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前的鬼節電影,無數人的童年陰影,貢獻了影史經典恐怖形象
作者:烏鴉火堂
今天説説這部電影,叫做《七月十四》。由錢升瑋導演,周文健、劉青雲、陳明真主演。
相信不少小夥伴都看過,至少也聽説過,我先來幫各位回憶一下該片的經典場景——
該片香港90年代恐怖電影代表作之一,電影的故事無需多言,影片的副標題《不見不散》,暗示了影片是一個關於契約的靈異驚悚故事。
這部29年前的電影如今看來已有些粗糙了,但表達方式在當時可謂獨樹一幟——將警匪探案與恐怖靈異進行了融合。電影全片並沒有任何鬼怪出現,而是依靠一個個離奇事件和懸疑感製造氛圍。
在追查探案過程中,象徵神秘邪物三角陰影浮現,大量看似意外的兇案,無論是吊扇壓頂,還是鐵窗掉落,還有樹幹插入喉嚨,各種離奇意外接踵而至,險象環生。
這一切,也呼應多年前“七姐妹”在“鬼節”一起發過的毒誓,其中五人的慘死都不是意外,而是存在着某種關聯,僅剩陳明真飾演的女主角和已成植物人的小君。
如此設定像極了7年後的美國電影《死神來了》。
聯想起《死神來了》出自華裔導演黃毅瑜筆下的成分來看,可見兩部電影的共同性——東方式的因果宿命的體現,説白了就是“閻王叫你三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
隨着故事推進,真相大白,原來他們小時候發毒誓的古屋內,存在某種邪惡的黑暗力量,一旦向黑暗力量許願,就要終生履行諾言,否則就會引來邪惡力量的報復。
電影的故事並不恐怖,周文健與劉青雲一莊一諧,神經質VS中二病的插科打諢,也為該片帶來輕鬆的氣息。
小時候覺得這樣的幽默沖淡了恐怖感,如今看來,也是算是該片的一大看點。因為這樣的場景,不但充實了單薄的劇情,也時刻調節着電影的氣氛。
當然,這也是當年香港電影泛娛樂化的表現之一,什麼片子,都要帶點港式幽默色彩。
可惜劉青雲的“第六感”,在片中的設定有些突兀。
雖然故事不算恐怖,但氛圍和場景,很能震懾當時“沒吃過沒見過”的觀眾。
從電影開場鬼節夜晚,孩子們搭着肩一前一後穿過街邊燒紙場景,有夠詭異。
而孩子們發毒誓情節中,牆上懸掛的三角形配飾,不斷調整的座鐘,配合兒歌聲的背景音樂,不寒而慄。
直到結尾處,古樓窗台上,當年的孩子身影和今日死去的夥伴們,跨越時空同時出現招手的場面,才是全片最嚇人的一刻:
“來啦,過來啦,一起來玩啦......”
這部1993年的電影,除了擔任諸位大朋友們的童年夢魘和陰影之外,還幾乎是網絡恐怖小説的鼻祖。因為該片模式和結局,也被很多初代網絡寫手參考。
其實這部電影的整體風格是參考了同期的日本恐怖、神秘學類電影,比如《世界奇妙物語》等作品。
本片的導演錢升瑋是洪金寶的表弟,80年代一直跟着洪金寶參與過大量電影,所以也不難理解該片的警匪搭檔風格有點像洪金寶的很多功夫喜劇了。
《七月十四之不見不散》榮獲第1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最佳女配角提名及最佳新演員提名三項大獎。
也正是獲得如此成功,錢升瑋也再接再厲,拍攝了該片的正統續集《正月十五之一生一世》,依然是周文建與劉青雲的搭檔。
隨後他又導演了《七月十三之龍婆》《二月三十》《七月又十四之信不信由你》《四月四日》等“數字鬼片”系列,成為港產恐怖電影一大招牌,與《陰陽路》齊名。
可惜上述幾部電影均未達到《七月十四》的高度。
個人感覺,錢升瑋算是生不逢時的恐怖片導演,80年代跟着洪金寶拍了不少喜劇片,當真正挖掘出恐怖片才華的時候,卻是港片沒落的時刻。
他最後一部出彩的作品,大概是2002年跟徐克合作的《殭屍大時代》了,徐克監製,他任導演。
PS,錢升瑋最好的電影,當屬1999年根據香港轟動一時的童黨案件改編的電影《三五成羣》(也算是數字系列)。
在《古惑仔》風靡的同期,這部極為另類的作品當時並沒有產生太大影響,但卻是一部發人深省、非常典型“反古惑仔”佳作。
該片讓人真正看清楚,那幫“滿嘴義氣,拉班結派,裝狠裝酷”的古惑仔們,真實的下場是什麼。
説完了導演,再説該片最重要的一位配角——龍婆。
沒錯,該片最大的亮點,就是貢獻了羅蘭飾演的龍婆這個角色。
雖然龍婆幾乎是香港恐怖電影中的標配,在後期《七月十三之龍婆》、《陰陽路》系列裏都有出現。但《七月十四》,是龍婆的大銀幕首秀。
在該片的設定中,龍婆,不是鬼,只是一個可以溝通陰陽的民間神婆,而且精通道家和佛法(電影中護士還説她是瞎子了)。
她之所以在醫院“敲木魚”,是因為她有精神分裂症。
在劉青雲翻看病歷的時候,就找到了龍婆的病歷,而且上面寫着龍婆不為人知的“大名”——龍芬芳。
片中龍婆在醫院跟小君是隔壁病房,起初她一直神神秘秘的警告主角不要參與這件事,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但隨後不知道是被附體還是犯病,她突然狂性大發,開始無故攻擊主角,並跟傑森一樣沿途尾隨。最後在高速路上被甩掉,該角色也正式下線。
龍婆這樣的“兩面性”,也奠定了龍婆的嚇人基礎——要麼悄無聲息地出現在你面前冷不丁嚇你一跳,深藏不露的表情氛圍格外詭譎;要麼歇斯底里的張狂,也會無比駭人。
此後羅蘭參演的很恐怖片中飾演的“龍婆”,也大都沿用類似設定。
其實能看出,龍婆這個角色就是《七月十四》故事中一道“開胃菜”,幾乎不影響劇情,而龍婆的成名,多數要歸功於之後包括《陰陽路》在內的多部恐怖片累加效應,讓該角色終成一代“鬼後”。
PS,比如《陰陽路》中龍婆在廁所梳頭的場面,讓很多人晚上不敢上廁所。甚至演恐怖片多了之後,連聲音都有“穿透力”,據説羅蘭在電台給角色配音,跑出租的司機們只要一聽到她的聲音,都會先把車停穩,表示要緩一緩再説。
但《七月十四》龍婆雖然短暫的出場,讓人見識到了演員羅蘭的精湛的演技,即便面無表情凝視着前方,也會讓人毛骨悚然。
而且恐怖片中龍婆的多數出場環節,都是鏡頭對其臉部的特寫,或者高光懟臉,或者周邊點綴的氛圍光,壓迫感就立刻撲面而來,讓人無處可逃。
只有不露聲色地表演,才能經得起如此的鏡頭洗禮。
後期《七月十三之龍婆》質量雖然不如該片,但羅蘭的表演也是很多小夥伴心中的夢魘。
她在片中飾演一位可悲的母親,為了給原本該死去的兒子延續陽壽,不惜用蠱法害人借命。而兒子為了阻止母親這樣做,最終選擇了自我了斷。
當龍婆看到這一幕,自己唯一精神支柱瞬間倒塌,本來就已經嚇人整部電影的龍婆,此刻歇斯底里,面目猙獰,七竅流血,不但將恐怖效果推至頂點,更讓人體會到一位可怕又可憐母親的絕望時刻。
羅蘭精彩的表演,連同《七月十四》,也為她帶來兩座金像獎最佳女配角提名,並且於1999年憑藉《爆裂刑警》,拿下最佳女主角。
如今演員羅蘭已經88歲高齡了,出於半退休狀態,雖然貴為知名演員,但為人節儉,生活低調質樸。
但在疫情期間,羅蘭老師出手就給武漢捐了100萬。當被問起(捐款)時,羅蘭是這樣回答的:
“雖然自己已經演了一輩子的鬼,但是還是要堂堂正正地做一個好人。”
向羅蘭老師致敬!
PS,七月十四“鬼節”
故事中,七個小孩在廢屋中發下毒誓,相約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四均要聚會一次。但問題來了,該片明顯是要扣題鬼節的,但為什麼不是七月半,而是七月十四呢。
其實很簡單,這兩天都屬於中元節(鬼節),根據各地風俗,南方認為七月十四是鬼節,北方則認為七月十五是鬼節。
相傳很久以前的南方是沒有中元節的,這是在以後的古代漢人南遷才開始遺留下來的。相傳有這樣一種説法:
大約在宋代,那時候北方戰亂,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於是乎一批漢人逃向南方。但就在逃走的時候考慮到了一個問題,如何把自己的老祖宗帶走?按照傳統的習俗,每年只有在除夕、清明、中元節和重陽節祭奠祖先的時候,祖先們的亡靈才會聚攏回家,跟着靈牌走。
那時趕着逃離,而恰好離中元節還有一天,問題是逃命要緊,他們已經不能再等了,但為了聚攏祖先們的亡靈,所以他們決定提前一天過中元節,把祖宗亡靈集中起來,然後帶着他們的靈牌逃至南方。
後來為了紀念這個日子,逃往南方的漢人就把中元節改為每年的農曆七月十四過,所以現在七月十四就成了很多南方人的鬼節。而北方人民呢,繼續以前的傳統,七月十五為鬼節。
這種説法真假無需考證,只需要瞭解南北方不同的習俗即可。所以中國香港那邊,也認定七月十四是鬼節嘍。
而且這部電影也很有意思,明明是蹭了中式民俗的熱點,但片中發毒誓的時候卻是類似西方召喚惡魔的儀式,而且最後也講到,是惹了黑暗力量才遭致殺身之禍,還有點西方惡魔學色彩,也是中西合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