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某劇組在南大校園取景,當紅明星遭冷遇”的消息引發關注,輿論為南京大學學子們的“反常”表現點贊。
事情本身並不值得“拍案驚奇”。據瞭解,南大鼓樓校區已不承擔本科教學,加之疫情防控需要,人員本就不多。再者説,在非節假日,劇組進駐、明星造訪對學校、學生多多少少會造成一些打擾,把這種打擾降到最低本屬應該,對這種打擾報以冷淡甚至不悦也算自然反應。
從這個層面來説,任何劇組和明星在校園裏的活動受到冷遇都不足為奇;不管多大的腕兒、多豪華的陣容,只要乾的是和教學無關的事,也就難怪學校師生們不待見。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如果劇組或者明星們對“南大冷遇”懷有不適感,是否因為他們在其他場合收穫了太多不恰當、不冷靜的“熱捧”?某些明星前呼後擁的出場姿態、粉絲羣體如痴如狂的追星表現、“飯圈文化”毫無節操的“膜拜”……和這些場景相比,南大校園裏出現的這一幕確實有點反常的味道。可轉念一想,這又何其正常:學校是教書育人的清淨之地,讀書學習是學子們的天職,難道希望大家放下書本一窩蜂去追星?
本次事件中還有一個細節耐人尋味:劇組方在大學裏貼出告示,招聘羣眾演員每人每天75元,結果應者寥寥。
想來劇組方可能高估了明星們的光環和學生們的“演戲”熱情,同時又嚴重低估了“打工人”的基本訴求值。有網民表示,75元也是一個“傷害性很大、侮辱性更大”的定價。資本的傲慢也罷,行業的弊端也好,能夠請得起一干當紅流量明星的劇組,對待羣演如此“摳門”,怎麼想也應該不是出於成本節約的考慮吧。
你拍你的戲,我讀我的書。一校之內,兩者之間本就是“井水不犯河水”的關係,各自安好、互不干擾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更值得討論的話題是,在這樣一個泛娛樂化的時代,青年們該追什麼樣的星?怎樣去追星?是看臉追流量,還是看能力重人品?是隻羨浮華還是腳踏實地?是隨波逐流還是獨持己見?是惦念杯水風波還是心懷國之大者?這些問號,理應在校園之外的地方得到更有力的回應、更深刻的思考。
話説回來,高校不是風雨不進的象牙塔,學子們也不可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什麼樣的“明星”受歡迎、受禮遇,什麼樣的“明星”遭鄙夷、被羣嘲,也能讀出當今社會的潮流風向和當代青年的價值取向,願這份“疏離感”不再讓我們感到陌生和奇怪,而是親切而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