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中國風的旗號,卻老是唱英文?張藝興憑什麼叫“文化輸出”?

文|令狐伯光

張藝興最近發佈了一張EP,由於這幾年他的路線是把華語音樂帶向世界,並且為此搞出了一個mpop的概念,這個mpop的意思是mix-mandarin-pop的縮寫,是指用中文作為基本語言演唱,加入一種或者一種以上其他國家語言的歌曲。

打着中國風的旗號,卻老是唱英文?張藝興憑什麼叫“文化輸出”?

大概就是和當初周杰倫的新中國風,再到王力宏的音樂概念chinked-out類似。

這個提出了概念得去落實對吧,張藝興幾年前那張專輯《蓮》是個代表,這張專輯不再只是語言上的融合。這張專輯還嘗試了融合中國的古代傳説、歷史故事、傳統圖騰,還有古箏、葫蘆絲、長笛、鑼等中國特有的樂器。

打着中國風的旗號,卻老是唱英文?張藝興憑什麼叫“文化輸出”?

而張藝興這個張EP也是這種風格,其中《面紗》就是像《蓮》這樣的典型的張藝興中國風,而且上線後成績很好,這個相信就不用多講了。

不過,我們肉眼可見張藝興這個音樂概念國內大眾接受度不高,就像張藝興的歌曲不管有多火,但是沒有做到大街小巷播放一樣。比如説同樣是所謂的中國風,張藝興的歌曲,真沒辦法和周杰倫,王力宏,甚至是許嵩和當初後弦那種國民度。

打着中國風的旗號,卻老是唱英文?張藝興憑什麼叫“文化輸出”?

這個問題和張藝興的歌曲沒有傳統意義的出圈是一樣的,之前已經討論過張藝興的歌曲為何不出圈了,這裏還是分析一下。

張藝興這種在國內大眾間不火的中國風,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看待呢?

外網爆紅,國內觀眾卻不聽?張藝興的中國風哪裏不如周杰倫
打着中國風的旗號,卻老是唱英文?張藝興憑什麼叫“文化輸出”?

張藝興的中國風歌曲為什麼國內大眾不聽。因為和十幾年前周杰倫,王力宏,許嵩和後弦,二十幾年前武俠歌曲,周華健他們的中國風歌曲相比不是那麼正宗,沒有大眾以為的中國風的“古韻”

有些人可能説周杰倫、王力宏、許嵩這一批人的中國風歌曲,相對於之前的黃霑,周華健那批音樂人也沒有那麼有古韻。

打着中國風的旗號,卻老是唱英文?張藝興憑什麼叫“文化輸出”?

沒錯,這話真的是正確的,因為中國風歌曲本來就是在中國在面對本文世界,國家社會在不斷地近現代化,中國風歌曲也是不斷的學習西方和融合本土化。

民國上海灘的洋派音樂曲子開始學習,歌詞寫得不輸古代詩詞。

打着中國風的旗號,卻老是唱英文?張藝興憑什麼叫“文化輸出”?

這個到了7080年代港台音樂時期,曲子和編曲不斷學習民謠,甚至是搖滾,但歌詞寫得跟古詩詞似的仍然很多,比如黃霑的很多歌詞就這樣。

打着中國風的旗號,卻老是唱英文?張藝興憑什麼叫“文化輸出”?

2000年後中文進一步碎片化和現代化,但周杰倫這一代音樂人的中國風,歌詞在組成上明顯降級了,但好歹還是有着幾分中國古韻的,同樣融合的王力宏chinked-out都要比張藝興強得多。

有人可能説扯半天還是所謂的歌詞,也不是,歌詞和內容的表達應該是同樣重要的。

打着中國風的旗號,卻老是唱英文?張藝興憑什麼叫“文化輸出”?

歌詞是讓聽眾瞭解聽眾表達的窗口,聽眾瞭解了,能文化共情了,你的旋律還好聽,聽眾才會跟着唱,這就是傳唱度的根本原因。

張藝興的歌曲從內容,技術到表達上都是很西化的,準確來説是韓流那套;嘻哈樂和電子樂的底,適合舞蹈卡點的節奏編排,搭配很多普通觀眾難以理解的歌詞。所謂的中國風也就是加了些中國樂器,就像舞蹈裏面穿着漢服跳舞,這不是大眾眼中熟悉的中國風。

打着中國風的旗號,卻老是唱英文?張藝興憑什麼叫“文化輸出”?

比如張藝興非常出圈的歌曲《蓮》了,其中副歌最勁的歌詞是:

I am the 蓮

Lit Lit Lit

I am Lit

Lit

打着中國風的旗號,卻老是唱英文?張藝興憑什麼叫“文化輸出”?

大家可以想想,大眾在面對這首歌曲的時候,從歌詞,內容和表達去怎麼一個共情法,更不用説大眾級別的文化共情去傳唱了。某個聽眾在公共場合突然唱I am the 蓮,這就要上汪峯那句話了。

6首中國風歌曲外網破億,MV傳遍全世界?張藝興算不算“文化輸出”
打着中國風的旗號,卻老是唱英文?張藝興憑什麼叫“文化輸出”?

國內大眾真不認為張藝興的叫中國風,原因除了大眾的音樂品味比較守舊,也有張藝興的歌曲不具備大眾傳唱那類中國風歌曲的特性。

這一點甚至不如很多短視頻中國風歌曲了,這真和音樂製作水平沒什麼關係。

打着中國風的旗號,卻老是唱英文?張藝興憑什麼叫“文化輸出”?

那麼大眾需要的中國風,也就是所謂的文化輸出是什麼樣的呢?現在來看大概還是比較純粹,大眾認知上最起碼要像周杰倫那一代的傳統文化流行化吧,有些人甚至巴不得最好的文化輸出,是要把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出送到國外。

但這些年太多的流行文化輸出證明了(還有《原神》),萬事都有一個過程。

打着中國風的旗號,卻老是唱英文?張藝興憑什麼叫“文化輸出”?

比如中國詩詞外國人看不懂,他們怎麼理解呢?即使是翻譯之後的詩詞也並非完全正宗,我看絕大部分翻譯的詩詞,外國人可能會覺得很有道理。但是中國詩詞的美他們並不能完全體會或者欣賞,因為這首先需要對中文和文化有所瞭解。

中國小孩子對於有些詩詞的美都不能體會到,因為知識和生活的積累不夠,更何況外國人。我們讓外國人看原汁原味的詩詞歌賦、戲曲,京劇,四大名著,這真的有點強人所難了。

打着中國風的旗號,卻老是唱英文?張藝興憑什麼叫“文化輸出”?

這個現代化的融合也可以推廣的一種方式。 你看K-pop能傳播全世界,很多個國人一句韓語都不會,只能聽懂其中幾句的英文和英語單詞。外國人可以哼哼歌曲,唱唱那幾句英語。外國人聽着英語夾韓語不會覺得尷尬,如果是純韓語歌除了特別出名的,其他我們好像能記住的真的不多。

一旦有些韓歌流行了就一定會有一些人想去了解,哪怕只有一個人去了解。外國人真的對韓流比較感興趣,所以k-pop對韓國文化輸出真的有挺大貢獻。

打着中國風的旗號,卻老是唱英文?張藝興憑什麼叫“文化輸出”?

這個時候不支持的觀眾就會説不正宗,沒有中國文化的美感,傳播出去的根本不是中國文化,嚴厲點的甚至會罵是文化閹割,外國文化殖民之類的就來,他們罵《原神》,罵李子柒就是這樣罵的。

中國觀眾喜歡最純粹的中國文化很正常,但對於外國人來説他們不瞭解,也不是每個外國人都會在YouTube上搜索古箏二胡笛子等,他們需要一個契機先聽到再去搜索。所謂的文化輸出就是製造當下時尚的流行文化,讓我人那一瞬間的感興趣。

打着中國風的旗號,卻老是唱英文?張藝興憑什麼叫“文化輸出”?

這一瞬間的興趣讓他有了點印象就是文化輸出了,背後的什麼去了解,挖掘,探索啥的,那都是後續影響了。他們可能因為喜歡POP音樂點開這種類型的音樂,不喜歡就關掉。

打着中國風的旗號,卻老是唱英文?張藝興憑什麼叫“文化輸出”?

像張藝興的《蓮》在YouTube下的評論,也許是粉絲、也許是路人,真的會有人説是art、masterpiece。 油管上真的蠻多外國人對這個mv做reaction的,他們都是在誇獎。不管他們是為了吸取別人的關注還是什麼,有那麼一小小部分人真的喜歡。這個接觸和留下印象才是文化輸出的第一步,直接傳統和哲學的算什麼流行文化。

張藝興《面紗》上線,海外粉絲好評不斷,這又文化輸出了?
打着中國風的旗號,卻老是唱英文?張藝興憑什麼叫“文化輸出”?

中國觀眾對於文化輸出一直有誤解,之前在YouTube上看到一個舞蹈比賽是唐詩韻和一個白人,唐詩韻跳的是傳統的長袖舞蹈,我就記她跳的很美,而白人女孩跳的一點美感都沒有我覺她就是肌肉發達,可是最後唐詩韻輸了。

打着中國風的旗號,卻老是唱英文?張藝興憑什麼叫“文化輸出”?

我們覺的美的地方他們看不懂,外網《蓮》MV後底下留言有一條最多贊英語我翻譯是:我是朋友介紹來看這個MV,他們都説這個MV比《花木蘭》拍的好。我看完後感覺西方人永遠拍出中國的文化,迪士尼應該要請這個MV的導演倆拍《花木蘭》。

張藝興的《蓮》MV當初在海外上線,5個月播放量1504萬,點贊98萬,評論31萬,評論90%英文剩下的阿拉伯語還有各種各樣國家的語言。

打着中國風的旗號,卻老是唱英文?張藝興憑什麼叫“文化輸出”?

張藝興不是文化輸出,那有多少人因為lay zhang知道了xiang yu (項羽)。

韓流之所以成功因為他們會融入不同的文化在一點一點地洗腦吸引別的國家來韓國,瞭解他們。如果韓國輸出的是《阿里郎》的話誰會有興趣,文化輸出的主要對象必須是從年輕人開始,每個年輕人喜歡的都是比較炸裂的舞蹈,或者炫酷的動畫,遊戲,電影和電視劇。

打着中國風的旗號,卻老是唱英文?張藝興憑什麼叫“文化輸出”?

現在真沒有什麼人去聽傳統文化這類東西。再比如周杰倫在中國很紅吧,可是老外有幾個會聽他的歌。去看YouTube視頻如果你有留言下面的留言是中文還是英文,你就知道誰在聽他們的歌了。

《蓮》成紐約大學教材?張藝興能成為中國“文化軟實力輸出”典型嗎?
打着中國風的旗號,卻老是唱英文?張藝興憑什麼叫“文化輸出”?

如果你要問我個人的觀點的話,那肯定是需要包容,不支持也不反對,喜歡就聽,不喜歡就不聽。偌大一箇中國,14億中國人難道還容不得下一個張藝興的中國風?還是不要把一個人,一個流行文化刻意拔得太高,也沒有必要刻意貶低得一無是處。

具體到張藝興所謂的文化輸出的話,難道你們沒有發現張藝興依附的是韓流。

打着中國風的旗號,卻老是唱英文?張藝興憑什麼叫“文化輸出”?

張藝興的製作團隊至今還是韓國人為主,他的舞蹈設計也是韓國比較牛的,韓流是美國娛樂基礎上的改良版,rain那代直接跳布蘭妮原版舞。現在這邊韓國娛樂大量從美國畢業的,Bigbang的美妝設計啥的就是美國設計學院畢業的。

何止美妝,韓國娛樂行業大量設計類都有,韓國人就是一門心思做美國流行的亞洲繼承人,為啥會被美國人捧?人家美國人接受韓流程度高為啥?這是人家漢堡改良的亞洲口味漢堡,又不是我們中國本土的肉夾饃。

打着中國風的旗號,卻老是唱英文?張藝興憑什麼叫“文化輸出”?

張藝興如果想做好的中國風,脱離韓國製作團隊又應該做不到。韓國那套東西就是表面很美罷了,好用是好用但內在和中國風關係真不大,至少不是國內大眾眼中的那種中國風。

這事兒説到底就一個關鍵,張藝興傳播出去的中國風,但中國大眾那裏並不火。張藝興的歌曲在海外越火甚至形成文化現象,結果傳播出去的卻是大眾不聽的中國風,那這傳播的中國風和大眾審美割裂了?

打着中國風的旗號,卻老是唱英文?張藝興憑什麼叫“文化輸出”?

最終的優點就是讓外國人瞭解了一下,留下印象這一點,這算是一個引子和窗口吧。所以我才説要包容肯定不反對,但靠張藝興一個人肯定是不行的,那就要打造所謂一個產業,培養出一堆張藝興。

這就意味着要學習韓流那一套,問題是華語音樂產業要學習韓流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76 字。

轉載請註明: 打着中國風的旗號,卻老是唱英文?張藝興憑什麼叫“文化輸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