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短視頻獲贊破億,還會有第二個無窮小亮嗎?

上大學時,張辰亮愛在網上搜自己的名字,很多年來,他搜到的張辰亮都只是某水利局的一位職工。但這兩年裏,他在網上一搜張辰亮,結果全是自己。

張辰亮火到什麼程度呢?他在路上排隊的時候,只要説上兩句話,身邊就會有人認出他來。因此,有時候要出門辦急事,他會像明星一樣戴上口罩和帽子,以免被人認出而耽誤行程。

被普通人認出是常事,張辰亮沒想到許多名人也認得他。在抖音頒獎禮的後台上,張辰亮遇到了德雲社的相聲演員周九良。張辰亮心想,周九良肯定不認識他。但意外的是,周九良竟然特意跑來跟他説,“亮老師,我特別喜歡看你的視頻”。

科普短視頻獲贊破億,還會有第二個無窮小亮嗎?

長相似“藏狐”的張辰亮 。

張辰亮的科普有鮮明的立場和個人風格。由於面孔略方、眼睛略小、眉頭微皺,形象過於像“藏狐”,堅持不懈地闢謠“水猴子”,網友們都稱他是“藏狐君”、“狐主任”、“水猴子闢謠協會會長”。最近,張辰亮的抖音賬號“@無窮小亮的科普日常”點贊量成功破億,關注他的粉絲也有將近2000萬。

2019年11月14日,張辰亮在抖音發佈了第一條視頻。短短兩年,他迅速成為短視頻科普頂流,幾乎憑一己之力,帶“熱”了冷門的生物學和博物學知識。那麼,他是如何做到的?

“知己知彼”

“鑑定一下網絡熱門生物視頻”,在“叮”一聲轉場後,張辰亮以詼諧的京腔,可以一口氣科普10多種生物。單條抖音科普短視頻可以有200多萬點贊,3000多萬瀏覽量。

以往,他的粉絲一般是18-30歲的年輕人,他們更喜歡在評論裏“玩梗”互相逗樂。在抖音上,除年輕人外,還有很多中老年人,甚至還有許多爸媽為小孩向他提問。

科普短視頻獲贊破億,還會有第二個無窮小亮嗎?

火成表情包的“狐主任”。

張辰亮説,“短視頻平台是非常產出靈感的地方”。一個背景音樂或某個梗、口頭禪,能讓他拍案叫絕。他火出圈的表情包,是看到幾個趕海的人撿了一條石斑,一堆又一堆大蝦,甚至在潮水退去後抱出一隻大冬瓜,自導自演卻裝得比誰都像。他無語到直接雙手捂臉、上下摩挲、仰面嘆息。

有一天,許多抖音用户@他,詢問一個視頻中的肉凳子是不是活的。他一看視頻作者是特效師,想不明白為什麼這都分辨不出來,一氣之下,衝着手機就打了鏡頭。有些謠傳視頻實在離譜,他甚至會拿起雙節棍舞幾秒。

這些穿插在短視頻中的“藏狐”,成為網友們的樂趣源泉。評論區,他不僅自己做課代表,列明每期視頻中鑑定的生物名稱,還直接幽默風趣地回懟網友。這讓評論區成為“藏狐打人”、“藏狐耍棍”各種熱梗的發源地。

他總結自己的“成功學”要義——知己知彼。

“知己”是找到核心競爭力,再想辦法發散它。但這往往是最難的。“關鍵是要把自己展示出來,把自己展示好了,也就成功了一半。”這個“自己”在@無窮小亮的科普日常 裏,是個人魅力、學識、談吐,或者聲線,以及由此發散的氣質和性格。

很多人沒有“自己”,模仿張辰亮的“網絡熱傳生物鑑定”。素材全部來自網上,由於不用自己生產,受眾也廣,“鑑定”系列短視頻已經演化成一種視頻類型。但他們只學到了開頭快速念“鑑定一下網絡xx視頻”或在每個轉場上加個“叮”的音效。

科普短視頻獲贊破億,還會有第二個無窮小亮嗎?

無窮小亮的“網絡熱傳生物鑑定”視頻。

“知彼”是瞭解觀眾,關注受眾的反饋。張辰亮説,自己是科普工作者裏的幸運兒,從工作的第一天就開始和網友交流。拍短視頻之後,他每條抖音下面都有幾千、幾萬的評論,“大家想知道什麼,不想知道什麼,愛聽你怎麼説,愛聽別人怎麼説?”通過觀察,他深度瞭解了受眾,看大家如何評價自己,然後琢磨該如何調整。

張辰亮説,“你沒有辦法成為第二個‘無窮小亮’,你必須成為你自己。在我做微博的時候,也沒出現第二個‘博物君’。”但是,如何做到頂流級別?知己知彼是必須。知己不知彼,是百萬粉絲博主不能躍升為千萬粉絲博主的源頭。

“無用”的愛好

張辰亮的創作起點源於他小時候。

上小學時,張辰亮喜歡在學校操場上,看三棵榆樹苗上的蟲子吃葉子,甚至抓草蛉、瓢蟲、蝴蝶幼蟲,回家養在磁帶盒裏。為了養活一隻草蛉幼蟲(蚜獅),他每天下午放學就去抓蚜蟲,抓800多隻才能養活一隻草蛉幼蟲。

今年5月,4歲的女兒在湖邊偶遇一隻中華大刀螳的幼體,小得像只蚊子。女兒把它帶回了家。張辰亮指導她學會了分辨螳螂的公母。20多年後,張辰亮把小時候那種看似“無用”的愛好傳遞給了女兒,也成了《博物》雜誌副主編,《中國國家地理》融媒體中心主任,從事科普工作10年了。

科普短視頻獲贊破億,還會有第二個無窮小亮嗎?

小亮養的兩隻蜥蜴,他説:“我覺得我一直延續着小孩的興趣”。

“科普能讓更多人瞭解並喜歡上這個世界的生物,更熱愛這個星球一點”。張辰亮説。人們只有滿足了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後,才會有更高級的追求。他認為,“發現無用事物的美”就是更高級的。

在張辰亮眼中,昆蟲的美來自多方面。昆蟲的種類太多、千變萬化,一輩子也研究不完,意味着一輩子都有新鮮玩意可以研究。昆蟲有一種“機械美”,他曾形容獵蝽,“走路的時候那種輕盈,跟成了仙兒似的,閒庭信步的......它有氣質在,像一個將軍,那種氣質會讓你尊敬它”。

他見過一種蜘蛛,一般的蜘蛛腹部的體節全部退化成一個圓形的球,但這種蜘蛛腹部還殘留着幾片板,這是祖先的身體特徵,“那感覺是,從這幾片板上,就能看到漫長的歷史”。而這種渺小與宏大,只要大家往地上一蹲,在草叢裏一找,就可能觀察到。”

這種個人體會到的“美”怎麼傳遞給抖音短視頻觀眾呢?“科普應該不像科普”,張辰亮説。“好的科普應該像汪曾祺、周作人的文章那樣。”雖然他們的文章不是科普文,但非常引人入勝,順帶給讀者講道理和知識。

比如,汪曾祺講怎麼種葡萄和土豆,他不會簡單告訴讀者應該怎麼種,也不會讓讀者感到自己正在“被教育”,而是讓讀者不知不覺地看完文章。“你看完後,就知道怎麼種葡萄和土豆了。”

“科普應該是一個美好有趣的東西,應該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地讓你看完了就想去保護環境,而不是,我前面説得很沒勁,最後喊兩句口號,要保護環境。”張辰亮的追求是,在大家工作心煩意亂的時候,或在通勤擠地鐵的時候,看看他的視頻,馬上心情舒暢。

科普短視頻獲贊破億,還會有第二個無窮小亮嗎?

張辰亮喜歡在抖音裏跟粉絲互動。

怎麼有趣呢?幽默是他科普十分重要的特質,但不是為了搞笑而搞笑。“科普里的幽默必須要有作用——讓人記住這個知識點,讓人不犯困,讓人想轉發或發評論,讓人@自己的朋友來看。”有趣需要服務於真正想科普的內容,比如,他從不專門在視頻中埋個“郭德綱表情包”,而是真正讓科普有意思。

這是他做科普短視頻的三原則之一。有意思,是琢磨每一個氣口,琢磨每一個昆蟲的賣點。此外,要言之有物,即每一句話都有用,這讓他的短視頻緊湊、不無聊。科普還要有社會責任感,不能科普錯了,也不能任由謠言傳播。

“我知道什麼是好的科普,而且我也確認自己能夠做到。”張辰亮説。他的“網傳熱門生物鑑定”系列視頻,每一種生物都能張口就來。哪怕在野外拍攝,他也能精確地講出每個昆蟲的種屬特性。這源自科普者發自內心的熱愛和專業知識素養,配上説相聲一般的語調,不能不令觀者嘖嘖稱奇。

讓“科學家”重新成為孩子的理想

“你認識這麼多昆蟲有什麼用?”“我看了你的視頻,第二天就忘了。”

張辰亮曾經被這樣質問。他的答案有很多。他曾收到一條抖音回覆:“自從我們家孩子看了你的視頻後,連着5次生物考滿分,老師特批一個月不用交作業。”最初,他還以為這位家長在開玩笑。後來,有好幾位家長都回復他説,“自從孩子看了你的視頻後,生物成績都提高了。”

科普短視頻獲贊破億,還會有第二個無窮小亮嗎?

家長在抖音給無窮小亮的留言。

“水猴子”是一種傳説生活在水中、外形似猿猴、對人類有危害的生物。張辰亮2014年就開始做水猴子闢謠。成為“科普網紅”後,他感覺自己身上有了更大的責任。因為他知道,上世紀50年代,水猴子謠言傳播引發“毛人水怪”事件,演變為巨大的社會恐慌。直到現在,還是有網友不斷拿像素模糊的視頻問他,“這個是不是水猴子?”

為了不讓這類荒誕的事情重演,張辰亮堅持闢謠水猴子7年了,被網友戲稱為“水猴子國家特級學者”、“水猴子闢謠協會會長”。目前,“網絡熱傳生物鑑定”系列抖音短視頻的結尾彩蛋,仍然是“水猴子時間”。他説,“謠言形成氛圍後,假的也變成了真的了,需要正本清源。”

此外,某種程度上,抖音上的科普反哺了略顯衰落的雜誌。張辰亮對雜誌內容的分享,讓很多粉絲決定訂閲《博物》,這使得如今每一期《博物》雜誌的加印成了常態。《博物》發行部的同事經常跟張辰亮説,“你要在抖音上推薦雜誌的話最好早一點。只要你一推,我們就得加印,你推晚了,我們就來不及加印了”。

張辰亮還有個宏大的願望,他希望通過科普,讓“科學家”重新成為孩子們的理想。他認為,現在有一個風氣,大家不再認為“成為科學家”是一條路。家長跟孩子説,你好好學習,以後做生意、當程序員挺好的。雖然做這些職業很累,但是錢掙得多。

科普短視頻獲贊破億,還會有第二個無窮小亮嗎?

張辰亮

“孩子們的未來應該有‘成為科學家’的選項。”張辰亮回憶,以前,在説自己的理想時,大家都説要當科學家,要為人民做貢獻,要去發現新的昆蟲,新的昆蟲要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如今,“成為科學家’應該再次成為每一代人的理想。”

“能夠讓一個喜歡昆蟲的孩子堅定信心,覺得玩蟲子不再是一個會被家長罵玩物喪志的遊戲,讓家長願意支持孩子,以後他就可能是個昆蟲學者了。”張辰亮至今記得,有個和家長一起參觀博物館的小女孩,離開時在中科院動物所門口拍了張照片——背對鏡頭,舉起拳頭,意思是立志長大後當“生物學家”。這讓他感動。

讓“當科學家”重新成為孩子們的理想,這種願望是非常宏大的。但是至少,他本人從熱愛昆蟲到走上科普道路的經歷,給一些孩子提供了一種人生樣板,提醒孩子可以堅持所愛。“我從小喜歡聽音樂,老了還喜歡聽,這輩子都喜歡聽,為什麼不能一輩子都維持這個愛好呢?”張辰亮説。

對許多成年人來説,他們或許已經過了當科學家的年齡。但張辰亮認為,發現生物之美,發現日常生活中的美,也是一種價值。“讓普通人看到原本看不到的東西,讓人們發現生活中熟視無睹的美。”

在張辰亮的設想中,看了他的抖音科普短視頻的人們,日後去郊遊、去野炊,不僅僅滿足於搭個帳篷,鑽在裏面打牌,而是願意到處走一走,“看看花,看看蟲,看看草,看看天”。這種非常小的改變,對他自己和別人,都是美好的。

撰文 | 許小東

編輯 | 古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091 字。

轉載請註明: 科普短視頻獲贊破億,還會有第二個無窮小亮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