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熱評 | 直播帶貨,流量變現外有更硬核的標準

由 尉遲長喜 發佈於 娛樂

泰國墜崖孕婦“王暖暖”直播帶貨了。有網友評論稱,“她也開始賣慘變現了?”

“賣慘變現”,一個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居高臨下炮製的標籤。王暖暖是刑事案件的直接受害人,如今,通過直播帶貨,變現唯一的“資產”——流量,以此維持生計。這個選擇於情於理無可指摘,即便不予同情、無法認可,也應報以起碼的尊重。

諷刺大可不必,擔憂卻不無必要。杭州保姆縱火案受害者家屬林生斌正是從直播帶貨開始逐漸“敗光”路人的同情。此外,已故藝人喬任梁的母親在直播平台為兒子生前創立的品牌帶貨,同樣受到“消費逝者”的惡評。王暖暖的受害者身份固然與他們不同,但獲取關注、流量變現的方式與之類似,因此在開播之初,擔憂之聲便此起彼伏。

應該注意到,直播帶貨正成為一個流量陷阱。越來越多自帶流量的主播非但無法撼動專業人士的地位,反而時常達不到預期效果,更有甚者因此“翻車”,被流量反噬。前不久,資深演員張晨光在帶貨時被批晚節不保,竟淚灑直播間;潘長江與謝孟偉的“潘噶之交”則一度成為刷屏的諷刺熱梗;更有不少明星、主持人剛剛涉足直播帶貨,就有人哀嘆“淪落至此”。由此觀之,無論主播的自帶流量源於正面形象積攢的口碑,抑或悲劇事件引起的共情,只要與“直播帶貨”關聯在一起,就容易引發質疑批評,甚至謾罵詆譭。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

不少人談“帶貨”色變,説到底是對直播行業存在偏見。十多年前,如果有人自稱職業是開網店,人們可能認為他不務正業。現如今,開網店司空見慣,而且略顯“落伍”,會直播、能帶貨才是全新的打開方式。如同十多年前開網店受到質疑,直播帶貨同樣正面臨着“格調不高”“全是忽悠”等各種非議。然而這些負面聲音並不能阻礙直播帶貨的蓬勃興起,也無法抹殺許多高流量主播為城市代言、為貧困縣助力的積極嘗試。

不可否認,“破圈帶貨”的頻繁上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原本的行業生態。許多主播以為直播帶貨完全等於流量變現,從而忽視了代言的根本要求——對於產品質量的把控。在紛繁複雜的直播行業裏,精明的頭部主播尚且因為產品問題而受到指責,天真的菜鳥們又如何“把握得住”?幾塊錢的金飾、十幾塊的高檔紅酒、幾十塊的翡翠手鐲......普通人都知道是地攤貨,他們卻依然拍着胸脯,配合商家向粉絲推銷,口口聲聲喊着“家人”,實實在在割着韭菜。如此吃相,有損整個直播行業的公眾形象。

在風生水起的直播帶貨行業,主播的流量固然是加分項,但歸根到底要看產品質量。如果主播急於變現而甘願淪為商家的木偶,對產品毫無警惕之心,對消費者毫無敬畏之心,再好的口碑、再多的同情也會付之東流。

想到這裏,只能奉勸各位網友對初涉帶貨行業的王暖暖口下積德,也但願從深淵裏走出的她能恪守商業底線,將温暖進行到底。



  作者:孫欣祺

  編輯:孫欣祺

責任編輯:楊健

  來源:文匯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