,他既是百旎的侍神,又是一眾侍神的主人,這樣一個雙重身份在身的複雜人物,最後的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信任這個主題的厚度,被無限強化和拉滿了。

也正是如此,這樣一個底色其實很悲涼的故事,雖然有諸多可愛的侍神做了中和,但細品起來,還是頗為唏噓的。

想想吧,生活在晴明庭院中的,是怎樣的一個羣體。

一羣被拋棄的、被放逐的人與妖,因為晴明而聚在一起,組成了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越悲涼,其實反而越動人。

春節檔最被低估的是它

而如果將這個信任,具象為電影中的某個元素,就是那四個字:

心有歸處。

這大概是我看到的,對信任最簡潔有力的總結了。

3.

“黑暗騎士”

既然已經提到了晴明,那麼就要説到電影在信任之外的,另一個主題關鍵詞:

選擇。

我想,這也是張家魯試圖在劇本中,和當下時代做的另一個勾連吧。應該説,這個聯結的成敗,都繫於晴明一人之上。

剛才説了,晴明是個半人半妖的設定,這是他一切人物動機的核心來源,這裏面的邏輯在於:

在這個設定之下,他的狂放是完全被允許、被理解的,而電影前半段,他表現得越肆意狷狂,那麼結尾做出的選擇,就越具有震撼人心的衝擊力。

甚至能感受到,創作者為了讓這個人物真正做到有血有肉,在結尾晴明死去重生的過程中,不惜削弱了反派相柳大蛇的力量,讓晴明做了一個“黑暗騎士”般的選擇。

如果你不太瞭解這個形容,那我就簡單解釋一下:

面對那些註定無法走出執念、並消除邪念的惡,英雄要做的,不僅是行為上的對抗,往往還需要做到精神上的忍辱負重。

而終極的忍辱負重,就是像“黑暗騎士”蝙蝠俠和晴明那樣,

做一個拯救蒼生的“惡人”。

這其中的情感力量,是非常宏大而深刻的。

想想看,最後收了相柳為侍神的晴明,一頭白髮,看着百旎的眼神,十足複雜:

那裏面有告別的決絕,和揹負選擇的狠勁兒,以及,

意思

藏在深處的不捨。

也必須承認,陳坤這裏對人物心境的詮釋,無法做得更好了。

所以,寫到這,大概也解釋了我觀影前為何會產生這樣的預期偏差:

在我的預期中,電影會往爽片的方向靠攏,晴明表面半人半妖,實則身世異稟,一路升級打怪、號令羣妖,直到成為最強陰陽師。

但《侍神令》最終沒有拍成想象中套路的爽片,信任和選擇這兩個母題被很好地融進了晴明、百旎和一眾侍神之上,結尾也並非簡單的大團圓,晴明的選擇引人思考,不乏現實關照。

我想這應該是導演和編劇的有意為之,在娛樂性和深度中間做出選擇,這其實是個需要勇氣的決定。

結語

電影其他值得一提的還有不少,但我真覺得,如果感興趣,大家不妨去影院自己體驗。

儘管當下,更受歡迎的是情緒向的創作,但我還是相信,奇幻大片這個類型,仍然是很多觀眾的

觀影剛需

——不管時代怎麼發展,電影負責造夢的那個屬性,一直沒有改變——或許之前的良莠不齊讓大家失去了一些信任,但好的東西,還是應該被看到。

再多説一句,對尚不成熟的中國電影工業而言,為什麼觀眾的支持如此重要呢?

拍電影,既是技術活兒,也是苦力活兒。

就像《侍神令》對動捕技術和數字角色的大量使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為中國電影工業向前走做新的嘗試。

這樣的嘗試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會有瑕疵有缺陷,還遠未達到完美,但這個發展的過程,背後需要電影人的堅持和勇氣,以及,我們這些普通觀眾的支持。

所以,如果你喜歡,不妨二刷三刷,或者推薦給朋友;如果你感興趣,那麼就更要去自己一探究竟了。

期待東方奇幻,能有更驚豔的未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30 字。

轉載請註明: 春節檔最被低估的是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