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師》被北大教授指責,疑似引發國際調查,錯誤用詞被質疑
最近影視劇市場持續低迷,就算年底扎堆播出了幾部新劇,但也都是曇花一現,沒有能成為現象級爆劇。
其中楊紫時隔二年帶來的新作《女心理師》,即將迎來大結局,這部劇本身是大製作,有原著IP加持,由10億票房電影《誤殺》的導演操刀創作,在開播之前得到不少期待,但是上線之後卻遭遇了兩極分化的評價,口碑走低,至今豆瓣分數維持在五分左右。
在即將收官之際,網友髮長文吐槽該劇不專業,同時指出國外通稿存在錯誤,據説《女心理師》帶着走向國際化的野心,在China Daily上進行了宣發推廣,並且在宣傳稿中用詞不當,説自己有“專業的psychoanalytic cases(精神分析案例)”,這句話遭到了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的質疑,還被要求調查。
而IPA的認證分析師——北大心理學教授也對這部劇嚴厲指責。
這部劇的宣發人員因此改變了策略,規範了用詞,把psychologist這一詞彙換成了counselor,再次明確了楊紫在劇中所飾演的角色,並不是一位專家,而是一位諮詢者,這兩者之間的區別,也就相當於是公司決策人和公司顧問之間的區別吧。
而針對近期營銷男女主甜蜜互動,減少單元戲份宣傳的做法,也遭網友質疑是轉移視線。
此前這部劇就因為專業與否的問題,引發了不少的爭議,有一位心理學專家拎出劇中其中一個場面,認為是漏洞。
美女在受到職場侵害,情緒十分低落的時候,心理師應該針對她的想法,不斷澄清她的想法,阻止她對自己產生憤怒、自責的情緒,不要進行誘導式的提問,這可能會加深受害者內心的自責感和道德焦慮感,但是在劇中楊紫對美女進行了深入式的誘導,問她為什麼沒有反抗,是不是心裏面真的想要順從對方。
心理諮詢確實是一個複雜的行業,要在這個大膽的題材上進行深耕,可能會吃到紅利,也可能會遭遇風險,《女心理師》在播出後就承擔了不少的口碑風險,熱度也不如想象中那麼高。
本身這部劇要播到十二月下旬,後來加更到12月17日結束,而這部劇目前的熱度並不是很高,之前熱度指數曾經掉到過第六名,甚至不敵一些小眾劇集《愛很美味》之類的劇,而最近幾天的熱度也難敵《誰是兇手》《風起洛陽》等劇。
按照常理來説,一部劇即將開播和即將收官的時候也是熱度最大的時候,如果中間沒有形成好的口碑發酵,沒有吸引到更多的收視羣體,就只能面對這樣的結局了。
這部劇的討論度很多不是正向,幾次大的輿論爭議都是在於劇中心理諮詢方法是否專業、豆瓣評分以及播放量異常暴增等事件。
熱度不如預期,除了專業性的考慮以外,另外劇中也存在其他的一些問題:甜寵戲份過多,企圖靠甜寵戲份博得眼球,又沖淡了這部劇本身所強調的專業性,在過去的幾天時間裏面,這部戲上熱搜的大多數都是楊紫、井柏然之間的互動。
比如楊紫醉酒告白、楊紫井柏然深吻,而這些戲份容易給人一種“掛羊頭賣狗肉”的嫌疑,若説作為小甜劇,它又不是以談戀愛為主線,吸引不到喜歡看甜寵劇的觀眾。
若説作為行業劇,它又表示自己並不是單純的行業劇,加入了各種元素,讓專業的心理諮詢師質疑並批判,征服不了更理性的觀眾,懸疑元素刻畫也不到位,較為淺顯的懸疑,不倫不類的市場定位,讓它在市場激烈競爭中難以脱穎而出。
當然,對於楊紫來説,不斷探索新的劇集風格,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注入一絲新鮮血液,無論成功還是失敗,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只是作為想要看專業單元劇的觀眾來説,難免就失望了。國產劇在職業劇的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文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