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李袁傑被華晨宇打臉、霍尊歌不紅?“古風”在華語樂壇走到了盡頭

由 納喇傲兒 發佈於 娛樂

文|令狐伯光

霍尊和前女友的事情從鬧得滿城風雨到現在因為放出更的料,好像霍尊反而成了“不完美受者人”的感覺,雖然霍尊退圈了但是根據現在這個情況短時間復出不是沒有可能。

不過,伯光君仍然沒有分析這件娛樂事件的意思,霍尊行走在中國娛樂圈,或者説華語音樂圈靠的是國風音樂,而人設是“國風美少年”已經分析過了,他在華語樂壇大概什麼地位也分析過了。

但是大家説到霍尊的音樂好像除了《卷珠簾》,大多數聽眾並沒有聽過霍尊多少古風歌曲,也就是國風歌曲(雖然霍尊的《天行九歌》《粉墨》等歌曲在古風算圈火爆了)。

這個其實就是中國古風,或者國風歌曲發展到現在遭遇到的問題。不能説走到了盡頭,但確實需要改革了。

霍尊重新復出的時間指日可待,但國風歌曲想要重新崛起卻不太容易。

古風,國風和中國風是不是傻傻分不清楚

如果講到國風、古風、中國風、戲曲音樂甚至還包括民謠之類的,這個具體劃分非常的模糊而且非常的複雜,三言兩語都講不清楚。

照我個人對於華語音樂發展和華語音樂類型的瞭解來講,情況大概是這樣的。

當下音樂無論是古風、國風、中國風、戲曲流行甚至是民謠,它們的源頭其實都是民歌和中國古典音樂,民歌就是各地民歌,戲曲和地方劇種。古典音樂就是像街知巷聞的《梅花三弄》《廣陵散》《十面埋伏》《高山流水》等古曲。

近現代的中國音樂都受到西方音樂體系的衝擊,但主要分化我覺得來自於內地和港台地區因為不同社會環境,經濟和都市文明的影響,從而發生了一種細節上的分化。

民國時期到建國後二十年左右,中國風的音樂當時的體系都差不多。

近現代受到西方音樂體系的衝擊融合的過程,有包含西方樂濃烈的各種上海灘歌曲像《夜上海》《何日君再來》等,以今天角度看除了詞,除了詞,曲子編曲都沒什麼中國風的味道了;另外是融合本土化的國風,知名如李叔同《送別》《茉莉花》。後者也融合西方曲子結構,前者曲子都是改編的西方。

另外一種就是傳播下去的中國古典歌曲,包括大量的古典樂曲;戲曲,全國各地的地方劇種(大量民歌一樣是融合),另一種就是代表時代精神的紅色歌曲,用西方樂器,曲子編曲重新演繹中國經典等等。

這個分化細節主要是來自內地和港台地區各自不同發展,音樂發展導致的分化。

1、港台地區的國風,中國風音樂的發展

建國後二十年左右還差不多,兩岸三地的音樂都是以繼承民國時期的音樂為主。但後來內地因為各種歷史大事件商業化的音樂停滯不前,當時音樂主要以紅歌為主,古典音樂和地方戲曲等音樂都受到較大的影響,不提。

中國港台地區沒有這些事,同時隨着經濟迅速發展在80年代左右就城市化成功。都市文明帶來了對於商業流行文化的需求,小説,音樂,電影和各種流行文化開始迅速發展。

音樂方面,鄧麗君的繼承民國以來的民歌,西洋小調風天后就不講了。

港台地區對於中國風最主要的影響,大概是因為城市化得早,很早就用西方和日本的音樂體系,結合當時港台地區生活環境,對於中國古典音樂的近代化改造,創新和構建的一個過程。

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影視劇配樂,同時武俠文化在其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像顧嘉輝,黃霑,胡偉立;台灣地區那邊的小蟲,周華健等等。

像顧嘉輝,黃霑的各種影視劇配樂,一個就是繼承民國以來的上海風音樂,比如《上海灘》那類歌曲,不提。

當前中國觀眾最熟悉,直到今天都有很大影響的港台中國風歌曲就和港台武俠文化離不開,所謂的舊中國風就是那類歌曲。

黃霑的《滄海一聲笑》,周華健的《難唸的經》,小蟲的《愛江山更愛美人》等等。

這些所謂的“舊中國風”歌曲,從專業上來講也是採用“宮調式”的主旋律。編曲上大量運用中國樂器,唱腔上運用中國民歌或戲曲的方式等。但音樂節奏、編曲結構等受到當時歐美,還有日本流行樂的影響。

這種模式從顧嘉輝,黃霑等崛起的80年代開始,到90年代到達巔峯,2000年左右逐漸走到了盡頭,然後就是周杰倫等音樂人更進一步學習西方,融合本土化成功的“新中國風”音樂,影響同樣很大。

周杰倫這一套倒不是他最先搞的,但他是集大成者和巔峯者。慢的中國風像《東風破》《發如雪》《青花瓷》一類,快的説唱+中國風的歌曲很多,同輩的王力宏又搞個Chinked Out風格。

內地的胡彥斌,許嵩的中國風也類似,只是融合唱腔和不同曲式做出自己的音樂風格。

2、內地國風,中國風音樂的發展

內地因為時代原因前三十年除了紅歌,其它歌曲發展很慢更沒什麼商業歌曲,這個直到80年時代才逐漸放開,但放開後內地所謂的國風音樂;要麼是偏學院派西洋樂調式的,比如各種官方舞台用西方絃樂演繹中國古典歌曲,要麼就是直接繼承民國以來的中國古典樂,各種戲曲,地方劇種。

這個民歌就不説了,《劉三姐》《信天游》等都是民國以來的融合。

直到80,90年代所謂的“國風”歌曲哪怕商業化了,和港台古風音樂相比還是有很大的不同,最簡單的一個辦法就是大從眼中最深刻的影視配樂和歌曲。

香港武俠劇配樂有大量日本曲子,歌曲就是《滄海一聲笑》《難唸的經》這種。同時代央視《四大名著》歌曲味兒就完全不同,《紅樓夢》的《枉凝眉》,《三國演義》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水滸傳》的《好漢歌》等等。

紅樓,西遊的多數歌曲更有古典,民歌的味兒,三國、水滸的歌曲更有近代中國學院派的味兒。哪怕《西遊記》的《雲宮迅音》學了電音,也和港台中國風有很大的不同,這個音樂風格一直都延續到張紀中版的金庸劇上。

如果要我個人形容這個時代的話,港台地區的中國風更親民、更流行和更通俗化一些。內地當時所謂的國風更古典,更嚴肅和更學院派一些。

這個就是tvb版金庸劇與張紀中版金庸劇配樂、歌曲的不同感覺。tvb版金庸劇多少歌曲至今仍然傳唱不休;張紀中版金庸劇配樂歌曲更加古典、更有氣勢和氛圍,但大多數歌曲傳唱度是很差的。

時間來到2010年過後,國內國風,中國風歌曲的展就走到頭了。

古風、國風、中國風歌曲不會走到盡頭,但確實需要突破

2000年左右中國觀眾最熟悉的中國風類的音樂,除了老人聽的戲曲,再到舞台上表演的紅歌和偏民國時期的歌曲。

1、舊中國風和新中國風歌曲,他們的發展確實來到盡頭需要革新

這個舊中國風就是8090年代港台武俠歌曲,新中國風就是周杰倫,王力宏,胡彥斌,許嵩,後弦等那種歌曲,前者是港台流行音樂產業成功的直接表現,後者就是受到他們影響的直接表現了。

2010年後,周杰倫等新中國風歌曲和舊中國風歌曲一樣,不是沒有人聽了而是沒有再出現這種影響深刻的歌手和音樂人,這個原因也非常的簡單,和周杰倫那個時代的R&B華語歌曲一樣。

這些人寫得太多了,各種和絃套路不能説寫到了盡頭,但延伸性已經太少了。

新中國風歌曲的情況也一樣,這類歌曲總會被聽眾説抄襲,相似,沒有以前好聽了之類的。有些確實是“裁剪”像是當初華晨宇被當眾打臉的《離人愁》,但有些真的不是,因為同個類型真的寫不出好歌了

2、古風和國風音樂算是接了班,但是成就不夠

2010年左右,有一支以另一條路子走了出來,那就是古風歌曲,從時間來看也算是接了他們的班,周杰倫等人的新中國風在2000年左右,古風歌曲興起在2010年左右。

我個人覺得許嵩,後弦的內地新中國風與內地古風算是一個過渡期,他們之後興起的就是古風,後來也出現不少優秀音樂人像河圖、墨明棋妙、HITA音頻怪物,晃兒,董貞銀臨,黃詩扶,葉裏等等。

不過,古風音樂在華語樂壇一直不夠主流,因為古風通常和古典遊戲,古裝影視劇,動畫漫畫結合在一起,一直有種流行次文化的感覺。其中也有些歌曲非常出圈,但你和周杰倫的新中國風相比差距有些遠。

古風音樂的缺點圈內和聽眾説爛了,歌詞上水平不行堆砌辭藻,什麼都是殤殤殤殤;曲子上水平不夠編曲製作太差,什麼照搬日本曲子填中國詞;什麼戲曲唱腔火了一個二個全扯嗓子不説人話等等。

大家是否覺得霍尊的歌曲就有點這種感覺?宣傳是古風唱功也很好,但除了幾首大多數歌曲在大眾聽得不多,經常又出現在遊戲,古風動漫和古裝影視劇裏面。

尾聲

流行音樂的風行時間是有限的,能持續十年二十年和三十年已經很長了。

中國風歌曲這個類別而言,周杰倫的新中國風在十年前套路就用盡了,2010年後的古風好像也走到了盡頭。現在隨着科技,信息和短視頻的發展,中國風,古風的發展也越來越分化。

比如加戲曲唱腔火了後的戲曲歌大行其道,自得琴社那種用傳統樂器形式演奏各種流行歌,與河南衞視的傳統文化節目的感覺很類似。

我個人覺得未來可能國風音樂會越來越分化,甚至是深入。學院派和傳承路線的古典樂、民歌和地方戲曲永遠都在那裏,不會有太大改變(是源頭)。

主要是走獨立音樂人路線,那些學習西方音樂體系做融合,或者學習中國古典樂搞挖掘的音樂人,未來可能會形成各種音樂圈子。

獨立音樂人和內地搖滾圈類似,音樂人不是挖掘古典音樂搞傳承,便是學習西方音樂搞融合,現在有些曲高和寡但確實出現一些對音樂圈,音樂創作有較大影響、但大眾知道很少的音樂人、歌曲。

比如竇唯後來的專輯《宋詞》《元曲》和大量宗教歌曲,蘇紫旭的同類歌曲;上過《樂隊的夏天2》的野孩子樂隊尋根民謠,福祿壽樂隊的電子+宗教歌曲《超度我》《沒咯》《蘭若度母》等等。

比如福祿壽的電子宗教未必叫中國風,用西方的曲子、編曲方式融合了東方元素,並且表達東方文化內核非常帶感。不但讓這個樂隊有自己的音樂風格,也憑這個音樂風格收穫很多年輕聽眾的喜歡。

最後,現在是什麼外國音樂都有很多音樂人都在搞融合,什麼風格都會加中國文化元素,嘻哈+國風、電音+國風、樂隊+國風、甚至是男團女團歌曲+國風等等。

中國風,古風倒也不是走到了盡頭,而是會用更奇特的方式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