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豫口頭禪遭調侃,主持水平被質疑,50歲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陳魯豫是內地最著名的女主持人之一,她採訪港澳台在內的中國明星、國外精英政要,閲歷豐富。
然而當你搜索“魯豫主持水平”這樣的中性詞彙時,會出現一些質疑其能力的答案。不少網友表示好奇,為什麼只會説“真的嗎”和“我不信”,資源卻能這麼好。魯豫的口頭禪被調侃,被玩成梗,甚至被做成表情包。
當然,也有粉絲認為魯豫的風格接地氣,能讓受訪者放鬆,拉近彼此距離。
不管外界對魯豫主持風格評價如何,這位外媒口中的“中國奧普拉”都活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
在白巖松主持的《對話》節目第三季中,魯豫帶來了女性智慧演講。節目時長1小時,三分之二是魯豫的主題演講,剩餘時間則是與大學生聽眾的問答環節。
魯豫演講的核心是“獨立”,她理解的獨立是“能夠按照我的心意,以我的節奏,過完我的一生。”換言之,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魯豫的演講環節語速不急不緩,聲音高亢自信,多年的主持功底給了她很好的節奏感和敍事能力。如果這稿件也是魯豫親筆所寫,那麼她的文字功底也非常了得。
魯豫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闡述着自己的觀點,她不急着下結論,也不鑽牛角尖,而是留下空間給大家思考。
老實説,看了《對白》之後,我對魯豫的表達能力有了新的認知。
這期節目大體可分為三個主題:機會、生活、夢想。這其中有我十分認同,和不那麼認同的部分。
先找機會上場,而不是先講條件
魯豫講了兩個故事,都與她有關。
一個朋友給魯豫內推了一個大學生,從小在國外出生長大,想要回國尋找實習機會。魯豫願意給年輕人機會,於是要來了簡歷。
好傢伙,竟然是全英文的簡歷。
魯豫第一反應有些不悦,她説:“我是學英文的,我看的懂。但會英語是我的事,你來中國求職卻用英文,不妥。”
接下來這位ABC還有更離譜的要求,一週只能工作2天,1個全天和2個半天。
我不知道這個還未步入社會的大學生是有什麼難言之隱還是高高在上,但這的確不像一個求職者的態度。果不其然,魯豫回絕了,説這樣的人我不敢用,用了是對團隊的不負責任。
從這個故事不難看出,入鄉隨俗,遵守和尊重同樣重要。對於工作時間有特殊要求卻沒有具有説服力的理由,這顯得沒有團隊合作精神。
魯豫還分享了第二個故事,就是她第一次出來做主持人的時候,因為學生的身份被“降薪”,從600變300元。魯豫並沒有計較,因為她更看重的是機會,如果她成功了,日後別説300,3千3萬也賺得回來。
所以魯豫的結論是,先找上場機會,別先講條件。
我個人對這話同意一半,雙向選擇即便條件不對等,在人格上必須對等。
對於普通人來説,結合自身情況,通常在可及範圍內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不管是未來發展還是眼下福利,這是很現實的生活。有時候,這種選擇可能存在唯一性,白話就是沒得選。
像故事裏的ABC,他的人脈可以接觸到魯豫。而魯豫去央視當主持人,也意味着她的眼界和平台百裏挑一。他們有能力做取捨,清楚明白自己放棄之後將得到什麼。ABC可以利用人脈再找一家實習單位,而魯豫少賺300塊錢,得到的是一個大舞台。
所以為“入場券”而放棄談條件,難免有些矯情。我認為必要的權利值得爭取,比如工作時間、性質和薪資待遇等等。
有多少人工作多年沒有升職加薪,價值沒有被看到,只因不敢開口,怕飯碗不保。是金子當然會發光,但平庸仍是大多數。總想着被選擇後再強大,結果很可能是温水煮青蛙。
魯豫顯然站在了僱主,或是更高的層次説這句話。對於還在象牙塔的大學生來説,可能會誤解這其中的意思。
中和一下:我認為不要以自我為中心提出無理要求,尋找自己能勝任的崗位並珍惜機會。
自己的生活,自己承擔
魯豫與團隊搭建了一個與讀者互動的平台,她每週抽出固定時間給粉絲回信。她收到上千封問她“怎麼辦”的信件。這其中包括升學、跳槽、愛情、婚姻,但魯豫並沒有答案。
因為自己的生活要自己承擔,不能被牽着鼻子走。魯豫舉了一個例子,她的一個明星朋友的老公出gui了,而且人盡皆知。
不管是粉絲還是朋友都勸她離婚,可她卻想且行且珍惜,再試一試。
結果試過一年之後,還是離了。
這個故事是為了説明人要想獨立,就要對自己負責。別人勸你分開那是別人的事,不能因為外界的聲音而打亂了自己生活的步調。一時衝動分開了,財產和孩子怎麼辦,沒試試你怎麼知道能不能破鏡重圓。
這種與世界為敵的狀態,更考驗一個人的內心。唱反調不是目的,做自己才是。
如何平衡夢想與生活
這是本期魯豫演講中我最喜歡的部分,她説年輕人需要社會的扶持,女性的努力需要男性的參與。
誠然,我們是社會的一環,不管多麼強大的內心和背景,都不可能是獨行俠。如何讓更多人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這需要角色、性別、身份的換位思考。
在互動問答中,有一個打扮帥氣的女生,她説自己剪短髮1年了家人還沒看習慣。魯豫調侃説:説不定2年就習慣了。
這是一個很基礎又很常見的夢想與生活的矛盾性,這位女同學渴望做自己追求個性,但是她的這個形象的接受率卻不高。
除了家人的反對,她在社交生活中也常被指指點點。選擇自己喜歡的髮型和穿着礙着別人什麼事了?可性別的固有印象,就是讓如此簡單的請求無法實現。
這還可能影響她將來的求學和就業,你説,跟夢想有沒有關係?
整場《對白》看下來,魯豫是個極其有主見的人,她雖然很少説行或者不行,對或者不對的簡單判斷。但她從不被提問牽着鼻子走,魯豫有很完整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這也是她在50歲能活成自己喜歡樣子的主要原因。
大學快畢業那年,魯豫的爸爸出國公幹,留她一人在家。魯豫突然想到自己不知道家裏的存摺在哪裏,萬一有突發狀況,她不知道該找誰求助。那一次,是魯豫被迫獨立的開始。
不難發現魯豫有自己的小世界,她被照顧得很好,爸爸走之前沒想到過關於金錢的問題。
也是原生家庭的安全感,讓魯豫看待事情從來不以錢出發,這允許她有大局觀。那份做自己喜歡事情的自由與空間,讓她越來越有能力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就像燒餅在《追光吧!哥哥》説的那樣,藝人是買方説了算,邀約不斷那就是紅。即便大眾對魯豫的主持能力褒貶不一,但是她很清楚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從主持人到演講人,資本從未放棄過魯豫。
魯豫的無需刻意討好,再次説明她活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
作為成功人士,回顧過去難免會有雞湯味道,如今身份的轉換也造就了角度的差異。魯豫的演講和回答縱使有主觀的地方,但整體很有參考意義。
人生無法預知,教訓很難規避,勇敢做自己的同時也要學着與世界和平共處。共同參與創造更平和的環境與氛圍,像魯豫這樣活出自我的人才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