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丨情景喜劇“沉默”十年,它還能再次崛起嗎?

封面新聞記者 徐語楊

曾幾何時,人們會每晚守在電視機前準時收看一集《家有兒女》《武林外傳》,幾百集的電視劇都能追完。1993年,我國第一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播出,30年過去,依然有人記得它的劇情。哪怕是有爭議的《愛情公寓》,也曾成為一代人的記憶,並且直接捧紅了幾乎所有主演。然而,這也是近年來最後一部讓觀眾記憶深刻的情景喜劇了。

十餘年的時間裏,我們幾乎再難看到一部優質情景喜劇,連《武林外傳》白展堂的演員沙溢也感慨過:如今似乎沒有人會耐心地寫情景喜劇的劇本了。

為何情景喜劇會發展至此?目前國內的情景喜劇市場又是怎樣的狀態?借全國首檔情景喜劇綜藝節目《開播!情景喜劇》即將播出之際,記者採訪了業內人士,試圖對此問題進行探討。

文化觀察丨情景喜劇“沉默”十年,它還能再次崛起嗎?

《開播!情景喜劇》宣傳照

從輝煌到沒落

情景喜劇為何“不行了”?

情景喜劇最早起源於國外,引入國內後,曾經開出過非常絢麗的花朵。1991年播出的《編輯部的故事》,雖然還未正式引入“情景喜劇”的概念,但是它已經具備了情景喜劇的各項要素,播出後掀起了廣泛熱議,成為經典。尤其是其中幽默諷刺的台詞,將社會熱點話題融於故事,收穫了大批觀眾。1993年,隨着“情景喜劇”的正式命名,《我愛我家》在一大批實力派演員的共同努力下誕生。宋丹丹、葛優、梁天等演員紛紛成為喜劇界的一哥一姐。

之後,情景喜劇又迎來了《閒人馬大姐》《東北一家人》等優秀作品。《閒人馬大姐》在當年的風靡度可謂一時無兩,收視率僅次於《天氣預報》,家家户户從老人到小孩,無一不追馬大姐。而後,又有《家有兒女》讓楊紫、張一山等童星亮相,成為90後的兒時回憶。

文化觀察丨情景喜劇“沉默”十年,它還能再次崛起嗎?

《家有兒女》劇照

再到2006年,江湖題材情景喜劇《武林外傳》播出,成為現象級製作。在當時的參演人員中,沒有一個是知名演員,卻在播出後十餘年的時間裏,反覆在各大衞視輪播,也由此捧紅了閆妮、姚晨、沙溢等如今的一線演員。

情景喜劇的最後一個高光時刻,來自飽受爭議的《愛情公寓》。而在此之後,的確已經很久未見能引起全民熱情的情景喜劇了。有評論者甚至認為,00後已經不知道情景喜劇是何物。

成都文旅集團興文投資公司總經理、同時也是《開播!情景喜劇》總製片人的趙斌談到,情景喜劇已經沉寂較長時間,不少觀眾如今都帶着“懷舊”的心理來看情景喜劇。《武林外傳》《我愛我家》這些經典情景喜劇到現在都是相當一部分人重播再重播的“下飯神劇”,“葛優癱”甚至被做成表情包在微信上廣泛傳播,説明觀眾們並沒有忘記情景喜劇。

趙斌認為,情景喜劇在近年來的衰落是值得行業深刻反思的。“固然,一方面確實是因為觀眾的需求在多樣化,類型化的影視作品越來越多,影視劇創作呈現百花齊放,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情景喜劇的發展有影響。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的影視創作者們還缺乏對情景喜劇的專門研究,尤其忽略了新時代社會背景下,觀眾們對情景喜劇的需求正在發生新的變化。特別是手機端的出現,小屏觀看和碎片化時間,都對傳統情景喜劇提出了新要求。”

長期從事喜劇影視編劇的業內人士達遠也告訴記者,在情景喜劇盛行的年代,智能手機還未流行,人們收看影視節目的唯一途徑還是電視。“大屏更有利於家庭集體觀看,而如今都是小屏時代,從老人到小孩都是抱着手機就能滿足娛樂需求。”而情景喜劇多數是家庭劇、日日劇,多則數百集,的確已經不再適應於智能手機時代。

如何實現情景喜劇的“復興”?成為近幾年來行業裏頻繁討論的話題。

文化觀察丨情景喜劇“沉默”十年,它還能再次崛起嗎?

《武林外傳》劇照

現在已經不需要情景喜劇了?

可能並不是

值得欣喜的是,雖然情景喜劇看似處於停滯狀態,但“喜劇”這個大類別,一直擁有極強的生命力。近年來,喜劇以綜藝、脱口秀、段子、網絡熱梗等各種形式出現。因此也有人認為,目前的時代已經不再需要情景喜劇,只要能逗樂觀眾,任何形式都可以。

但趙斌並不這樣認為,“我們現在依然需要情景喜劇,只不過我們要用新的形式去展示情景喜劇,不能再沿用曾經了。”畢竟,情景喜劇包含的對社會問題的探討也是其他形式無法企及的。也正是如此,許多行業中人都認為,情景喜劇必有一次“復興”。

在各行業開始紛紛探索情景喜劇的創新創造之際,成都文旅參與出品的《開播!情景喜劇》正在進行一個全新領域的探索——“劇綜聯動”。趙斌解釋道,所謂“劇綜聯動”,就不是傳統舞台表演形式,簡單將情景喜劇內容搬上舞台,而是用“影視化”多視角、多維度展現情景喜劇的孵化過程。據悉,節目啓用了國內最大的12000平方米的錄製場地以及6大移動車台,力求能夠完整還原情景喜劇生產場景與工作流程。

“目前我們節目有八個劇組,他們所拍攝的情景喜劇項目將經過‘內測’、‘公測’、‘上線’等賽段,最終選出一部‘年度冠軍劇’。並且,我們會將冠軍劇目進行正式投拍及發行播出,還會跟進其他劇目的投拍工作,如果能有進一步投資的可能,我們會努力幫助劇組實現‘完成’。”趙斌説道。

成都具有天然的喜劇基因

以影視提升“成都生活方式”的影響

作為地方文旅,成都為何想在情景喜劇上推陳出新,它和成都的文創、旅遊業又有何種關係?趙斌解釋道,首先是在影視行業,很多種類都已經進入了瓶頸期。這種“卡”感不僅體現在市場目前出現的飽和甚至飽脹狀態,最令人擔心的是,過於同質化和“一窩蜂”,導致了觀眾審美疲勞,失去觀眾是對創作最大的打擊。“但怎麼突圍呢?大家都在努力想招。我們的想法就是推出‘新物種’。情景喜劇就是我們比較願意去嘗試的一個突破口。”

而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成都是一座擁有天然喜劇基因的城市。在四川出土的“説唱俑”早已證明,蜀人天生具有詼諧、幽默的性格特徵。“成都是一座包容性很強的城市,成都人天生帶有較強的幽默感,比較樂觀,也容易自我化解一些矛盾,所以誕生了李伯清等巴蜀笑星,也有一大批喜劇人才長期向各大喜劇綜藝輸送。”趙斌提到,成都文旅近期佈局“文旅+影視”新賽道,不僅僅是想成為影視精品生產創作的出品者,更想借助一個個優質影視項目,提高“成都造”的能力,提升“成都生活方式”的影響。

“文旅產業和影視產業都是文創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具有長鏈條、長佈局的特點,換句話説不是靠單打獨鬥,某一個項目某一個企業就能成功的。我們要做的是連續打造一個又一個精品項目,一起落地成都,紮根成都,打造具有互相支撐能力的影遊生態圈。”趙斌説道,此後,或許還有創意中國(成都)喜劇節、中國故事村即將落地成都。

(本文圖據採訪對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17 字。

轉載請註明: 文化觀察丨情景喜劇“沉默”十年,它還能再次崛起嗎? - 楠木軒