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國產劇糊弄不了打工人

由 公羊淑軍 發佈於 娛樂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毒眸(ID:DomoreDumou),作者:張嘉琦,編輯:張友發,題圖來自:《理想之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職場劇成了國產劇創作者們翻不過去的山。


最近正在播出的《我們的婚姻》裏,佟大為和蔣欣飾演投行高管,白百合是為家庭放棄工作,當全職媽媽的頂尖大學金融系研究生——不得不説,國產劇太熱愛金融行業了,這幾年在國產劇裏叱吒風雲的商界精英,多到華爾街的工位都坐不下。



那些更專注於講述職場故事的劇裏,也容易把目光投向行業裏最有錢的人。寫時尚行業,就講能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時尚女魔頭;寫律師行業,就講王牌律師、律所高級合夥人,好像生怕觀眾不知道有多厲害,直接把“精英”寫在劇名裏。


另一個飽受詬病的地方是,職場劇不談戀愛就拍不出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情種。前有《完美關係》裏“比起當總裁,更想有個家”的資深公關從業者,後有《你微笑時很美》裏衝冠一怒為紅顏,不惜打假賽取悦心上人的知名電競選手。



也不是沒有想認真講行業的職場劇,但目前看來,似乎不談戀愛、不講精英和不懸浮,也不能拯救國產職場劇。不信看看《理想之城》和《平凡的榮耀》,這兩部劇規避了上述所説的問題,也雙雙在豆瓣開出7.5分的好成績,但打分人數都沒過十萬,離真正的“爆款劇”還差N個熱搜。



這幾年國內產出的職場劇,沒有一百也有幾十部,但整體質量還是落後海外劇集市場二十年。特別是在其他類型都在縮短差距的時候,職場劇的疲軟顯得更突出了。在職場劇的賽道,英美日韓和TVB都領先大陸太多了,不管是從業者還是觀眾,好像都沒做好準備迎接一部足夠好的國產職場劇。


我們需要的可能不是一部7分的職場劇,而是能完成賽道搶跑的真正ACE。


在21世紀的頭十年,“職場劇”是海外劇集才有的標籤。


ABC在2005年出品的《實習醫生格蕾》,是那個時代美劇工業化水平的體現。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73%的醫學專業學生和80%的護理專業學生都看過《實習醫生格蕾》,證明其在專業度和價值觀輸出兩方面的突出成果。



彼時,職場在國內只是在都市劇中作為背景板出現。即使《律政佳人》這樣強調行業背景的劇,涉及到職場的部分也不太經得起推敲。如《奮鬥》這樣的青春都市劇,職場環境也很模糊。


國內較早使用“職場劇”作標籤的一系列作品,出現在2008年後。湖南衞視播出的《醜女無敵》改編自美國喜劇《醜女貝蒂》,故事背景設置在知名廣告公司;2010年的《杜拉拉昇職記》改編自同名小説,原著作者李可有着十餘年的外企從業經驗。


在這個時期,國內城市化進程開始加速,一大批都市劇隨之湧現,代替了過去佔較大收視份額的家庭情感劇。在時代背景和觀眾需求的雙重助力下,包括《浮沉》《時尚女編輯》《無懈可擊》等在內的一系列職場劇先後和觀眾見面。



數量並不決定質量,當時不少媒體將這批職場劇稱為“言情劇和職場講壇”,而真正的職業描述、新人成長、同事交往等內容屬於稀缺品。現在看起來,十年過去了,國產職場劇並沒有前進太多。


2014年的熱播職場劇《未生》


現在經常被提及的幾部國產職場劇,大都出自2015年之後。都市劇的瘋狂“內卷”,讓創作者們開始從各行各業尋找創新機會。不過,雖然每年都有新的行業出現,但每年都看起來沒什麼實質上的變化。


這個在國內漂流了多年的類型,至今還沒能擁有一個足夠“能打”的爆款。這也意味着,職場劇的良莠不齊,應該牽涉着更深層更系統的行業問題。


一個所有從業者的共識是,離觀眾越近的故事,越難拍。而職場是最沒法糊弄觀眾的地方,畢竟沒有人會真的穿越回古代成為後宮嬪妃,也沒什麼機會親眼見到三體人,但大部分觀眾都要上班、加班和擠公交地鐵。


真實是職場劇的地基。雖然現在無數職場劇都宣稱擁有資深的行業顧問,做過很多實地調研和採訪,但專業問題還是層出不窮。《精英律師》裏,靳東飾演的金牌律師,就憑空杜撰了一部不存在的法律文書《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法》。



對於職場劇最常見的調侃,就是“編劇沒上過班”。事實也的確如此,不僅編劇沒上過班,導演和製片人也沒上過。所以國產劇拍得最好的行業,還是娛樂圈,因為那才是他們的職場,《怪你過分美麗》就在豆瓣拿到7.7分。


職場劇對編劇行業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雖然並非所有觀眾都能敏鋭地捕捉到細節上的疏漏,但諸如濃度9%的生理鹽水這種常識性錯誤,實在是很難為之開脱。


現在國內的大部分編劇,幾乎沒有深入瞭解一個行業的時間,《完美關係》《安家》和《創業時代》就出自同一編劇之手,以一己之力橫跨三個行業。


如此看來,IP改編的興起可能會是職場劇的一個機會。像《杜拉拉昇職記》這樣由真正“上過班的”作家寫出來的職場故事,或許能給職場劇填上專業性的窟窿。



不過,專業知識的不嚴謹還不是職場劇最嚴重的問題。電視劇畢竟不是紀錄片,一定程度的藝術加工能夠被包容。觀眾在職場劇裏所要求的“真實”,有時候不是落在事實層面的,而是落在邏輯和情感層面。


那些迅速出現在我們腦海裏的、邏輯極為不合理的劇情,大都是為了穩固人設而服務。


職場劇裏的主角,可以簡單地分為高階玩家和新手玩家兩種。前者是自帶光環的行業大佬,所到之處眾人屏息,他們的日常工作是處理幾千萬的生意,做空某一家公司,還原一個複雜的二維碼,或是隨手把自己的老婆塞進一場音樂節。


後者是狂開“金手指”的小白花,可以在大庭廣眾之下挑戰領導的權威,不僅不會被開除,還極有可能收穫愛情,為了證明化妝水天然無害可以表演現場試喝,不會用打印機也不會用EXCEL表格,但不管加班到多晚,老闆一定剛好也沒下班(並出手相助)


職場劇的邏輯既要服務於人設,還要服務於愛情。國產職場劇裏的打工人,不僅頭腦聰慧,早早實現了財富自由,還能戀愛工作兩不誤。“披着職場的殼談戀愛”已經成了國產職場劇的通病。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在號稱“展現最真實碼農日常”的《程序員那麼可愛》裏,為了讓男女主角建立聯繫,想出了“女扮男裝混進公司而一直沒被HR發現”的神奇橋段。


女扮男裝面試的女主角


上海大學的教授聶偉早在十年前就對職場劇提出了警示:創作中有種説法叫“三分職場,四分情懷”,如果把情懷誤讀為情感甚至卿卿我我,不僅無視真實的職場規則,容易把戲做假做空,聚焦個人情感的職場劇也會把類型片的格局越做越小。


職場劇不是不能談戀愛,那些被公認為優秀的職場劇,男女主角也不是清心寡慾的工作機器,而是勢均力敵、共同成長的神仙眷侶。


區別在於身份的先後順序,在職場劇裏,角色的第一身份應當是職場身份,而非誰的男/女朋友。順序決定故事推進的邏輯,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劇評人毛尖曾評價《御賜小仵作》在語法和節奏上“踩出了職場劇的鼓點”。每一集的起承轉合都是職場事物,而不是大量偽職場劇中男女主的情感褶皺。


《御賜小仵作》豆瓣長評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為了愛情放棄一切的橋段,放在古早台灣偶像劇裏還説得過去,放在兵荒馬亂的職場上,就真的太違和了。


或許是觀眾的呼聲太高,近幾年來,的確出現了一些不談戀愛的職場劇。


最近剛剛收官《盛裝》就是其中之一。這裏所説的“不談戀愛”的意思是沒有辦公室戀情,而且幾位主要角色的感情線也處理得比較輕,大部分篇幅還是落在行業話題上。


豆瓣網友給不談戀愛的《盛裝》打出5.4的評分。拋開評價中提到的某些劇情的硬傷不説,有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是,職場劇到底應該選擇什麼樣的職場?



《盛裝》告訴我們,時尚行業即使再落地,對於行業以外的人來説,還是懸浮的。無可否認的是,伴隨着紙媒衰落的,還有大眾心裏對時尚的態度。《理想之城》倒是選了一個不那麼懸浮的職場,但“建築造價師”又顯得有點過分專業了,對於普通觀眾存在理解門檻。


這也是為什麼早期的經典職場劇,大都聚焦醫療、警察、法律等行業。一方面是因為這些行業的確存在特殊性,每個人都會接觸,但大家又不太瞭解真實的工作情況,既有“熟悉感”,又不缺“好奇心”;另一方面,是行業本身的“正義感”,讓它自帶一層情感保護罩。


這麼看來,時尚媒體這個行業放在職場劇裏,並不佔優勢。“抵達美,捍衞美”的新聞理想主義,對於絕大多數非媒體從業者來説,遠遠沒有“救死扶傷,醫者仁心”來得震撼。當“996”“打工人”和“內卷”成為流行詞彙的那一刻,就應該知道,在現在的職場劇裏討論理想主義,是一件多麼理想主義的事。


除了職場選擇之外,視角的選擇同樣很重要。這些不談戀愛的職場劇,也同時聽取了觀眾的另一個意見,開始講述真正普通的上班族的日常了。《理想之城》和《平凡的榮耀》的主角,就都是在職場中摸爬滾打的小人物。



然後我們發現,當這些人開始在職場劇中成為主角時,他們的故事似乎有點兒太“平凡”了。《平凡的榮耀》雖然也不可免俗地給國產版男主角開了一點點“金手指”,但大體上還是個勤勤懇懇的奮鬥故事——或許就是因為太勤懇了,被網友評價為“鬧心上班劇”。


日劇比較擅長使用“普通人”視角,近幾年播出的《逃避雖可恥但有用》《重版出來》《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等多部職場劇都屬於此類。但這和劇集長度和敍事方式也有一定的關係。這種平凡日常很難被無縫嫁接到動輒三四十集的、鍾愛線性敍事的國產劇裏。


《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


《甄嬛傳》熱播的時候,有一個觀點是“宮鬥劇才是最佳職場劇”,這背後的潛台詞是,升級打怪的“爽感”是職場劇吸引觀眾的一個重要原因。觀眾對職場劇的要求是“複合型”的:既要爽,還要爽得有邏輯。


這麼看來,一部足夠好的職場劇,需要滿足的條件太多了。所選擇的行業要引起觀眾的興趣;行業內容要紮實;職場裏的友情要複雜而深刻,愛情又不能喧賓奪主;主角的成長曲線要符合現實邏輯但又不讓人覺得無聊……


承認吧,職場劇比甜寵劇難拍一萬倍,沒做好準備的話,就別隨便貼這個標籤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毒眸(ID:DomoreDumou),作者:張嘉琦,編輯:張友發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 hezuo@huxiu.com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